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跟着苏东坡游杭州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6-07 14:32:26 查看次数:256

一、东坡“寻‘藕’之旅”(临平区):

临平山——安隐寺(安平泉)——荷花塘——佛日寺—皋亭山(上城)

在筑白龙潭堤和永和堤之前,临平洲塘遍布,水陆相间,居民利用水塘种藕,开花之际,一片“藕花红白水云间”的美妙景色,苏轼对临平藕花的喜爱留下一段佳话:当他看到他的诗友道潜诗僧所写的“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过临平》)一诗时,不禁赞赏不已,动手挥毫书录,寺僧勒立石碑。从此以诗名景,为临平留下了“藕花洲”名景,道潜诗至今犹在临平民间传诵不绝。

后因永和堤成之后,临平水患骤减,池塘日盈,汀洲渐平,但留下几个藕塘荷池还是可能。所以我们来一场苏东坡的寻“藕”之旅,感受当时苏东坡的心境。

二、东坡“登山散心之旅”(临安区)(适合自驾):

武隆山———南屏山公园——绿钧轩文化公园(修整)——九仙山——玲珑山——功臣塔

东坡喜山,寄情与山水之间。

生活中总是悲多于喜,与其每日忧愁悲伤,不如抛去烦恼,悠闲自在。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不涉烟尘风絮自悠闲;静坐在红尘纷扰之外,即使芳华凋零,也自有值得留恋之处。

东坡被贬至杭任职期间,不少幽山都有东坡足迹,让我们带着东坡的心境感受幽山的魅力,从幽胜风景的武隆山、到悠然自得的南屏山、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绿钧轩、飘飘仙然的九仙山、凉爽雅趣的玲珑山、清心礼佛海会寺、以及豪情壮志功臣塔。

生活中总是悲多于喜,与其每日忧愁悲伤,不如抛去烦恼,悠闲自在。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不涉烟尘风絮自悠闲;静坐在红尘纷扰之外,即使芳华凋零,也自有值得留恋之处。在幽山中不知是否感受到了东坡满腔热血酬情?

三、东坡“诗路径山”之旅(余杭区):

径山古道——钱王弹岩——圣寿无疆——径山钟楼——东坡洗砚池——御碑亭———径山寺

苏东坡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近郊的径山一往情深。写了大量关于径山的诗词,几乎每一次上径山都会吟诗感慨。

苏东坡在径山诗中还用了大量篇幅追忆建寺的艰难和对径山佛法的虔诚。他用神来之笔叙述径山的佛骨仙气,把径山写得圣洁非凡,简直是天外佛国一般。他对径山佛寺兴衰的历史非常熟悉,在诗中娓娓动听叙述了法钦禅师开创祖寺的艰难历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胸。
   苏东坡的径山诗中,最著名的是《游径山》一诗。他站在径山之巅,看天目山连绵不断的山势,像一群野马奔来,把景象写得十分雄伟。让我们跟着苏东坡的诗一起前往径山感受径山的雄伟和佛法。

 四、“东坡古道”之旅(富阳区):

新登古城——广福寺——姚公祠——天云寺——庵头山摩崖石刻——阴线刻做佛

根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多次造访富阳新登,并留下诗文《新城道中二首》。“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写的就是他沿路遇见农户春耕的繁忙景象,带着欢快的生活气息。

沿着苏东坡策马吟游的足迹,游览路线以新登古城为起点,游览古城墙、圣园碑林后,一路北上寻访始建于北宋的广福寺;随后沿湘溪逆流而上,瞻仰为纪念北宋名将姚兴而建的姚公祠;到洞桥镇看一看苏东坡曾经留宿过的天云寺,探访历经风霜的庵头山宋代摩崖石刻与阴线刻坐佛。

一、东坡“寻‘藕’之旅”:

临平山——荷花塘——安隐寺(安平泉)——佛日寺—皋亭山

临平山与苏东坡渊源:

苏轼送陈襄至临平相别时,苏轼专门写了一首题为《南乡子·送述古》的词,说“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既把临平塔作为惜别的标志,也望陈襄牢记临平山上塔,莫忘东坡送别情。他自己离开杭州后,仍时常怀念杭州,也怀念临平塔。元丰七年(1084年)他在黄州任上与杭州人裴惟甫相遇于秣陵,勾起了满腔思杭之情;他在《次韵杭人裴惟甫》一诗中表达对杭州和临平的怀念,感人至深。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次韵杭人裴惟甫》

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

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0901.jpg

荷花塘与苏东坡渊源

临平北面是临平山,在南面原来是常常要泛滥成灾的临平湖。湖水带着泥沙不断扑向临平山坡,在山南形成水塘遍地和高低不平的汀洲。

苏轼通判杭州在筑白龙潭堤和永和堤之前,当时临平洲塘遍布,水陆相间,居民利用水塘种藕,开花之际,一片“藕花红白水云间”的美妙景色,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苏轼对临平藕花的喜爱也留下一段佳话:当他看到他的诗友道潜诗僧所写的“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过临平》)一诗时,不禁赞赏不已,动手挥毫书录,寺僧勒立石碑。从此以诗名景,为临平留下了“藕花洲”名景,道潜诗至今犹在临平民间传诵不绝。

