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业培训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盛世宏篇惊天下 气吞山河动京华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2-06-20 10:27:14 查看次数:10835

 

盛世宏篇惊天下  气吞山河动京华

——著名书法家李铎诗词书法展观后

张坤山

博大精深的艺术长河,在绵长的时空里,体现和缔造了各个历史时代杰出的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书学道路宽博广泛,其对古人继承与发展的深度,将秦汉北碑的古典厚重和凝练质朴,浸润于书法中,是其书法基奠的源头。他将明清以前的翰墨珍品,统统囊括在他的视野之内。高山不让土壤,江河不择细流,目标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观千剑而后识器』,称得上大艺术家的人,承传的定向性不排斥多向约取,杰出的艺术家恰恰是在大量采纳、融化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独特的高峰。进而他顺着源头一步一步顺流直下,又对唐楷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碑书的高古朴茂、天真自然,唐楷书的气量法度乃至唐文化大格局的思想熏陶等在作品中多有体现。至于唐以后的诸家,如米芾、苏东坡、黄庭坚、徐渭、王铎、康有为等等他也作过艰辛探索。

李铎先生的书法体现着雄浑之美。所谓雄浑,即作品的博大沉雄,质朴大气,具有鲜明的阳刚壮美之风,李铎先生说:『我喜欢阳刚大度,喜欢壮志凌云之气,喜欢博大雄浑之风,喜欢跌宕起伏之变化。』他为张家界黄龙洞题碑刻石创作的『绝世奇观』四个大字,字径超过一米,尤如横空出世,古茂苍茫,厚重至极,令人惊叹。其势开张如天马行空,其态奇逸如游龙戏海,其韵瑰奇如风云跌宕,其雄美壮观如泰山五岳之尊。李铎先生书法的强烈张力与富于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磅礴放旷的气息以及奔逸的势态,明显地呈现着雄浑博大的书风,这是他个人书风基调的高度凝练。

碑帖交融互补是李铎先生追求的目标。明清以前书家多浸润于帖学,自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力倡碑学,使书坛成为碑帖双璧。其后书家们不再满足于或碑或帖的单一创作模式,清代中晚期不少书法巨擘开始创立碑帖结合之路,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徐渭、傅山、王铎及民国以来的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王遽常、谢无量等皆属于此。李铎先生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传统为基,以碑帖为师,以碑帖互补为其创作研究的方向,既不陈习古人,亦不受束当代,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书学之路。他将碑版中古朴厚重、奇崛生辣的内蕴与温情雅逸、散淡简远的帖学特征融汇化合,以朴华交融的审美态度进行碑帖互补,以写碑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去写帖的韵致、逸情和气韵,故其书作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用笔更加老辣纷披,结字更加自然开张,布局更加奔放纵肆。『金秋十月透微寒,缓步轻歌谒帝乡。汉武仙台朝北屹,轩辕衣冢向南骧。参天古木尊龙柏,漫地鲜花荐祖黄。沮水桥山风物茂,炎黄后世永隆昌』。这首拜谒黄帝陵的诗作一扫妩媚流丽之风,呈现出一派魂力雄强、擒纵自如、碑帖兼擅、人书俱老的具有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经典气象。他坚持碑帖交融,自出机抒,着重理性分析又注重风神意韵,他把一丝不苟的匠心安排,寄托在情寄八荒的襟怀之中,将别出心裁的构思安排在严格的法度之中。他善于遗貌取神地学习碑与帖,比如总体布局的出奇不意,线条运行的活力充沛,墨色淋漓中掺进的渴笔,紧锣密鼓时的骤然歇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借鉴郭沫若,取精用宏、励精图治、取其精华、弃之习气,书法勇猛精进,有了大幅进境,再加上尔后的探索实践,故其风格面貌的形成和碑帖结合的方向,才拥有了今天领袖书坛、彪炳后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李铎先生深感『书无情趣,有形无神,望之索然,岂能感人』。神韵的达到,必须是形神、刚柔、虚实、动静等等对立统一元素的高度完美结合。李铎先生崇尚博大,同时也喜欢拙朴。所谓『拙者巧之极,奇者正之华』。他认为书画同源,喜欢用中国画创作的意匠规律,尤其是他本人似奇反正的神思妙想运用于书法创作,纯出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匠心独运而不逾越法度。李铎先生所说的『一落笔就要防止千古后人的责备』与苏东坡的一落笔便作『千秋之想』完全是一个意思,是艺术家的艺术责任,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情,在『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无畏精神下,体现了一代艺术大家的思想情怀和美学观念。李铎先生的经典之作,仅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类形容是不够的。李白赞怀素的『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才是最好的写照。

