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承办,深圳市美协雕塑艺委会协办的“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12月15日至12月24日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以“共生·互塑”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手稿、影像、模型等资料,整理出一份尽可能清晰、完备、生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流变脉络,试图在特定的历史截面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同源共生的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引起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互驱互塑的思考。
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大多来自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在公共艺术领域兼具影响力和实力。参展艺术家有(按姓氏字母排序)戴耘、方晖、吕晓正、张国兴、李晓林、卢远良、莫一新、齐喆、文凤仪、魏华、吴爽、吴省奇、杨光;参展艺术机构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澳门雕塑学会。
文献展内容规划为个人作品、团队成果、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标志性雕塑四个板块,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内向观众们介绍尽可能多的作品,将时代背景、公众需求、创作理念、实施过程等背后的故事作为展示的重点,予以呈现。展览按动线依次以图文介绍的形式徐徐展开,展馆内外陈列着10件作品或模型,结合艺术家解说影像的播放,以多重形式和多维视角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之后,国内知名的艺术学者和艺术家举行线上学术研讨会,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任吴君,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杨晓洋,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部主任、策展人戴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黎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艺术评论人谢湘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 学术委员张达利,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张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靖,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教授张宇等艺术家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以“当公共艺术走向城乡”为议题,以“共生·互塑——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为研讨起点,各位嘉宾通过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辨析、公共艺术在地特性的表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艺术献言建策。
梁宇在向嘉宾的致辞中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圳市文联正在规划深圳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公共文化艺术的发展。希望第一可以打通边界,打通市文联和其他文化艺术单位、大专院校之间的边界;第二整合资源,从深圳市的公园、地铁、社区出发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向中国其他城市整合公共艺术的资源。恳请和欢迎各位专家、各个艺术机构把深圳作为你们南方的基地,使我们这个城市更加国际化、现代化、艺术化,通过公共艺术使我们这个城市能在新时代发展中走在最前列,勇当文艺尖兵和文艺的探索者。”
这些在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和学者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寄予厚望,他们的热忱通过直播连线汇聚到了现场,激励与会者积极投身于高质高效的新发展格局中,走进新征程,创作新篇章。
作为探讨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的起点,本次展览和研讨会在2022年末画上了一个逗号。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期待会有更精彩的呈现。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及展出部分作品欣赏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戴耘 54321 综合材料 2022年 深圳市南山区侨城坊

方晖 中国梦 PVC膜 350cm×230cm×230cm 2017年 深圳市龙岗区中海凯骊酒店

今天艺术设计(吕晓正、张国兴) 一个橙色的铅笔刨 不锈钢板锻造 1100cm×560cm×428cm 2018年 深圳市宝安区满京华满纷汇

李晓林 XX 青铜 35.8cm×36cm×13.2cm 2021年 深圳市

卢远良 见证 不锈钢、LED、温控感应装置、小叶榄仁 600cm×89cm×89cm 2019-2022年 深圳市中康艺术长廊梅丰社区公园

莫一新 念悠悠(一)不锈钢 2016年 香港尖沙咀街头

齐喆 厚土长河 板上漆画 220cm×360cm 2022年 广东省档案馆国际会议中心

文凤仪 了了 镜面抛光不锈钢、不锈钢格栅 135cm×90cm×235cm 2021年 香港国际机场的登机闸口附近

魏华 马桶瀑布 陶 10000cm×700cm 2009年 佛山市石湾公园

吴爽 大地之声 青铜 458cm×196cm×398cm 2021年 东莞市华为总部松山湖

吴省奇 缠存共生 樟木 46cm×25cm×x86cm 2019年 澳门

杨光 另外的风景 金属、树脂、电子废板 700cm×500cm×620cm 2017年 深圳市来福士广场
艺术机构及展出的部分作品资料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前身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始建于1953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学系之一。2018年增设公共艺术专业,成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雕塑艺术教育的一面旗帜,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雕塑家和专业创作人才,为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黎明
作品名: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
时间:2009年
地点:长沙市
材质:花岗岩
尺寸:8300cm×4100cm×3200cm

《盛世之光——献给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吕绍藩
时间:2001年初步创作,2017年成型,2021年建成
地点:广州市龙地村
材质:钢铁、铝烤漆、石材、混凝土、内置多媒体灯光系统等
尺寸:雕塑3200cm×1800cm×3800cm;顶部光束高15000cm