当时临平有个女画家——宗妇曹夫人还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洲图》。这诗书画三绝更提高了临平藕花洲的知名度。现在三绝已无遗物。说到藕花洲的遗迹,现在临平山北有一狭长水塘,当地人称荷花塘,说这是藕花洲遗址;有人则依据旧志及《临平记》所载,说藕花洲原在山西南安隐寺附近,不在山北,但了解临平陆地变迁的历史,则争端自解。应该说当时是“藕花无数”,并非光有一个汀洲。安隐寺旁也可能是勒石立碑之所。永和堤成之后,临平水患骤减,池塘日盈,汀洲渐平,只留下几个藕塘荷池。

地址:临平山北一狭长水塘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0917.jpg

安隐寺(安平泉)与苏东坡渊源:

熙宁七年,苏轼到临平,听说临平西南角安隐寺前有安平泉时,马上就去了。他用杓舀了水就喝,喝后连赞:甘哉!岂陆羽所遗耶?诗兴又发,手题一诗——《安平泉》七律,诗中表达了他“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的迫切心情,赞赏了泉水“凿开海眼知何代”,“煮茗僧夸瓯泛雪”的妙处,说出了“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的感叹。此诗墨迹为历代寺僧所珍藏,据说在明初洪武年间,被一个姓白的官吏,以膺品易走了真迹,但寺僧并没有察觉,仍勒石于泉边,不久又被毁。明末里人沈一先集苏字按原句另立一碑。现在此碑也已不见,幸安平泉仍在,见安平泉而思苏东坡。

《安平泉》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入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0931.jpg

佛日寺与苏东坡渊源

北宋时这里净慧禅寺为中心有一个建筑群,是仁和县有名的禅院胜境,也是苏轼常去之地。熙宁六年七月,他去后就写下《游佛日寺》五绝一首,,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佛日美景。后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赴南京,苏轼请他至临平,陪他游了佛日山寺。苏轼把此事题在净慧寺法堂壁上,辞云“祖老入山之十三日,述古赴南都,率景达、原叔、子中、子瞻会别于此。熙宁七年八月十三日”,字方四寸许。至淳熙四年(1111年),寺僧慧举将苏轼题名勒石立碑,范成大为之作跋。次年正月初九,周必大又为书跋。

苏轼对这里的幽静环境十分喜爱,把寺后的向下庵选作读书之处;和佛日寺僧道荣结为挚友,写了《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五首七言绝诗送给道荣,盛赞佛日山“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的美丽景色和“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的幽静境界,感谢道荣“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表示要“结为三友冷眼看。”苏轼还应道荣之约,为他们所供之观音象作《灵感观音偈》,并在其引中赞扬荣僧“秉心端严”。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杭时,又为《佛日轮藏》(经书,据《临平记》载为元丰年间所抄录)题了“天宫宝藏”四字。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吴越王钱弘佐建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寺院被毁,1995年复建,定名为佛日隆昌寺

《游佛日寺》

熙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

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0954.jpg

皋亭山与苏东坡渊源

苏轼在此开河治水;

苏东坡的小妾叫王朝云,钱塘人氏,虽歌舞班出身,但为人乖巧伶俐,善解人意,是苏东坡一生中的红颜知己。

一天,苏东坡问王朝云:“你是钱塘人,钱塘素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百姓衣食无虞,你又怎么会沦落风尘的呢?”王朝云说:“老爷有所不知,贱妾家住城东,父亲原先在码头给商船上搬运货物,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尚可温饱。后来因那条盐运河(即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段,又名上塘河、古运河)年久失修,河道堵塞,能通过的商船越来越少,若是遇上大旱之年,更是彻底断航,父亲无事可做,家里顿时陷入了困境,不得已才将贱妾卖到了歌舞班里,后幸得遇见老爷,才使贱妾得以脱离苦海。老爷可亲自前往皋亭山麓察看,河道堵塞的情况至今尚未改变,长此下去,也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卖儿鬻女,家破人亡呢。”听了王朝云的话,苏东坡简直不敢相信,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居然也会有这样的惨事。

第二天一早,苏东坡便来到了皋亭山南的盐运河边。由于近来一直天旱无雨,只见河道高低不平,凸起的地方早已露出水面,几艘不大的商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浅水中动弹不得,船家们都在焦虑地企盼着上天保佑,能够及早下一场大雨,也好解眼下的燃眉之急。这时,有几个十来岁的小孩沿途乞讨着走了过来,这些小孩有男有女,全都衣衫破旧,面如菜色。苏东坡迎上去问:“孩子们,你们都是哪里人啊?不好好待在家里,为什么要来沿街乞讨?”孩子中一名稍大些的女孩,忽闪着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说:“我们都是住在这盐运河边的,现在河里不通商船了,父母们赚不到钱,我们就只好出来乞讨了。”看着女孩那聪明乖巧的样子,苏东坡仿佛又看到了王朝云的影子,心想再这样下去,也不知有多少女孩子会沦落风尘,又有多少男孩子会铤而走险,被迫去做贼做强盗啊。苏东坡拿出身上的散碎铜钱分给了那些孩子。

回到家里后,他把这天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王朝云。王朝云说:“盐运河堵塞,不光在河上讨生活的人家断了衣食来源,沿河大片的农田也得不到灌溉,收成锐减,农户们也都一日三餐难以维持了。这盐运河由于受到皋亭山泥沙的冲击,以前虽也疏浚过几次,但收效甚微。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得改造一段傍山而流、经常堵塞的河道,然而官府以经费不足为由,迟迟不予解决,才会造成现在的局面。”在和当时的杭州知州商量后,以疏浚上塘河(当时称浙西运河)水道方便运送官盐为名开始了整治工程。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014.jpg

