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海报
“19个密码——手稿与创作”展于2022年12月16日启幕。作为年度特展,同时也作为韩建美术馆开馆两周年的纪念展,本次展览特别邀请到张子康担纲学术主持,郝雪莉担任策展人,聂继军担任总策划。展览云集了19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陈六汀、黄少鹏、郝雪鹏、刘懋廿、李荣林、梁智龙、聂继军、石头、尚扬、苏新平、宋永平、吴强、王兵、王宝菊、王焕青、王家增、王昀、许振、张春华等,共展出手稿与创作作品130余件。韩建美术馆于2023年1月15日特别推出了一场张子康与吴强、聂继军、刘懋廿三位艺术家的对谈交流,活动由策展人郝雪莉主持,库艺术创始人江涛以特邀媒体的身份参与了对谈。
“19个密码——手稿与创作”展览时间为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2月8日。

展览现场
学术主持张子康介绍, 这次展览有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比如尚扬老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 也有年轻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在美学思考和创作方式的探索上都有很多创新和亮点。 大家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通过观看他们的手稿,更深刻地感受艺术家的性情,也能更直接地触碰到艺术家思想的变化和他所渴望表达的、与其情感连接更近的那个点。 这种类型的展览,不仅让普通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呈现 ,也为其他艺术家、相关学者在艺术研究和学术探讨中提供了借鉴、研究的第一手的文本案例。这不仅仅是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分享,也是对于我国当下艺术发展现状的一次梳理 。 艺术在今天有更大的魅力,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是按一种方式、一种视觉去看艺术了。艺术放到今天为什么越来越重要?比如哈佛大学19个博物馆中近半数是艺术博物馆,因为艺术在今天代表了创造力。真正的艺术给人们的扩充,远远超过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所以说一个有实验性、有学术性的展览,是给人们提供更多可能性的,这个可能性会推动我们的新认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展览现场
策展人郝雪莉介绍, 今天的艺术创作面临着更迅疾的时代语境的转换。 尤其近年来,数字技术广泛介入艺术领域并与艺术深度融合,致使艺术从理论到创作实践、从体验到消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这些变革一方面使我们好奇并展望艺术的未来,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审视反思当下的艺术边界何在、创作如何可能。 19位艺术家执着于“经验”或“观念”的创作路径,批判性地评估过往,洞见似地描述当下,这种坚守所表达的文化态度,不仅成为这个时代能被清楚指认的文化现象,并且吸引我们加入这场讨论:艺术家遵循自我逻辑的思想实验,多向式的表达语境,是否仍具有特殊意义?他们通过艺术实践对生存的真实体验和诚实回应,是否是直面AI时代的有效途径? 借助手稿提供的脑力激荡和层层剥离,观众或许可以找到与这19位风格迥异、文化关切各不相同的艺术家产生关联的通关密语,或许能够打开属于观众自己的潜能空间,找到符合自身逻辑的思想拼图,获得在场的共情与出神。
参展作品欣赏

陈六汀 风者组画之二 60cm×40cm 纸本炭笔丙烯 2020年

黄少鹏 一地残梦 200cm×4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年

郝雪鹏 自嗨 170cm×110cm 油彩画布 2020年

刘懋廿 北边的风 105cm×75cm 综合材料坦培拉 2022年

李荣林 山水八景之八 90cm×12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梁智龙 梦魇 200cm×300cm 布面油彩 2020-2021年

聂继军 无题 80cm×60cm 丙烯颜料 2022年

石头 虚无的凝视-1 168cm×110cm×12cm 综合材料 2015年

尚扬 材料记录-1 32.9cm×55.6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1年

苏新平 风景之二 44cm×66cm 铜版画 2020年

宋永平 惊魂未定 24cm×32cm 水彩 2018年

吴强 登峰造极 200cm×200cm 水墨 2022年

王兵 嘉科 16.5cm×23.5cm 纸板丙烯 2022年

王宝菊 暗码(局部) 装置

王焕青 乌鸦飞走之后的麦田 128cm×208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王家增 城迹2-1 100cm×80cm 综合材料 2022年

王昀 “黑洞”系列 80cm×12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许振 秩由 90cm×9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张春华 舞台 200cm×300cm 布面油画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