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心证:污浊红尘中本性的清越之歌
胡立新先生短诗《贫道子-顽童》,以“顽童”入题,看似天真的背后,却是一首关于生命本真与精神回归的禅意交响。诗中“顽童尤可居”一句,非指孩童形态,而直指禅宗推崇的“初心”境界——如赤子般未曾受尘世规则层层覆盖的澄明本心。那份未经矫饰的纯然自足,恰是精神返归时最珍贵的行囊。
“复归曹溪行”点明归途的方向。曹溪水不仅为地理名川,更象征六祖慧能开示禅心的源头。此“归”字,是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回望与追寻。禅门有“即心是佛”之旨,归曹溪实则是向内回归本心真源。那看似遥远的路途,原来只在方寸灵台之间。

诗中“清莲出腐泥”与“鱼戏一线天”的意象组合,更臻化境。淤泥喻指尘世种种牵绊与迷障,而莲花不染不妖,亭亭净植,正喻示着觉悟之心在污浊境中的超然独立。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在此焕发出禅意的光芒。鱼之“戏”尤为精妙,在逼仄的“一线天”间,生命仍能自在悠游——这狭窄一线,恰恰是顿悟穿透无明迷雾的明证。庄子濠梁观鱼的“安知鱼之乐”,于此化作禅者于世间法中体味大自在的生动写照。

全诗二十字,如一道精神行迹的闪电:从肯定本初之心的珍贵(顽童尤可居),到踏上灵魂的归程(复归曹溪行),最终在“莲出淤泥”的静美与“鱼戏一线”的灵动中,完成了对本性觉醒的礼赞。那朵清莲,是自性在污浊尘世中卓然不群的绽放;那尾游鱼,是觉悟之心于万般限制中活泼泼的自在游戏。
胡先生以诗为筏,渡人抵达的是禅宗智慧的核心——在纷扰世界深处,守住本心那份“顽童”般的纯真;于“腐泥”般的现实中,唤醒如“清莲”般不染的觉性;在“一线天”的局限里,活出“鱼戏”的自在广阔。此般境界,恰如寒山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当心灵涤净尘埃,纵处万丈红尘,亦如明月映照碧水,澄澈无碍,皎洁生辉。

我们皆在归途,而真正的曹溪不在远方,恰在每个人守护初心的当下,在如莲般出离而不弃世的情怀中,在如鱼般于狭窄境遇里畅游的智慧里——那是生命本真的清越之歌,穿越千年,依旧在我们灵魂深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