东坡“登山散心之旅”(自驾):

武隆山———南屏山公园——绿钧轩文化公园(修整)——九仙山——玲珑山——海会寺——功臣塔

武隆山与苏东坡渊源

北宋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到过昌化县,曾走下县前石磴,走了一百一十步,到了双溪馆。然后沿溪向西寻找溪源,走到了县西一里的治平寺。发现寺后武隆山的幽胜风景,苏东坡就在那儿凿池筑亭,手书“东坡林”三个字,并刻石立在亭内。此亭,即东坡亭;池,即东坡池,池内种植莲花。苏东坡此次寻找溪源之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自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两首七言

一位叫郑延林的八十六岁老人,知道一些关于东坡亭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物的事。指认了当年那些建筑物的大致位置。西街原人民医院那里是城隍庙,城隍庙后面是一条路;路后有一个塘,就是东坡池;塘的后面有个亭子就是东坡亭。城隍庙东那儿有戴家祠堂,城隍庙往西一点就是治平寺。治平寺前有骑街牌坊,是孝子牌坊。街后立有贞节牌坊。东街也有骑街牌坊,路后边上也有贞节牌坊。去南屏山有渡桥,从平葛村那个桥边过去也有渡桥。

《自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

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028.jpg

南屏山公园与苏东坡渊源:

苏东坡在原临安、於潜和昌化三县留下的诗歌,数量最少的是昌化,只有两首,但他却在昌化得到最多的礼遇。《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是苏东坡熙宁六年(1073年)到昌化时所写。治平寺在原昌化县西一里。昌化溪上原建有双溪驿,熙宁间,昌化县令陆元长临北流重建双溪馆。东坡经游,题诗记事,因此有了这两首诗。诗篇开头这样写道:“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从滴翠、溪笋、野芎这些词语,可以推断诗歌写于当年春夏期间。这也能同历代苏诗编年都将此诗放在“熙宁正月到六月”相印证。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038.jpg

南屏山上的东坡亭,内有碑石,刻下东坡写昌化的诗

绿钧轩文化公园(修整中)与苏东坡渊源

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多次来到临安留下诗句。如果给这些诗句搞一场比赛,大家一定会把最多的票投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於潜僧绿筠轩》的开篇诗句,成为历代文人托物言志、以竹自喻时常常挥毫泼墨的内容。作为享誉千年的文人,东坡为临安写出这样的好句子,这也成为历代临安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话题。

《於潜僧绿筠轩》

版本一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版本二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版本三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101.jpg

九仙山与苏东坡渊源

苏东坡在任上,多次游历九仙山,在此遗留了诸多印记。丁家楼子村书记丁超引笔者去看一处新发现的古迹。在村北上山道旁山石上,赫见凿出的两个槽池。丁超讲,他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讲,传有当年苏东坡巡游至此留下的喂马石槽。前些年,原本被村民放置柴木杂物遮盖住的这槽池终于重见天日,有考古学家来看过,认定为宋朝遗迹。与不远处的苏轼留题摩崖相印证,村民口中相传的“苏轼喂马槽”应该为实。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震级估计为8.5级,死亡人口约20万。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当时还没有设五莲县,五莲属于莒县的一部分。笔者从楼子村后山及下方山沟中现场不难看出,有许多巨石断裂、滚落呈不规则分布状。可以肯定,此处还有许多摩崖石刻被覆盖,尚待发现。也许,其中就还有一代大文豪苏轼的另外留题墨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至9年(1076年)知密州(今诸城)时,曾说过“此生的有寻山分”。这期间,他在诗文中,对密州境内较有名的山都曾提及过,其中特别是对九仙山别有一番情趣。

苏轼知密州时,正式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守外郡,政治上失意的时期。他寄情于山水,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于熙宁7年10月3日到密州后,“处之期年”,登超然台,“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超然台记》),及至发现九仙山以其山势险峻,怪石突兀著称,真可谓山中的隐君子了,于是他在《江城子》一词中写道:“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碧连天”三字,把九仙山的雄伟峭拔描绘得惟妙惟肖。

继之,苏轼在熙宁9年游览了九仙山后,赞誉“九仙今已压京东”。把九仙山提在当时京东东路(宋时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徒骇河东南地区)诸山的首位,并说“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把九仙山与雁荡山相比,更显示出九仙山的奇险、俊秀。九仙山的旖旎风光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的诗中,他把九仙山和穆陵关、琅琊台并列,可见九仙山的秀丽风光,确使苏公陶醉了。苏轼不仅赞美九仙山,而且还在其东南麓的一块巨石上,留下了“白鹤楼”三字的题刻,又为名山增色不少。苏轼在游览九仙山的过程中,接触了群众,从中吸取文学创作的营养。他在游览时,听见村童唱《陌上花》,因“含思宛转,听之凄然”,于是他便修改其词,写出了《陌上花三首》,道出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绝唱。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陌上花三首》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118.jpg

玲珑山与苏东坡渊源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点化琴操身入空门的故事,一直是很多文人津津乐道的逸闻。

关于琴操,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琴操,宋朝钱塘歌妓,姓氏不详,大约在13岁时被抄家,做官的父亲被打入大牢,自己被籍没为伎!抄家时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以琴操为名,可见琴操的才气也非同一般。

当时,苏东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在杭州担任通判。秦少游、佛印、参寥等一干好友经常在一起雅聚。其时琴操常陪伴左右弹唱。秦少游(秦观)送给苏东坡一首有名的词《满庭芳》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是宋词中的杰作。当时广为传唱。

