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在金秋十月如期而至。本次研讨会以“策展的边界:教育·交融·创新”为主题,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的30余位策展教育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策展教育的维度、路径与模式”“全球视域下策展教育的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和“策展教育与实践的数字化发展与未来”等版块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研讨会现场
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既强调策展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化、观念性的探讨,又聚焦于不同国家、不同院校或机构中关于策展教学的特点与共性,继而探讨数智时代下策展教育的不同路径与多样性、内涵与外延,以及策展实践的前景与发展。以期在提供一个具有前沿意识、学术高点和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上,聚合优质资源力量,促进策展学科的创新建设,助推学界与业界及跨学科领域的协作发展,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嘉宾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与感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百余年历史的中央美术学院始终保持着全球化视野,在学科建设上着重“跨学科”“超学科”的发展目标,重视“创新型”“ 复合型”的人才培养。
林茂院长指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自成立以来,着力于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各专业方向的学科教学,作为国内最早建立“艺术策展”学科的教育、研究阵地,颇具引领性。“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始终秉持着多视角、跨学科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备全球视野、创新力、专业性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策展人才,积极推进中国策展教育的创新建设和与国际的全面对话,硕果丰厚。此次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以‘策展的边界:教育·交融·创新’为主题,力邀国内外艺术策展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是央美不断完善和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注重以国家文化战略所强调的创新、发展为导向,回应当代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又一重要学术实践。希望大家汇聚一堂,共享资源、知识与经验,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艺术策展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中央美院艺术管理学院第一届艺管研究生班毕业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再次回到母校以嘉宾身份致辞时倍感激动。“20多年前,策展还是一个边缘学科,为了在展厅中尤其是公立机构展墙上署上‘策展人’三个字,我们经历了至少两代人的努力。从一个偏实践性的学科,到将策展理念和策展人身份逐步从商业机构移植到公立机构,从画廊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的体制,这其实要感谢中国的艺术教育体制。”谈及策展,吴洪亮说到:“‘策’的一个释义为带刺的马鞭,它是激励、是先锋性的,而‘展’是铺衬与传播——总体来说展览就是一套传播系统,而策展在当今便显得尤为重要。”吴洪亮认为,策展本身是一个和多种社会系统碰撞的结果,它涉及的学科是边界的跨越,亦或说是一次融合,因此策展人不仅需要对展览空间有充分认知,还要需要具备传播学、管理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策展是现实主义的,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但策展人是一个要落地的职业,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做好每一个吸引观众排队的展览。”
从2002年在美术史系设立艺术管理教研室,到今天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两个专业学院,本次论坛会议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艺术管理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而策展教学在艺术管理中尤为重要。余丁教授首先对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策展教育及实践进行了梳理与分享,认为在以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展览研究,文献的搜集、应用并强调策展实践的重要性。
谈及本次论坛主题的设立,余丁教授表示:二十一世纪的策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最初的范畴,演变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策略,用于城市发展、社区建设和商业创新。“策展的边界扩展说明了它的适应性、创造力和作为变革力量的潜力。从艺术到城市更新、农村发展和商业规划,策展已成为教育、整合和创新的多功能平台。它不再局限于艺术展示,而是作为社会对话、知识交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展望未来,策展将需要一种开放和协作的方法,拥抱多样性和创新。通过将策展视为一种‘社会建构’工具,我们可以促进文化对话、推动创新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共塑一个更具包容性、相互联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作为中国策展实践与策展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最初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策展教育的跨学科特性》为题,首先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在策展教育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介绍了学校在策展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实践以及策展人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而面对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的新形势,范迪安主席指出,策展人才培养仍总体滞后于策展实践,因此本次围绕策展教育教学的国际论坛意义非凡。范迪安主席认为,美术馆数量不断激增,机构发展对展览、展品不断提出新要求,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新的应用和表现方式,由此可见,策展在中国的活跃度亟需策展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在以“城市流体”202武汉双年展为例的介绍中,范迪安强调了当代策展应关注科技、艺术、历史文脉与人文生存处境等多元话题,而策展教学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跨学科的知识构成和教学方式。为此,他提出“要以人文学科作为基础,艺术现象作为文献,策展思维作为能力”培养符合时代的新型策展人。“尽管策展教育只是教育全局中一个小小的细胞,但我们要力求在该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使我们的策展教育建构和人才培养能够适应 ‘双速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冀鹏程以《为什么而“策”与怎么开“展”》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以其丰富的策展经验为基础,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策展事业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学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冀鹏程首先以刚刚举办的中国美术奖为例,认为随着策展专业和策展力量在艺术生态中的不断壮大,建立策展奖项应成为必要的行业认可与激励。在随后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及“1个世界”等策展案例分享中,冀鹏程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策展事业应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策展、教育、城乡建设等多维度的开放合作与创新,期待策展人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艺术与社会的深度链接。
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务处长让-巴蒂斯特·德·博韦博士(Jean-Baptiste de Beauvais)以《策展是一种选择吗?》分享了学院的教学模式,展示了巴黎美院在艺术教育中为培养兼具创造力和策展思维的多维度人才做出的努力。巴黎美院的教学强调自由探索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整合社会社会资源、校内收藏和美术馆等资源,最终发展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和展示,逐步学会如何构建和表达艺术思想。巴黎美院的教学体系将每个工作室视作艺术创作、思考、策展的场所,强调策展中时间、空间和社群的重要性。让-巴蒂斯特·德·博韦博士同时强调,创作和策展无处不在,每个艺术家都有成为策展人的潜力和可能性,美院应为社会培养更多样化和具有批判性的艺术人才。
作为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策展教育教学的嘉宾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章锐以《综合性大学策展教育模式研究》为题分享了清华美院在策展教育领域的现状。章锐教授围绕清华美院策展教育的两个核心维度展开——内容策划与物理空间设计:清华美院的策展课程内容分散在不同院系中,形成了多维度、无边界的策展教育体系。凭借综合性大学的平台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支持,清华美院在策展教育上更具跨学科合作的资源优势。在课程实践上,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尝试——从传统的艺术展览到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型项目,都充分体现了新生代策展人才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创新力。章教授表示,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和资源的深度整合,在合作共赢中培养更具创新力和全球视野的策展人才。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首次进入美术馆“庙堂”,至今已超逾20年。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以《庙堂与江湖 —— 社会学视野中的策展教育》为题,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衍变入手,讲述了当下策展人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他指出:“20年后的艺术应当从‘庙堂’回归‘江湖’,重新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广州美术学院“复数艺术节”的教学实践正是年轻人在“江湖”的全新尝试。最后,吴杨波强调:“我们应当给予年轻策展人更多在‘庙堂’中展示的机会,寻求策展与策展教学领域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在本次研讨会分会场——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研讨会现场,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创立者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benhaar)、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 著名评论家冯博一和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一起围绕“从'小地方'到'大世界”为话题,探讨了小型城市双年展的文化契机与出路,在双年展机制下,文化艺术事业与城市建设更需要具有策划能力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为之献计献策。
在接下来的板块中,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艺术机构及相关领域领军人物分别围绕“全球视域下策展教育的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和“策展教育与实践的数字化发展与未来”展开了精彩演讲,详细综述将于下文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