『丛林戈未息,豺虎正嚣尘。瀚海残鲨集,边城乱鬼麋。研我三军略,滔我战时勋。布阵云山合,当关细抚琴。』这首强国强军的有感之作,恢宏豪放,气息逼人,明显地彰显着军旅特色,这与他戎马生涯数十载有关。虽然他没有用主观意识去打造某种书风,然其阅历、心境、胸怀、格调乃至对书法的长期磨砺,折射出了他对军旅气派的创造精神。李铎先生打造的军旅书风样式,不仅是指书法创作自身的笔墨技巧和章法构图,还涵容了属于军旅大文化背景和大文化范畴的文化属性以及军旅大艺术范畴的艺术素养。他的书法强调个性,强调主观表现,纯然是高屋建瓴,所向无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气概,着眼整体战略而不拘泥一城一池之得失,势可必然地成为书法历史长河中的壮举与当前时代精神相碰撞的一股潮流,它大大区别于纯文人性质书法风尚和时下任何流派风格趋向。

李铎先生的书风书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无论名山大川,还是重要机构,无论是楼堂馆所,还是大街上的招牌匾额,尤其在北京,到处可见李铎先生的字迹。李铎先生的大字,有千钧臂力之概,有百万雄师之姿,顶天立地,开张伟岸,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文如春蕙,笔若游龙』八个大字雄强壮观,厚重朴茂,令人叹为观止。其用笔苍茫老辣,结体正险得宜,气息沁人心脾,章法松缓自如,墨色枯湿参差,线条盘龙蜿蜒。其小字则韵含百态,迭宕清雅,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余生于山乡,长自水泽,自幼乐山好水,及长,攀三山五岳……』。他在这件仅为四平方尺的宣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百四十五字,其精到细腻、简约平和之气韵跃然纸上,是足以垂诸后世的珍品。

李铎先生对书法创作的造诣和学术理念,正在统领和引导着华夏年轻一代书家的成长进步。他坚持传统,崇尚经典,张扬个性,勇于创新的创作观念及其『临、立、变、创』的理论总结,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服务的文艺思想,都在不断地影响发展着。李铎先生书法展上推出的作品,在其大量书迹宝库中只占很少一角,但仅此一角已给我们整个时代以及无数后来人提供了可贵的美学源泉。我们期望李铎先生的书艺之花向着更高的山峰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彩虹。

 

 

 

墨海诗浪激千里

——管窥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诗词艺术

汪碧刚

『红歌高唱党旗妍,日丽中天分外鲜。九秩艰辛宏国力,诗人兴会更无前。』这是八十二岁高龄的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新诗《唱红歌》,音韵铿锵,壮志豪情。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一九五三年,李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跟党走过了五十八年。这一走,从毛头小伙走成了耄耋老人;这一走,风雨再大也未曾回头。李铎五岁读私塾,十五岁当学徒,十七岁重返中学继续求学,十九岁考入军政大学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匪、护路、解放南澳岛,二十三岁选调到信阳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当教官,二十九岁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至今。

我仰慕李老已久,有幸有缘先生相交多年,随先生学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知识渊博,注重传统,一身正气。近两年,我和几位同事帮助李老整理资料,发现了李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近千首诗词手稿,于是多次建议他举办个人诗词书法展(早在二○○二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李铎诗词书法集》)。当然,我们这一倡议得到中国书协与众多同道的支持。

李铎涉足诗词,与其青少年时期的刻苦研读是分不开的。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喜爱有加,百读不厌。他既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清丽;既喜欢岑参的苍凉悲壮,也喜欢苏东坡的潇洒飘逸,对杜甫、王昌龄、王维、辛弃疾的诗词也很感兴趣。诵读的同时,也对诗词的格律进行了探索,并且开始了尝试,先写律诗,再写古体诗,通过长期的领悟和理解,他内蕴感情,外修文采。从军六十载,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阳刚英武、博大恢宏、放眼世界的诗词风格。

