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展览营造是通过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空间因素相契合的过程,以感知出发,制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不同层次的身体体验,将人带入直接情感与艺术认知的场景中。这种来自于感知又用之于感知的做法在营造展览体验空间的过程中具有可探究的必要。
首先,人是展览传播的主体,一切的营造结果直接服务于人的感受。而人的生理感官系统在不同的情景中能够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因此,展览团队在营造展览空间环境时,要清晰地捕捉与把握到美术馆受众多种感知的着力点,同时又要考虑受众的各种感官会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的感受。所以,既然“营造”的目的是人,那么就要通过研究人感知现象去制造现场,布陈出人可接收的感知信号场景。其次,加强对展览场景诸要素的分析研究,剖析体量、质地、光线、色彩、温度、气味等体验结果,从受众对某一具体的展览时空的真实反映,将“体验”融入展览实景空间,最后,展览空间营造需要沿感知方向的适度调配,增强线下体验的效果,将展览设计师的意图植入设计中,在体验的角度下审视和解构展览展陈的设计与实施。再次,体验式设计是营造空间结构的一种大趋势,借助科技的进步,有太多的新软件、新工具成为现代展览必备物品。入布景以带动感知引触机制,在展示空间中因地制宜地把握展陈配套物的大小、长短、质感、颜色、造型、布光等视觉因素,适当夸张展览在营造中的运用。
2011年6月,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在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成功展出,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柯蒂斯· 卡特和国际艺术史协会主席安德森教授都认为中国馆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最好的部分。本次中国馆策展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彭锋邀请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五位艺术家创作以“弥漫”为主题的作品。五位艺术家以独具中国特色的花、茶、药、香、酒为题材创作了《融》《空香》《浮云》《器》《我请求:雨》五件作品,一方面暗指“五味俱全”和“五位杂陈”的东方思维,以及这种思维对当下东方审美观念的影响,同时利用当代展览语境对传统东方生活及思维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最终生成一个具有幻游体验的展陈空间。通过东方文化身份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解读,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道”。正是由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强化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的原初体验的概念,强调从整体感知角度地演绎与传达信息,而不是采取将单一的感觉单独抽取放大的既往模式,这种多类感觉合体的模式让弥漫的意蕴扑面而至。展览现场弥散着各种香气与味道,雾气弥漫整个展场,形成若隐若现、当代气息与东方气质交融的诗意氛围。五件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安装方式各有特点,或是悬置、铺陈或是依附,每一件作品都会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彰显其内涵与意味。展览让各种易感的信息源充满整个场馆,营造出具有多重体验的场景,香料的芬芳混和着海边略带咸湿的空气,同时又夹杂着旧军械库油罐残留的味道。艺术家在现场释放的烟雾持续地飘散在带有旧工业感的仓库式展场,人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之中,自然会产生非现实的穿越感与疏离感,在非常态空间中获得生理和心理的独特体验,生成感知来聆听东西文 化的对话。

