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居士谈佛教发展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
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之融合
佛教是世界三人宗教之一,于汉普之际传人中国。经过二千多年来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哲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王子出家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位于今尼泊尔国境内的迎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释牟尼和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
悉达多王子创建佛教的时候,正值印度各国频繁进行战争之时,当时社会上四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金、首陀罗之间频繁发生政治、经济的冲突,社会动荡不安。作为土太子的悉达多,虽然生活优裕舒适,但也痛感世间变化无常,人人生活在苦难中。悉达多有很高的文化教养,读过很多吠陀经典,但优越的生活、阅读经典,也不能帮助他去掉烦恼,得到精神解脱,于是王子在19岁(有说29岁)时,不顾父王劝告,毅然别妻离了,舍弃王位,剃掉须发,披着袈裟出家修行,努力求得解除烦恼的方法。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修行,以苦行折磨肉体求得精神解脱,但未能收效,他不满意这种做法,于是南渡恒河,到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山林,跟随数论派学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但仍未能去除苦恼,得到解脱。于是又来到伽阁山苦行林,继续进行苦行修炼,传说他“旧食一麻一麦”,磨砺身体,在尼连禅河边苦修,历经六年,但结果还是徒劳无功,终于悟出苦行无益,因为执著于苦行,还是未忘怀肉体,心就无法清净,心不清净,一切污秽不能消除,哪能走向解脱大道?王子悟到苦行无益后,就在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积垢,随后又接受牧女献乳粥的供养,调养身体,恢复气力。恢复了气力的王子并未放弃寻求解脱之道,他又独自一人离开森林,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山一座小山里,见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他就在树卜双腿枷跌,端正心念,静坐思索,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一说四十九天),王子感到心中平静,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生起,证成佛道。此时王子已35岁,从此人称王子为“佛陀”,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王子为释迦族人,成道以后人们尊奉他为世尊、释尊。佛陀觉悟成道以后,为了让别人理解他的思想学说,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