每逢重大事件或节日,李老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和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八十抒怀》中领略他的博大精深:『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栖雪满巅。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从诗文上看,他的审美思想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壮,也有浅唱低吟的婉约,他在此方面的深厚造诣曾受到启功等前辈硕学的称赞。

一九八五年黄鹤楼重建落成后,李铎应邀登临览胜,巍峨壮观的黄鹤楼触发了诗人的灵感,面对滔滔江水,遥想千年古楼的沧桑变迁,诗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当即口占一诗:『客子停舟欲上楼,登临回望楚江秋。乡书日夜浮黄鹤,闲却霜天万里鸥。』李铎曾登门请启功先生正诗,启老对这首《登黄鹤楼》颇感兴趣,他从头念了一遍后,把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句,一边打着节拍,一边轻轻摇着头,慢慢吟道:『闲却霜天万里鸥。』吟罢,转身对李铎说:『我可不是奉承你呀,你这诗写得真好,格律没问题,内涵也很好,确实不错。就这样多写。』后来,这首诗连同李铎的书法一起被镌刻在新落成的黄鹤楼诗廊。

李铎作诗,格律谨严,用字讲究,平仄粘对和谐,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形式美,以表心境。品尝其味其韵,如天籁自鸣,清泉流响,潇洒明快,自然清新。每每于铿锵顿挫中抒发胸中浩气,折射心灵之光。其一咏一叹,充满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恋与赞颂,洋溢着对社会对人生的讴歌与体察,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二○○一年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李老赋诗一首:『日照乾坤赤,霞飞宇宙平。党风光霁月,惠语入心清。春到梅先发,冬残柳待盈。春风催百卉,万里奋鲲鹏。』其诗立意深远,反映新时代,表达人民的心声,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佳作。他用诗的琼浆来浇胸中块垒,用诗的甘露涵养腕底笔墨,从而赋予线条以生命的活力,在挥洒自如、阳舒阴惨中,抒写着理想、追求与向往。其诗词书法,相得益彰!

诗言志,书传情。诗的抑扬顿挫与书法的纵横捭阖,诗的一咏三叹与书法的一波三折,诗的音韵节奏与书法的轻重徐急,在内含美质上是契合一致的。他的书风与他的诗意达到了相应相合,如果说他的诗词是诗苑佳卉、空谷幽兰,那么他的书法则像书林巨树、墨海游龙。他时而向墨海潮头遨游,时而于诗国幽境徜徉,进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也是书画创作的至高境界,能达此者,便是『风流高格调』。从这个角度看,李铎作为诗人书法家是当之无愧的。

李老在其《论书断语》中写道:『书之佳作,常为书文谙合,词翰兼优。只重书写技法,不顾文词内容,难成佳构。写什么,怎样写,每能折射书者学养与道德品位,古来如此,今亦宜之。』又云:『诗书画,血脉相连,如同胞姐妹。三者兼学并举,相得益彰。古之大家,大抵如此。故习书之外,旁涉诗词画艺,不无裨益。』诗词与书画的辩证关系,由此亦可见一斑。

『我心向党,感恩祖国。』李老说,多么美妙的诗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只有人心向党、胸怀祖国,才能不愧为诗人。李老如此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为社会捐款、捐物、救灾、济困,无私奉献。仅以支持家乡建设为例,李老已先后为此捐献近三百万元。

李铎用自己的七十年创作实践书写了一代艺术大家的历史。他继承创新,弘扬民族审美思想,建立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创造了李铎书体,写下了诗词佳句,以翰墨回报社会,成为一名被当代社会各界共识共知的真正大家。

(原载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国文化报》)

 

 

 

李铎:书法大家的爱国情怀

     单纯刚  (新华社主任记者 本刊特约撰稿人)

   

“我心向党,感恩祖国。”在中国书坛,李铎依其丰厚的才情、独特的书风以及别样的人生经历,成为当代书法一道靓丽的风景,因而倍受社会各界瞩目。

2011年8月,“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展”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展览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作为建党90周年、建国62周年、建军84周年的特别献礼。李铎创作的140余件书法作品全部为自作诗词,书体多变,风格迥异,形式多样,气势宏大。其间,100余位部长将军前来观看,30万观众现场观摩,好评如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贺信中指出:“李铎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从艺70年来,为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书法艺术创作和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李铎先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讲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形成了以临、立、变、创为代表的书法理论和艺术风格。”

