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之研究,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著作,出版的著作曾获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等。
“文人画的真性系列”总序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黄公望 剩山图 局部
文人画发展的初始阶段,“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可称科学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倪瓒 《古木竹石图》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的问题而展开的。有一则关于苏轼的故事写道“东坡在试院以硃笔画竹,见者曰:‘世岂有朱竹耶?’坡曰:‘世岂有墨竹耶?’善鉴者固当赏识于骊黄之外。”东坡等认为,形似的描摹,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骊黄牝牡之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

吴镇 《渔父图轴》
明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得势”到“得韵”,再到“得性”的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动势的阶段,如汉代在书法理论的影响下,绘画就有此特性。

徐渭 十六花姨图 费城艺术博物馆
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北宋画人对活泼“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这内在的义脉。但自北宋之后,在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由于对绘画真实观讨论的深入,绘画中出现了一种新质,就是对“性”的追求,此时绘画的重点过渡到对生命本真气象的追求。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朱良志先生著作
全套十六册
黄公望/倪瓒/恽寿平/八大山人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陈洪绶 杂画册 之一
《文人画的真性》选择了十六位画家,自元代开始到清代的乾隆时期,这个阶段是文人画获得突出发展的时期。也即从十六个不同的角度,来“观”生命真实的问题。虽然所讨论的这些画家的艺术皆从五代两宋大师中转出,但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他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特别“语言”,以此注释对文人画真性问题的理解。

文徵明 云壑观泉图
元代选择了三位画家。论黄公望,以明清以来人们评论他常提到的一个“浑”的境界为重点,分析这一境界中所含蕴的浑全真一之道。论吴镇,重点分析他的渔父艺术,结合自唐代以来出现的“水禅”,品读他对终极价值的看法,落脚点在“别无归处是吾归”的智慧。论倪云林,突出他的山水幽绝的境界,认为他的寂寥的山水,其实含纳着对真性的追求。元代诸贤对文人画真谛的理解,开启了明清绘画的智慧里程。

唐寅 葑田行犊图轴

沈周 卧游图册 之一
在明代选择了七位画家,主要是以吴门画派为主,并延及此一画派的馀脉。论沈周,从其“平和”之道入手,探讨其平和中见真实的内涵。论文徵明,拈出一个“浅”字,论他的“真赏”,是赏物,也是赏心。论唐寅,则选出吴门画派最为重视的“视觉典故”的问题,透析其作品中所含有的独特的历史感。

明 陈道复 菊石兰竹图

董其昌 纪游图册 之一
论陈道复,以“幻”为基点,说他关于真幻之间的冥想。论徐渭,则说文人画一个重要观念“墨戏”,辨析其中的“戏而非戏”的内涵。论文人画理论发明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则从一个“空”字入手,说他画中体现的“无相法门”。论陈洪绶,则通过高古格调的突出,说其中所包括的追求时空超越的永恒内涵。明代中期以后艺术空前繁荣,与这个时代文人画所提供的智慧滋养密不可分。

吴历 湘江秋月图

八大山人 花鸟册
在清代选择了六位画家,以清初为主,并伸展到乾隆中期的馀绪。论龚贤,则重点分析他的“荒原意识”,分析他通过荒寒历落的“荒原”意象创造而追求生命真性的思想。论八大山人,则重点分析他的“涉事”概念,分析他如何将佛学触物即真的思想运用到图像建构上的思想。论吴历,则以钱牧斋对其“思清格老”评论为基点,分析老格中所包含的千年不变的真实。
朱良志先生著作
全套十六册
黄公望/倪瓒/恽寿平/八大山人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金农 墨戏图册 之一

龚贤 挂壁飞泉图
论恽格,则说一个对传统文人画产生重要影响的“乱”字,他于寒江乱柳中见元真气象,给我们很大启发,读他的画如同听一首绝妙的音乐。论石涛,则重点研究他的绘画所给人“躁”的感觉的问题,这位表面上并不符合文人画规范的伟大画家,其实其艺术有与文人画传统的深层勾连,他的“躁”包含着生命真实的大问题。最后一篇研究金农,从他至为喜好的金石气入手,分析他追求金石一样的永恒生命价值。

恽寿平 双清图轴
这其中涉及的种种境界,都不为其中所举画家所独有,如黄公望的“浑”反映了中国文人画对浑厚华滋境界的追求,甚至影响到近代黄宾虹的创造。石涛的“躁”也不为其所独有,如他同时代的石溪、程邃也有类似的表现。因此,这十六个观照点,是对某个特别画家追求真性的观照点,也是从总体上透视文人画基本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甚至企图由这十六个观照点,来看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整体轮廓。

石涛 金山龙游寺图册 之二
因此,本书所选的画家,并不是根据他在绘画史中的地位和成就来确定,而是看他的艺术思考与文人画发展这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度。本书不是关于文人画的“艺术史”研究,而是有关文人画的艺术哲学思考——文人画及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哲学思考;从文人画中抽绎出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