潘公凯 融 今日美术馆现场 2013年

潘公凯创作大写意水墨现场
其中潘公凯作品《融》借荷为题,荷塘雪景为意,引发中国文人的荷塘情结。作品制造了一个舞台化的自然景象场景,用“融”这个当代艺术语言内涵隐喻与阐释东西两种文化的特征与关系。作品所在的中国馆在军械库(始建于1104年是威尼斯共和国国家造船厂与军事仓库,工业革命前欧洲最大的工业复合体)展区的尽头,是海军的储油库,建筑内部有数十个体量巨大的立方或圆筒状储油罐(油罐已于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前被移出),占据了展览场地的大部分区域,油罐因其文物价值被保留,这样一来留给艺术家的空间只剩下较为有限的廊道与油罐上方的空间。该装置有效地利用了现场空间的中间廊道,将作品巧妙嵌置于两排油罐之间的通道内。早在创作初期,创作团队就通过精密的测算与精细的设计将作品体量做到现场空间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化极限,以满足受众在作品内部拥有适度的空间体验感。因“中国馆”属于保护性的历史建筑,所以在确定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对建筑体的保护措施,确保作品与展场及油罐的尽量不接触或无损的安全接触,同时还需考虑到保障人员实施的各项条件。
《融》将嗅觉、体感、视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糅合集中于一间可穿形的古典样式隧道长廊之中,成为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这件装置作品由1500余件建筑部件、工具、材料组成,在北京工作室进行实物装配测试后进行拆分、精心编排、装箱,最后完成现场组装。艺术家本人独具风格的大写意巨幅的水墨残荷设定了冬日荷塘的场景,加上独具中国古典气质的屋檐、门洞、吊顶、瓦片、卵石、栈道等建筑元素营造出一个充满东方意象的艺术空间。投射在水墨布景上的是艺术家本人文章《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中的英文段落,词句文章在屏幕上方出现,成行向下滚动推出,下移过程中转换成飘雪状的动态,随着“雪”花的落下消解为单词与字母,飘落于笔墨写意的枯枝与残荷的顶上,“积雪”在片刻间松动、融化、坠落荷塘。雕刻成与屏幕内等大的纸质英文字母散落画面之下的地面上,与白色卵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画面内外、影像与实物转换的错觉,由多种材料与手段增强了人的视觉体验印象。作品《融》的装置由实体与映像组合而成,静态的视觉元素包括巨幅的大写意残荷画面与东方建筑物的各类模拟构件,动态的视觉主要通过由八台广角投影设备对射的数字技术画面拼接融合的形式,同时均匀照亮相对两侧巨大的画面,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产生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雪的亮度、雪量的大小、雪花的飘降速度是经过反复斟酌测算的,数字技术模拟的下雪天的亮度是通过调节投影画面的底图来实现的,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底图达到相当高的亮度时,才出现人站在下雪天室外的感受,而这种亮度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雪量的大小也被低估,当用数字模拟技术不断的增加密度与频率,直至暴雪的量级,才使投影的效果看起来像是正常下雪的景象;雪花飘落的姿态也加了一定的反转效果来模拟观看时的雪花飘落感。总之,由虚拟投影呈现出的整个动态过程正是现代性“西学东渐”的艺术映照。方振宁评述该作品:“水墨画家很少能从传统框架下脱离出来变成一个现代艺术家,潘公凯完成了这种转型,作品《融》便是将传统水墨与电子媒介结合得很好的案例。”为营造下雪的清凉感,该装置的顶部还安装了两台空气压缩机,制造冷气吹入作品内部空间,通过温湿度的调控使人可以感受到下雪时的冷凉与中国南方冬日荷塘的阴冷潮湿感。由于人的嗅觉无时不在且非常重要,弥散在作品内部的味道是由藏隐于白色卵石间点燃或置放的印度香与荷香的香精混合而成。装置的各类建筑部件的质感、颜色、形制样式、比例、尺寸等均由艺术家整体考量设计,包括古典长廊的屋檐、廊顶、水塘边沿、步道等,甚至到组合的美观与合理,均基于人观看与感知的有效性,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并集建筑、设计、感知、传播等表现手段,在东方文化语境下将人的多重体验融为一体。


《融》 第5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 2011年 图片来源:Art.China.cn
从人的感知因素出发,在展览营造中逐渐生成展览调性,如从视知觉方面,质感、光感、色温、色调、明暗对比、空间造型等元素皆可单独或协同形成空间中的展览调性。调性是展览策划向空间视觉转换过程的关键词,是身体感受与空间展览叙事之间的连接。策划到空间呈现的过程借展览形式语言的统一来实现,调性的空间表达可以非常具体地体现在展陈形式上,与人的感知相关的各种知觉都可以表述为调性的变化。
当代展览营造与生成的实质是策划文本到空间的叙事转化,是展览策划到视觉传达的整体意图和通过外在展陈形式表述的一致。展览通过展示语言实现文本到空间的形变,由文本叙事到空间叙事的样态转变通过两种语言体系的切换得以实现,两种语言又要通过转换的轴心即空间调性来统一。艺术之规在于一种洞悉生活之下的转换,展览之道在于一种深谙感知背后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