李铎19岁入伍,从军60载,习书70年。他曾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法帖,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评价其书作:“用墨浓厚枯滞,用笔老辣凝涩,整篇气息贯畅,结章天然如铸。”

李铎的书法粗犷豪迈,遒劲有力,与他军人的身份正好相得益彰,而他也一直喜爱书写与军事有关的文字,其中书法长卷《孙子兵法》就是他倾尽全力的一个浩大工程。他所书《孙子兵法》共6000多字,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按原大一一刻制成碑。启功先生赋诗赞扬说:“猿臂伸来录异书,淋漓点画古藤粗。鸿都门下中郎笔,视此豪情逊不如。六千文字百余石,信手镌来若等闲。纵使庞涓逃树下,也难擎此重如山。” 

      学书之道  惟勤与悟

说起书法创作如何取得成功,李铎认为:“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成功一向是与勤奋相联。

 李铎出生于湖南醴陵,幼名“李青槐”,他在5岁读私塾即开始习字。每次挑水经过祠堂时累了,坐下来总爱用手指头在扁担上描画牌匾上的优美字体。上高小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青槐没有了学上,父亲便把他送到醴陵中和瓷厂当学徒。

青槐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师傅们在画室画瓷器,不想让他看,所以只能等别人都睡下后,青槐偷偷溜进画室描画。有一天晚上被瓷厂老板发现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老板没发脾气,拍拍青槐的肩膀就走了。第二天对青槐说:“我看你对书画懂点门道,从明天起,你和师傅们一起上案吧!”上案就等于从徒弟变成师傅,不用干下等活了。 

这毕竟不是青槐想要的生活,他还是想读书。没想到一考,青槐被湘东中学录取了。李家把稻田卖了两亩,换来第一学期要交的谷子。    

可是到第二年上学,又要交14担半谷子,李家实在是凑不了那么多。得知青槐上不了学,村子有几户稍殷实些的李姓乡亲,凑足了7担半谷子让他继续读了书。

解放军从江西打过来,醴陵一带终于解放。一天,青槐看到第四野战军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招生的大标语,人家要高中毕业或肄业,青槐初中都没毕业,可这么好的机会参加不上,他不甘心。

条件不够,青槐怕别人笑话,就想改个名字,如果考取了就考取了,如果考取不了别人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不会留下什么话柄。翻字典翻到一个“铎”字,这字有唤醒民众之意,读起来也好听;字体繁,写起来一定好看,那就叫李铎吧。

李铎说:“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因为写字写得好不仅是结构好、用笔好,还有韵味好,要把字写活了。”

经过半年的速成培训,李铎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跟随部队到广东肇庆一带剿匪护路。这段时间,李铎经常在小铁桶里装上石灰,掺上水,用个刷子见墙就写,部队上一些需要书写的任务也都交给他完成,无形中使李铎得到了充分锻炼,为他今后写大字不怯场打下了基础。

在军政大半年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 41军,先后参加了护路、剿匪,和解放南澳岛的战斗。剿匪很危险。有次巡逻完回来,李铎和战友们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从哪打来一阵黑枪,一颗子弹从老班长的小腹穿了过去,血都往肚子里面流,老班长感觉到自己不行了,对指导员说:“给我娘捎句话,就说我牺牲在战场上。”这些情景,至今让李铎记忆犹新。

让李铎印象最深的还有解放南澳岛战斗前的一次急行军,凌晨4点从罗定横穿广东,800多里路程 6天6夜赶到,那次为配合行军作战,要随时随地做政治宣传。李铎在队伍中,拎着装有石灰水的铁桶,拿着扫帚见墙写墙,遇桥刷桥,逢石写石,写字特长派上了用场。

平时行军过程中,李铎除出色地完成了宣传工作外,还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书法,每次经过庙宇祠堂,他都会在碑石铭文、匾额、对联前驻足临摹,就连坟茔之地的碑石也不放过。由于表现突出,李铎从团部调到师部,又调到惠州军部,接着顺利地入党提干了。

 

受益“郭体” 开拓变创

  