有一天,苏东坡、秦观、琴操一起游湖,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但却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见是一歌伎,就存心难为她说:“你能改韵吗?”琴操回复说可以一试。随口将这首词改成了“阳”字韵唱了出来,成了一曲面貌一新的《满庭芳》

经琴操这一改,这曲《满庭芳》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东坡和少游听后大加赞赏。

又有一次同游西湖,说笑甚欢,大家聊起了禅学。东坡说:我来做长老,你来参禅好吗?于是问她:“何谓湖中景?”琴操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问:“何谓景中人?”回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又问一句:“何为人中意?”回答:“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苏东坡向内一拶,琴操不知所措了。东坡代为解答:“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才情极高的琴操,当然对诗中深意了然于心,那是百年前一个与她身世相仿的琵琶女唱与一位诗人听的,而今苏东坡借此来点化她。一时间,琴操如梦初醒,大彻大悟。一颗暂系于烟波画舫中的芳心,转成了出世修行的出离心!而且十分迫切。

就这样,琴操来到了当时偏僻的临安玲珑山卧龙寺,皈依了青灯古佛。她选择了山中一座寂寥的小庵,远离凡尘。但她很快乐。在此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卑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颇有佛学造诣的诗人,就这样在读万卷佛书中又成了佛友。为了造访出家修行的琴操,苏东坡邀得好友黄庭坚、佛印禅师,一行三人,曾数次前往玲珑山。白天与琴操在收春亭喝茶论道参禅,高兴之余还种桃种李种松树。玲珑山收春亭边上的那几颗“学士松”就是苏东坡和琴操一起栽种的!风景如画的玲珑山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还让诗人留下了深刻的感悟:

《登玲珑山》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

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

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玲珑山是那么神奇,她虽然没有西子湖的风姿绰约,但却有着不寻常的山野雅趣:山间红花与翠绿的山色像水车一样随风翻舞,白云停留在碧玉般的玲珑山顶。三休亭角边的一弯新月是那样的明亮,绕过那块巨大的九折岩,凉风习习让人一身清爽!那孑孑立在道旁的二棵古劲苍松,虽被称为无情物,但还知道倚空长存!人生有限,欲望无穷。何必要等到“脚力尽时”?放下吧!“莫将有限趁无穷”!

在苏东坡看来,玲珑山上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时他长坐溪边,听着潺潺溪水有了以下的体会:“潺潺的溪水声,便如同佛陀的广长舌,彻夜不停地宣讲佛法;而寂静不动的山峦,不正是佛陀的清净法身?”后来,他给庐山东林寺长老赠送了这样的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玲珑山给他的印象太好了!“山玲珑水玲珑山水玲珑,钟悠悠,鼓悠悠,钟鼓悠悠”!他留下了这样的对子!

玲珑山不留宿。晚上住九仙山无量院。老僧很热情,他们相约晚上看月亮。苏东坡为此专门作了首诗,《宿九仙山》,用白话来作番解读:曾在这里修炼真身的九位仙人中,有风度翩翩的王导、谢安,他们可称得上古仙式的游山人,一旦离开人间,名山空闻一晃就是五百春。华美的道观留有许迈、左元放等汉时得道者的塑像,桃花源的仙境里可惜不闻秦人的音讯。夜晚困惫一下子倒在香气缭绕的帐边熟睡,恍惚中也似得道仙人,梦游高山峻岭。但感到寒气逼人。夜半梦中突然被无量院的老僧大惊小怪地唤醒,匆忙披衣出屋,只见前山云峰缺口处涌出清冷如冰的圆月一轮。

九仙山,紧挨着玲珑山,山上除了那块著名的棋盘石外,龙潭的岩石上刻有九仙的图像。只是年代久远,已看不清容貌了。据说九位仙人分别是梅福、王谷神(王导)、皮元曜、左慈、葛洪、郭文、许迈、谢傅(谢安)等。另外,还有位名叫裴氏姥的女道,余杭人,会采花酿酒,在九仙山下卖酒。被仙人带走成仙。在山路边有王安石为此事作诗的石刻:“绿净堂前湖水绿,归来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佬,为道仙人忆酒家。”

但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并不长。不久发生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人诬陷,身陷囵圄。东坡期盼的是透过高墙,还能够看到九仙山上的那同一轮美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冰清玉洁的一轮美月,会不会是琴操的回访?但同样也寄托了东坡先生的相思!与琴操相比,先生的手足兄弟子由,也只能成为兼怀者。事实上,在以后的宧海沉浮中,琴操经常在东坡脑海中浮现。以至专程委托好友,诗僧道潜前往玲珑山去看望琴操,带去书信。

空山寂寂,惟闻鸟语。18年后,苏东坡最后一次来到玲珑山,踏上那熟悉的小径时,却发现琴操修行的庵堂已不见踪影,只剩得荒草及膝。他一路寻去,看到的只有林间一座凄凉的坟冢。红颜转瞬即逝,只留下黄土一抔。琴操在苏东坡离杭的几年,就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这次来玲珑山还是留在九仙山住宿。山色依旧,故人已去。从山上下来心情沉重,见牧童唱歌,便停下来聆听。 听罢歌词,情思又起。此情此景,感慨颇多!钱王可以让他的戴妃缓缓归,但琴操在哪?苏东坡为此借王妃之名,一气呵成写了三首歌词即《陌上花》(三首)。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饮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漫赢得,