《美育启智·美塑空间——基于“社会美育”的广州市系列幼儿园公共艺术实践》
策划、指导教师、执行人:王浩
团队: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雕塑学生团队
时间:2018-2021年
地点:广州琶洲保利天悦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广州光大同福幼儿园


《“我哋”同“佢哋”——雕塑系实验雕塑工作室在地实验课程展》
策展人:陈晓阳 刘佳婧
参展艺术家:赖俊明、李佳幸、林培超、蔡展川、全统一、汪陆、周乔欣、李得雄、叶考华、陈钰婵、韦飘飘、卢子锋、蔡兆燕、林志豪、邹映桥、赵琳玉、董宇昊、赖志全、蔡裴玲、徐毅曈、季宇航、李炯初、陈柄宏、谢钏枰、张晨晖
主办:广州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均安镇农业和社会工作局
协办:仓门社区居民委员会
时间:2019年10月12日开幕
地点:佛山市顺德区梅庄欧阳公祠
澳门雕塑学会
澳门雕塑学会(葡文名为Associação de Escultura de Macau,英文名为Macao Sculpture Association)创立于2003年8月11日,为一非牟利艺术团体,现有会员52名。
该学会集合本澳雕塑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鼓励个人探索具实验性的雕塑或立体装置作品,以建立本澳雕塑艺术创作的多元路径;推广及策划本澳的雕塑展览,推动本地与外地的艺术交流;促使本澳的雕塑作品成为本澳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项目及展出的部分项目资料
深圳公共雕塑展
深圳公共雕塑展创立于2013年,历经六届的展览,已形成完善的学术研究路线,从传统的雕塑展到跨界艺术家的介入、社会雕塑的研究、艺术介入社区的实践,已形成递进式的具有深圳在地文化特征的公共雕塑学术研究脉络,成为集合参与性、权威性、公益性、学术性为主的公共艺术展示、研究平台,通过前几届的积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牌,更成为了市民的文化期待。




35日生长——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
主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
支持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办事处
策展人:张晓飞、卢雪英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7日- 2020年12月31日
展览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中康路
深圳地铁美术馆
深圳地铁文化艺术
设计策划项目
为更好体现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2015年开始,以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的张晓飞、杨光等人陆续发起策划了全新概念的“地铁美术馆”,以固定艺术展示墙、流动艺术展示墙,雕塑、装置、设施艺术化等方式营造了全新的地下艺术氛围,同时打造了线上互动平台,把当代城市地铁公共空间转化为艺术空间,至此,深圳地铁公共艺术的从机制流程或作品创作实施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模式”。
构建——“深圳地铁美术馆”
第一期公共艺术展

7号线珠光站《清晨》

9号线红岭站《绽放》

11号线机场北站《大芬丽莎》
对话——“深圳地铁美术馆”第二期公共艺术展

5号线南延线前湾站《谷地地理计划——大湾蓝图》

5号线南延线铁路公园站《Infinity 无限》

深圳地铁9号线西延线南油站《花火》
艺术+——“深圳地铁美术馆”
第三期公共艺术展

6号线官田站《自然椅趣》

6号线上屋站《三生石上》

6号线公明广场站《都市剪影》
学术研讨会
“当公共艺术走向城乡”
“公共艺术所指向的不只是单独作品的概念,更是一种行动的、空间的、整体的、生成的艺术实践状态。它是正在发生的艺术,是人和物交相感应、相互塑造的,是可以让更多人彼此心灵相互沟通的,是促成社区、城市更大心理认同的一种艺术,而且这种认同是实实在在、可感、可触、可共享的。”
近年来,以雕塑为主要媒介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大小城市。何谓公共艺术?首先,我们把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我们可以就公共艺术所具备的三个基本特性——公共性、在地性和互动性,去探究它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在城市发展的现实维度中,如何现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的特色,力争使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成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引擎。
研讨会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雕塑家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王颖生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
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湘南
诗人
媒体人
艺术评论人

俞可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艺术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张达利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学术委员
西安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张健
广州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靖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公共空间艺术系主任、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学术主持

张宇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