1953年,对李铎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三次立功。这一年,中央军委要41军选派5个人到信阳步兵学校深造,李铎被选中。入校后,李铎拼了命地学习,毕业时留校当了教员。

其间,李铎一有机会就到信阳城里的一个旧书店里翻看字帖,虽然七八本帖都被翻得不成样子了,但每次去李铎都看一看。店里的墙上还贴着一张没有头尾的书法拓片,这张拓片像是王羲之的墨迹,我非常喜欢,拿着小本逐个字地照着写。去的次数多了,店里的一个老同志都认识他了,看李铎那么喜欢,就把拓片送给了他,李铎如获至宝,又买了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拿回去后李铎就对照这张纸认真地写。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起来了,2000多人从各大军区选调进来。北京的书氛震撼了年轻的李铎。

游览颐和园时,匾额上的“颐和园”三个字让李铎琢磨半天;参观北海时,他又被北海的牌匾给迷住了;进了故宫,里面那些手书真迹更是让他一步三叹,流连忘返。

那时没钱买纸和笔墨,李铎曾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但有一种比较特别,那就是雪地练字了,这个习惯让他坚持了好多年。李铎说:“它使我锻炼了筋骨,也练了魄力,更练了字的气势。

李铎走到哪写到哪,用手指在大腿上比画,在空气中写。夜里睡不着,他起来蹲在厕所里,用毛笔蘸点水在水磨石墙上写。和家人到海边玩,他用树枝在沙滩上写。

偶然一次机会,李铎的墙上熏黑的报纸上看到了郭沫若书法,李铎如获至宝,把这块剪下来,用水洗净,晾干,研习临摹了很久。没想到,“郭体”书法让李铎沉浸了整整20年。

1976年打倒“四人帮”,郭沫若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粉碎 “四人帮”》。荣宝斋想出一张挂历,上面是郭沫若的这首词,中间是一幅《三打白骨精》的画,底下是日历。这个挂历可不得了,发行不是一万两万,而是几百万份,全国各个地方都有。荣宝斋请李铎用郭沫若体写郭沫若的词,李铎写得得心应手、大气磅礴,一经面世,在全国名声大噪。

但李铎想:如果这一辈子就写郭沫若体,写得再好也超不过他。李铎后来认为:“这是我由“临”到“立”的过程,学一种字体就要学透它并记住它。”后来李铎将魏碑隶书的笔法掺到行书里去,作品出来受到很多非议,但李铎宁愿一时写不好,也要不断摸索。

 1982年2月,李铎偕夫人荣归故里。在株洲,当地领导拿来杜甫的诗《次空灵岸》,请他写一幅大字,准备将其雕刻在空灵岸上。李铎一笔在手,激情在胸,脑子里没有一点郭沫若或其他任何一个固定文本的影子,随心所欲,恣意汪洋,一气呵成。李铎认识到:“学书之路,本乎于心,心之所向,手必趋之,且趋且变,当何快哉!”

在1986年到1987年之间,李铎以魏隶入行书,独创出古拙沉雄、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现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军委办公大楼,都悬挂着李铎的作品;大漠边关、高山哨所、海防一线,到处有他留下的墨宝。

李铎书法体现着雄浑之美。他说:“我喜欢阳刚大度,喜欢壮志凌云之气,喜欢博大雄浑之风,喜欢跌宕起伏之变化。”他为张家界黄龙洞题碑刻石创作的,“绝世奇观”四个大字,字径超过一米,尤如横空出世,古茂苍茫,厚重至极,令人惊叹。其势开张如天马行空,其态奇逸如游龙戏海,其韵瑰奇如风云跌宕,其雄美壮观如泰山五岳之尊。

           

自开一格 卓然成家

 

李铎是一位标准的唯物论者。他认为,一位艺术家无论成就多高,都不应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他坚持以传统为基,以碑帖为师,以碑帖互补为其创作研究的方向,既不陈习古人,亦不受束当代,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书学之路。

     李铎强调,学习书法“临”和“立”是个大的阶段,“变”和“创”也是一个大的阶段。“临”是师法于古代碑帖,求形神俱像;“立”是得到碑帖范本的神韵为己所用,奠定书法的根基;“变”是要多看多读多听,广泛吸取众家之长,不囿成规,渐具自家风貌;“创”是要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自开一格,卓然成家。