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有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宿九仙山》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143.jpg

海会寺与苏东坡渊源

苏东坡多次来临安,两次亲临海会寺,并留下《宿海会寺》和《海会寺清心堂》两篇优美诗篇,赞叹海会寺“此乃人间绝胜之处”。

海会寺为江南最早的十大寺院之一,享有皇家第一寺院之誉。相传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因昭明之子在临安弘法而建;梁大同年间(公元536—546年)赐匾“竹林寺”,意谓释迦牟尼佛的第一讲经堂“竹林精舍”之意;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名“海会寺”,意谓佛教中灵山海会和莲池海会之喻,形容高僧云集,虔诚修行,如百川入海、回归西方净土。

吴越国王钱鏐主位时期,因笃信佛教。于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以“一国之资,大兴土木,”重建莲宫,香火鼎盛。苏东坡慕名而至,于熙宁六年写下《宿海会寺》。该诗先写三日临安山中行,道路崎岖,窄如丝线,风尘仆仆,饥肠鹿鹿,行役之苦,跃然纸上。后写到海会寺,“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沐浴歇息,酣然入梦,不觉已到五鼓,此诗将亲见亲历曲曲传出,如在眼前。笔调俊逸,轻快从容,旷朗之语,如闻其声。

时隔一年,也是苏东坡第四次来临安时又作《海会寺清心堂》一诗。苏东坡《海会寺清心堂》之 “清心”二字,阐发了蔑视富贵,不慕名利,清心寡欲,虚静争不扰的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表现了诗人耿介不羁的品德和反朴守真的思想感情。当 然,这种官场失意,超脱世俗的慨叹,也曾给后代诗人留下消极的影响。

苏东坡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第一次任通判,后一次任知州(一把手),职位略高于当今的杭州市市长,而临安只是杭州一个属地,他能如此频繁地来临安,而且夜宿海会寺,足以说明他具务两个要素,一是勤政,不是光坐在知州府里等人告状,而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二是信佛,他在临安交的几位朋友都信佛,玲珑山卧龙寺的佛印、西墅街海会寺的有明,他还点拨杭州歌妓琴操来玲珑山削发为尼,别人又都称他为“东坡居士”。苏东坡又是赞美钱王最全面,最得体的文化名人,他赞美海会寺,也有赞美钱王之意。

眼下,新的海会寺已初露端倪,若他日建成后,站在海会寺前,东面是碧波荡漾的青山湖,南面是巍巍耸立的功臣塔,整个临安城尽收眼底,若苏东坡天上有知,不知还会写出多少赞美临安、赞美钱王、赞美海会寺的诗词来。

《宿海会寺》

篮舆三日山中行,山中信美少旷平。

下投黄泉上青冥,线路每与猿猱争。

重楼束缚遭涧坑,两股酸辛饥肠鸣。

北度飞桥踏彭铿,缭垣百步如古城。

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倒床鼻息四邻惊,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和《海会寺清心堂》

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尚求心。

此堂不说有清浊,游客自观随浅深。

两岁频为山水役,一溪长照雪霜侵。

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255.jpg

功臣塔与苏东坡渊源

塔分五级,内空,抬头见顶,并不可攀,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临安人钱镠。功臣塔并非想象中如唐代挂功臣画像的凌烟阁一类用以纪念功臣的古塔,只是因为建造在功臣山上而得名。塔因山得名,而到现在,塔名远胜于山名,山倒因塔而享誉了。

清人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记载:“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武肃王即钱镠。《西湖二集》称钱镠夫人戴氏回娘家过年,而到春天了却还没有回宫。钱镠非常思念她,托信使带信去说:路上的花开了,但你不用急着回来,一路慢慢地欣赏春色吧。我很想你快点回来啊,但更愿你不要错过美景。这条仅仅九个字的短信,包含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无限的疼爱和体贴,直到今天仍打动不少痴男怨女。

东坡怅对古人,感慨时光荏茵,物是人非,长吟“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但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春天郊游的逸趣终亘古未变!

苏东坡为此写的《陌上花》三首。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305.jpg

三、东坡“诗路径山”之旅:

径山古道——钱王弹岩——圣寿无疆——径山钟楼——东坡洗砚池——御碑亭———径山寺

径山与苏东坡渊源

苏东坡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近郊的径山一往情深。宋熙宁五(1072)八月,他第一次上径山,写下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一诗,下山回杭州后,又写下《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次年八月,他第二次上径山,写下《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和《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回杭州后,写下追忆游山过程的《再游径山》一诗,以及《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和《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思寄,次其韵二首》。此后,他调离杭州,在外地又写下《次韵答开祖》《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送渊师归径山》三首。在他临终前,又有《答径山维琳长老》一诗。苏东坡与径山的亲密交往,体现了这位大文豪对径山情有独钟。

苏东坡的径山诗中,最著名的是《游径山》一诗。他站在径山之巅,看天目山连绵不断的山势,像一群野马奔来,把景象写得十分雄伟。他在《再游径山》中吟道:“含晖亭上望东暝,凌霄峰头挹南岳。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五芝红玉琢。”更是把径山的高耸俊秀描述得美不胜收。

此外,苏东坡在径山诗中还用了大量篇幅追忆建寺的艰难和对径山佛法的虔诚。他用神来之笔叙述径山的佛骨仙气,把径山写得圣洁非凡,简直是天外佛国一般。他对径山佛寺兴衰的历史非常熟悉,在诗中娓娓动听叙述了法钦禅师开创祖寺的艰难历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胸。

