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维斯滕罗特基金会,特别策划并举办“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德国驻华大使馆大使傅融(Dr. Patricia Hildegard Flor),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馆长马特奥·克里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托马斯·A·盖斯勒,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群总馆长、展览学术主持杭间先后致辞,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共展出二战后德国设计作品300余组/件,包括迪特·拉姆斯、汉斯·古格洛特、鲁德夫·霍恩、玛格丽特·雅尼等杰出设计师,以及哈勒艺术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等机构的设计作品,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时尚、纺织品和首饰设计等诸多门类。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展览力图通过不同功能的设计案例,反映设计与历史、社会、日常文化等因素紧密交织的景象,探索原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设计理念与实践领域的差别及相似关系,从而勾勒出战后德国设计史的全景。



展览现场
杜鹏飞表示,此次展览力求通过不同功能的设计案例,反映设计与历史、社会等因素紧密交织的景象。“我们希望为观众呈现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路径,让人们通过展览能对德国设计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为中国的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提供参照”。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相关负责人托马斯·A·盖斯勒在展览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为未来德中设计文化的学术研究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希望展览能令大家对德国设计的全貌有新的认识与启发。



展览现场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在北京的展览,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为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展览特别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美术界、设计界的方晓风、王辉、吴诗中、连冕、张敢、陈岸瑛、杭间、周博、周榕、赵健、程文婷共十余位专家学者,针对德国现代设计延伸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术研讨会由杭间主持。
据悉,展览于1月10日至4月16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4号展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