李铎成名较早。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前,他已经是国内书坛数得着的名家了。有专家表示,李铎的艺术道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分水岭,是他的两件著名的作品《前后出师表》和《孙子兵法长卷》。

经历变创之后,李铎的作品以其深厚的功底创造了当代书法艺术的灿烂,或行或草遒劲而厚重,行云而流水,章法结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黑当白粗细相间错落有致。

李铎在书法界声名远播,殊不知他还精通诗词、擅长丹青,长年对书法的临习感悟,使得他的书学理论自成体系。

有专家表示:李铎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不仅合乎了艺术的自然审美情趣,更合乎了艺术的天然本性,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笔画之间,有丰致有缥渺的墨象中,蕴情含道自创一家,展现着人格的魅力和对艺术的体验,每一件墨迹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情态,沉淀着精神气韵的活力。

李铎书法艺术的创作,用生命与灵魂来传达内涵,一字一音一线一笔,都是生命燃烧的气韵轨迹,身心一致凝神静气,气沉丹田以气运笔,下笔千钧之力,其实非全身之力,而是将全身之气韵凝聚到笔毫之巅。 

     李铎之书奔放苍劲,纵横排宕抒写情致与心境,张显气质与神韵,使读者从饱满的笔墨涨力中领略到激情与修养。字形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用笔的轻重与墨象的虚实变化,厚重的点画与细微的牵丝引带,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李铎以隽逸宽绰寓柔于刚寓雅于拙,展现着一种豪放浑穆的情致,连贯的章法疏落的结体起伏的线条节奏,中侧兼施的用笔变化以及依势而成的墨法处理,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因字形而随势生发,通过局部点画和偏旁部首位置,及角度上的细小挪位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丰富微妙的变化,形成大开大合之姿,以不工而工整,以无法而有法,从而使结体更具震撼力。

李铎特别善于组织字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之变化,并使其在势力气的鼓荡下回环映带,形成极强的韵律,强烈的笔墨富于表现意识,奔逸的笔势划沙折钗般的笔意,虚实相生的结体,磅礴放旷的韵律,综合构成了李铎的艺术语言。

作为成功的书法艺术大家,李铎谙熟古典文学与历史,始终保持着一种敏锐的反应能力,时刻把握了传统与现代审美观的结合点,几十年来一直被世人称道。

同时,李铎还为中国书坛的兴盛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不少已成为成就卓然的当代书法名家,他的学生苗培红、杨明臣、陈培伦、高军法、汪碧刚、赵勇、张维忠等数十人,或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连连夺奖或在书法组织理论方面脱颖而出,在书界影响甚大。

多才多艺的李铎,在书法创作道路收获了一份让人羡慕的爱情。李铎后来说:“如果说我在书法艺术上还有些成绩的话,这个成绩的一大半归功于我的老伴李长华。”

刚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时,李铎分在解说大队当班长,山东姑娘李长华当副班长。李长华济南口音重,李铎时常帮她矫正发音。李长华有些课堂笔记记不下来,李铎就给她当教员。有一天,李铎正在宿舍外洗衣服,有人喊他接电话。等他接完电话回来,衣服和脸盆不见了,原来李长华给他端去洗了。还有一天中午,李铎刚躺到被子上,觉得身子底下硌得慌,一摸是一个苹果。李铎直截了当问李长华:我发现一个宝贝,不知道是谁放的?她未置可否。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李铎就多了一份感动。

1961年春天,李铎和李长华结婚了。那时工资很低,每次发工资,夫妻两个都把钱都摊在床上,找一张纸,写上柴米油盐需要多少钱,牙膏肥皂需要多少钱,党费需要多少钱,把这些必要开支留够后,剩下的给他湖南老家寄一份,给她山东老家寄一份。

    从2003年患上黄斑变性眼底出血至今,李铎左眼完全失明,右眼也只残余0.1的微弱视力。严重的眼疾使他工作起来非常吃力,手中需要时刻握个放大镜,因此写作量大大减少。尽管医生一再强调:节约用眼,但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依然不时纵笔挥毫,抒发对书法艺术、对人生的参悟。

热心公益 关注后学

 