苏东坡十分关心径山佛事,在扶持径山寺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突出的是建立十方制。他分析了住持自传制的缺陷,大胆革新,明确由官方委派高僧主持法席,称作十方制。此后,各地高僧闻讯而来,通过辩禅论道,确立住持地位,使径山寺宗风大振。

苏东坡时刻关心径山寺的发展,他曾经给径山寺的高僧写去八封书信。宝月禅师要在径山立一块经碑,派悟清和尚到黄州去求苏东坡题额。这时,苏东坡正是落难之时,心有顾忌,但依然写了一副大藏经碑文寄去。苏东坡在黄州时,得到一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绢画,画的是释迦佛像,托人带到径山,供寺院收藏。

澄慧禅师一度打算离开径山寺,将想法告诉苏东坡。苏当时在湖州任知州,写诗赠澄慧,开头四句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经苏东坡婉言劝说后,澄慧留守径山,坚守菩提,直到终年。

苏东坡六十五岁那年,结束在海南岛的流放生活,途经常州时病在旅社。径山寺住持维琳禅师闻讯赶到常州探望。苏东坡大为感动,写诗作答:“与君皆丙子,各己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诗句中,表现出乐观超脱的精神,含有很深的禅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径山的关怀之情。

径山茶与苏东坡趣事:

宋朝时期,那时候佛教的香火日益兴起,而茶也随着僧人们参禅悟道的机会而进入了香客的眼中。在那时候可谓是一种风潮。茶与禅也是从此结下了许多不解的渊源。而径山是茶与禅最为出名,在每年的春季,径山都会举行一场茶宴。以径山当地最出名的茶来献于各地僧客一起进行品茗论道。

苏轼,有一天历游到径山寺处。方丈误以为是平常的香客,只是淡淡的说:坐,转身对其小和尚喊:茶。经过一番寒暄之后,便觉得此人谈吐非凡。于是乎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再经过深谈之后,得知此人乃是大诗人苏东坡。不经自然的说请上坐。又对其小和尚喊:敬香茶。并研墨求墨宝书法。于是苏东坡思量过后。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直让方丈羞愧难当。

《游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登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

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荒山巅。

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

寒窗暖足来朴渥,夜钵兄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叩门,愿为弟子长参禅。

尔来废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谷,朝钟暮鼓惊龙眠。

晴空偶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林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

近来愈觉世路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

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

多君贵公子,爱山如爱色。

心随叶舟去,梦绕千山碧。

新诗到中路,令我喜折屐。

古来轩冕徒,操舍两悲忄栗。

数朝辞簪笏,两脚得暂赤。

归来不入府,却走湖上宅。

宠辱吾久忘,宁畏官长诘。

飘然便欲去,谁在子思侧。

君能従我游,出郭及未黑。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

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

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

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不如従我游,高论发犀柄。

溪南渡横木,山寺称小径。

幽寻自兹始,归路微月映。

南望功臣山,云外盘飞磴。

三更渡锦水,再宿留石镜。

缅怀周与李,能作洛生咏。

明朝二子至,诗律严号令。

篮舆置纸笔,得句轻千乘。

玲珑苦奇秀,名实巧相称。

九仙更幽绝,笑语千山应。

空岩侧破瓮,飞流洒浮磬。

山前见?亦,候吏铙鼓竞。

我生本艰奇,尘土满釜甑。

山禽与野兽,知我久蹭蹬。

笑谓候吏还,御虎吾有命。

径山虽云远,行李稍可并。

颇讶王子猷,忽起山阴兴。

但报菊花开,吾当理归榜。

《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

季子应嗔不下机,弃家来伴碧云师。

中秋冷坐无因醉,半月长斋未肯辞。

掷简摇毫无忤色,投名入社有新诗。

飞腾桂籍他年事,莫忘山中采药时。

《再游径山》

老人登山汗如濯,到山困卧呼不觉。

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

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

含晖亭上望东溟,凌霄峰头挹南岳。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

冢上鸡鸣犹忆钦,山前凤舞远征璞。

雪窗驯兔元不死,烟岭孤猿苦难捉。

従来白足傲死生,不怕黄巾把刀槊。

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

嗟我昏顽晚闻道,与世龃龉空多学。

灵水先除眼界花,清诗为洗心源浊。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

此生更得几回来,従今有暇无辞数。

《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

西风初作十分凉,喜见新橙透甲香。

迟暮赏心惊节物,登临病眼怯秋光。

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犹有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

《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思寄,次其韵二首》

少年饮红裙,酒尽推不去。

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

瘦马惜障泥,临流不肯渡。

独有汝南君,従我无朝暮。

肯将红尘脚,暂着白云屦。

嗟我与世人,何异笑百步。

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

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

龙亦恋故居,百年尚来去。

至今雨雹夜,殿暗风缠雾。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便欲此山前,筑室安迟暮。

又恐太幽独,岁晚霜入屦。

同游得李生,仄足随蹇步。

孔明不自爱,临老起三顾。

吾归便却扫,谁踏门前路。

《次韵答开祖》

泪滴秋风不为麟,虚名何用实之宾。

烝豚未害为纯孝,狸首何妨助故人。

好唤游湖缘路便,难邀入社为诗频。

知君颇有东山兴,喝石岩前自过春。

《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

漏尽鸡号厌夜行,年来小器溢瓶罂。

弃官纵未归东海,罢郡犹堪作水衡。

幻色将空眼先暗,胜游无碍脚殊轻。

空烦远致龙渊水,宁复临池似伯英。

《送渊师归径山》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答径山维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335.jpg

径山寺

QQ截图20220607141344.jpg

寿者无疆

QQ截图20220607141352.jpg

径山钟楼

东坡洗砚池与苏东坡渊源

东坡洗砚池是径山现存的一处著名古迹。据史料记载,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三游径山喜于此阁作文吟诗,常在池中洗涤笔砚,故名为东坡洗砚池。

苏轼一生信佛爱竹,他曾吟咏云: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他常以品竹隐喻人的道德品格,相传他数登径山,就在山门之下,竹林之旁寓居题诗,至今竹林旁仍遗有东坡洗砚池,千百年来还流传了不少佳话。

在那片青翠竹杆上,常有一丝丝一条条黄色斑痕,据说随着季节和阳光照射,这些斑痕由红变青,观者无不称奇,这就是苏轼留下的遗迹。相传当年苏轼在写字时,常有山鸡在窗前叫“苦苦”,苏轼感到心烦,将朱笔掷向竹林,于是朱红的水渍在竹杆上流淌,久而久之,条条斑痕就如金线,于是人们称之为“金线竹”、“锦线竹”。

径山寺前,洗砚池旁,万竹似锦,云雾缭绕,苏轼留下了“白云穿透碧玲珑”的点景之句,诗使景秀,景随诗传,不少文人雅士慕径山之竹畅游吟咏。王在晋云:“丛竹山房踞岭幽,忘机应识似天游”。黄汝亨题《径山看竹》云:

竹色自可爱,无如此径深。千林寒玉立,万亩绿云沉。远窦窥天入,清光覆地阴。泠泠秋韵切,到处奏嵇琴。

苏轼题诗挥毫,常在洗砚池洗刷笔砚,于是池水渐黑。他认为放养螺蛳既是放生之举,又可澄清池水,但山上并没有螺蛳,只能下山向农妇购买,但所买螺蛳都剪去尾巴,当苏轼将无尾巴螺蛳倒入池中后,居然池水变清,螺蛳也成活了,成为径山无尾螺的佳话。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403.jpg

四、“东坡古道”之旅:

新登古城——广福寺——姚公祠——天云寺——庵头山摩崖石刻——阴线刻做佛

新登古城与苏东坡渊源

苏东坡与新登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有两次到杭州任职的经历,多次到访富阳、新登,因公或因私,一路行一路诗。其中,在新登镇留下著名的古诗《新城道中》,以及墨宝“登云钓月”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观摩。

富阳乡土文化研究者柯士成从《新城道中》描述的行踪发现,诗篇中关于新登旧八景有3处:“塔山拥翠”“青牛雪霁”和“枫林咽泉”。据此,他推测东坡古道应由塔山、潘堰、湘主、马弓、仙里、湘溪、和山、湘河、枫瑞(菖蒲)、袁家、大溪、石羊、洞桥、万市、众缘、彭家(青牛岭)等行政村组成一线。

从富阳到新登,苏东坡“步步生诗”,基本沿着“弯曲版”305省道的线路,沿着山走,穿村而过。路过青云桥,再翻过当年富阳与新登交界的“草鞋岭”,便进入了新登镇。

一位“同年” 一位“忘年交”令苏东坡对新登偏爱几分。富阳乡土文化研究专家张宝昌被称为新登的“活地图”,早在10多年前,他就研究过苏东坡在新登的行程。“他是骑马来的,走的是官道。”张宝昌说,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当通判,多次到新登来,其实与新登当时的县令晁端友及其儿子晁补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来,晁端友与苏东坡是“同年”,这里的“同年”并非年龄相同,而是“同科”,即同一年考中进士。晁端友的儿子晁补之那时十六七岁,文字功夫了得。在赴杭拜访苏东坡时,晁端友带上晁补之,并将他的文章拿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后,很是惊讶:“这个小孩的成就会在你我之上。”就这样,苏东坡结下了晁补之这个“忘年交”,晁补之后来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有一位“同年”,再加上一位“忘年交”,苏东坡到新登的次数也就多了。那些年,苏东坡与晁补之的诗词中,还有彼此的印记。比如,苏东坡写下《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晁补之写下《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二首》,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曾经的新城老县衙如今就是镇政府所在地。走在如今的新登城里,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古城墙、古城河的复原。当年苏东坡是如何进入新登古城的?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如果当年就有城墙、城门,他又会从哪一个门进入呢?官员到新登上任或者离任,一般会从水路往返,从南门进入古城。”张宝昌说,苏东坡是骑马走官道而来,走的应该是当时的北门。

张宝昌特意强调了“当时”二字,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范围是明清时代的样子,在唐末建城时,范围差不多是现在的两倍,后来为了抵御外敌,改建了城墙。

“从松溪到古城的官道,大概五里路,每隔一里就有一个亭子。”在张宝昌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惠来社区的一个十字路口,他说,这个位置原先有个亭子,叫“惠来亭”,是这条官道上的最后一个亭子,前面亭子依次是西关亭、松风亭、三里亭和关王亭,到了惠来亭后,转弯可以进入观音路,再进城。说到这些亭子,张宝昌回忆起七八十年前的场景,那时每个亭子里都有茶水和草鞋,赶路的人可以在这里喝口茶水,如果鞋子走破了,也能换双鞋。在田里劳作的人,也可以就近到亭子休息。