长期以来,李铎既专心书艺,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将扶贫济困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0余年来,李铎为老家湖南各地无偿书写的作品、题名等数百幅,价值近千万。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期间,李铎一次就捐献出装裱好的五尺对联、八尺横批等书法作品100多幅;1998年抗洪抢险,李铎夫妇不仅捐出了10万元人民币,还捐献出用一万多元钱购买的新衣服,并多次参加书画赈灾活动。

2003年5月“非典”期间,他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捐资10万元;2004年5月16日,中国第14个“全国助残日”,李铎除捐款外,借用王维的古诗表达了他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2008年2月,南方雨雪冰冻灾情严重,身体欠佳的李老让老伴李长华将10万元现金捐出…… 

5.12汶川地震更是震撼了年逾古稀的李铎。他回忆说,当时因为视力微弱,看不清电视,只能从广播和老伴读报中获得消息。得知汶川山崩地裂、房倒楼塌、同胞遇难,他和夫人李长华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除一次捐款30万元外,他还特意为震区孩子们题字一幅,内容为: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在大地震中得救,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希望你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学校里好好读书学习,从小立大志,将来为报效祖国当模范、当英雄。

平时,他为希望工程、扶贫助学工程、妇女儿童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宏志中学以及诸如为内蒙古自治区抗旱灾、为辅助贫困母亲、为救治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朱正棠等献爱心活动更是不断地捐款、捐物、捐书法作品。他每年向扶贫灾区捐衣物时,都嘱咐老伴拿出新的、好的。

没人想到的是,李铎夫妇自己生活一直很节俭。最近,家乡湖南正在筹建的“李铎艺术馆”,由于要收集大量李铎的作品及物品,李铎答应凡是自己的东西都无偿捐献给馆里,并召开家庭会要求家人不要轻易动自己的东西。儿子不知情想从父母那拿走一支喜爱的毛笔,最后不仅毛笔没有拿到,还得到李铎的严厉斥责。

李铎多次回湖南醴陵老爱省亲,每次回去,遇到生活困难的,也是力所能地给些资助。他在家乡的新阳中学、青泥小学还建立了助学基金、奖学基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默默地做着贡献。

李铎主张艺术要立足基层,走入基层,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多年来,他进课堂、下工厂、进煤矿、走军营,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李铎说, 当代艺术家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艺术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要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作风正派、情趣健康。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切都无从谈起。

李铎还十分关注我国中、小学校书法教育,为让中小学恢复“书法进课堂”,李铎多年来一直在关注与呼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李铎到日本中野区桃园小学考察,日本的书法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使他大吃一惊,日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书法课时,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书法老师,有按年级编写的统一教材。现在我国正式提出书法进课堂、中小学恢复书法课,李铎呼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把中学生的书法课搞好。

2011年9月28日,82岁高龄的李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向社区和学生送去书籍和书法作品,并走进课堂,他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中学生学习书法,通过推进“写字教育”、恢复“书法进课堂”,运用多种方式,继承与创新并举,源源不断的培养青少年书法人才,实现中国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条:书画展书画知识普及:笔墨训练注意笔墨造型
下一条:丽水市举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命名授牌仪式
相关文章
 丽水市举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命名授牌仪式 2012-06-20 10:18:35
 盛世宏篇惊天下 气吞山河动京华 2012-06-20 10:27:14
 书画展书画知识普及:笔墨训练注意笔墨造型 2012-06-20 17:13:57
 晗之书画艺术培训 2009-06-10 16:25:34
 金都元艺术中心 2009-06-10 15:30:03
 书画培训 2009-06-10 15:25:05
 内乡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墨韵书画培训 2009-06-10 15:18:00
 四川美院暑期美术培训 2009-06-10 15:13:42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书画展书画知识普及:笔墨训练注意笔墨造型
 盛世宏篇惊天下 气吞山河动京华
 丽水市举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命名
 晗之书画艺术培训
 金都元艺术中心
 书画培训
 内乡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墨韵书画培训
 四川美院暑期美术培训
 金牌少年书画培训
 广州云墨轩书画培训班招生
  阅读排行  
 盛世宏篇惊天下 气吞山河动京华
 书画展书画知识普及:笔墨训练注意笔墨造型
 丽水市举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命名
 内乡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墨韵书画培训
 书画培训
 金都元艺术中心
 晗之书画艺术培训
 四川美院暑期美术培训
 广州云墨轩书画培训班招生
 金牌少年书画培训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