沿着观音路走,越往里,便越靠近古城,走到一条河道前,张宝昌说,这是护城河的引渠,引渠将葛溪的水引入护城河中。在引渠到护城河的口子上,有一座名为混塘桥的古桥,其实这座桥原名是“分水桥”,因为溪水到了这里,就分开了,往南北各自流去,绕成一圈后,又从南门的引渠回到葛溪中,这水是活水。

“战争年代,护城河是防线。和平年代,便成了老百姓的饮用水,周围的田地也靠这水来浇灌。”张宝昌说,苏东坡当年到新城,喝的也是护城河里的葛溪水。

900多年前的新城县衙在哪里?张宝昌说,一位南宋时期的人物曾写到过,当年新城县衙的位置,根据记载,就在如今新登镇政府位置。苏东坡时代,如果没有意外,大概率也是在这里。“从古至今,县衙的位置变化不会太大,为了节省资金,一般会在原址上修建,若是遭遇自然灾害,也基本在原址上重建。”张宝昌说,由此可以推测,当年苏东坡到新登视察,所到的老县衙,基本就在如今镇政府的位置。

“登云钓月”“塔山对雨”依旧在述说苏东坡的故事。如今,说起苏东坡,“登云钓月”四个字,往往会浮现出来。刻有“登云钓月”四个字的大石头,有两处,一处在富阳城区的鹳山,另一处在新登镇的贤明山公园内。其实,这两处都不是“登云钓月”的原址。

贤明山,如今名声在外,不仅有“登云钓月”的苏东坡遗迹,还是“东安八景”之一“贤明舒啸”的所在地。这些年,贤明山下建了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然而,苏东坡当年到访的不一定是贤明山,更有可能是与之相对的登云山。

“登云钓月”题字地点就在登云山的石壁上。当年登云山脚下,葛溪缓缓流过,苏东坡在登云山上,看到倒映在葛溪之中的月亮,突然有一种站在登云山上,可以垂钓月亮的感觉于是,在石壁上写下“登云钓月”四个字。

在文革时期,登云山上的“登云钓月”遭到破坏,只留下苏东坡手迹的拓片。葛溪也因为改道,不再从登云山脚流过了,关于“登云钓月”原址上的记忆被岁月磨平。直到后来,苏东坡的字迹才被复刻到富阳、新登两处。张宝昌还说到“贤明舒啸”,其实与登云山也有关系,因为两山相对,中间隔着一座桥,在贤明山上大声喊,会有回声,就好像四面都有呼应。

除了登云山,苏东坡还曾在塔山度过一段时光。张宝昌说,塔山上当年树木茂密,才会有“塔山拥翠”这一“东安八景”传下来。当年,晁端友、晁补之选择在塔山款待苏东坡,显然这里的风景是绝佳的。

苏东坡到达新登的时候,恰好在清明、谷雨时节前后,遇上了连日的雨,便在新登逗留多日。在塔山上的亭子里,苏东坡“出题”让晁补之即兴作诗。在晁补之执笔写下《塔山对雨二首》后,苏东坡也即兴为晁补之的诗配上画作《塔山对雨图》。

《新城道中》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

荒凉废圃秋,寂历幽花晚。

山城已穷僻,况与城相远。

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

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424.jpg

天云寺与苏东坡渊源

天云寺位于菖蒲村,菖蒲村也是有名的,因为这个村名,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联。苏东坡酷爱菖蒲,写过30多首有关菖蒲的诗词。他在杭州做官时,多次来新登巡视,曾和好友一起探访我的老家,见溪中菖蒲茂盛,赞曰“好菖蒲,好菖蒲!”后人仰仗苏公,就把村名改为“菖蒲”。据考证,当时苏东坡一行五人驾马来菖蒲,至菖水源头的天耳寺(即如今的天云寺),“马至坎”的地名由此而来。

天云山有珍珠泉、鹰岩、二龙抢珠、石窟等自然景观,还有天云寺,想必这些都是苏东坡心向往之的。

图片:

QQ截图20220607141436.jpg

上一条:金石问草
下一条:胡立新原创诗词《贫道子.简道一郎》
相关文章
 把比特币变房子,法国艺术家西里尔·兰斯林最大个展登陆广州 2022-11-23 13:42:02
 满族剪纸、树皮画等非遗技艺亮相河北隆化推介会 2023-05-17 17:16:43
 中国书法史上之最!涨知识了! 2017-04-11 11:21:29
 王铎行书《饭千僧手疏》欣赏 2023-02-16 16:24:21
 再回周庄 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展即将开幕 2023-10-27 15:30:50
 在“艺文香港”感受中华文化艺术魅力 2022-11-21 15:36:17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致横店任湖田高中同学》 2023-05-13 16:04:59
 ​失传已久,毛.主席105分作文《心之力》惊现于世!(大气磅 2017-03-29 21:28:43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又是一年春好处:中国嘉德2024春季拍卖会即
 “嗨,上海”旅美摄影家龚建华摄影展启幕
 新地标来了!“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
 新地标来了!“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游青田石门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和合》
 “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中国民族美术双年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青田》
 贫道子-胡立新一一一符乎,道乎,老婆大人乎
 “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都行系列活动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舍利樟》
 “朗润春光·东坡吟” 朗诵会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一行》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古堰画乡》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初见》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胡立新居士——唾液:人体自带的抗癌第一道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