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原创画家唱响“高原情歌”
巍然傲立的雪峰,浩瀚如镜的明湖,七彩炫目的阳光,延绵不绝的草场,辉煌玄妙的寺庙以及质朴淳善的人们,在世界第三极的西藏,众多的美妙和神奇都趋向于极致。7月28日至8月3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布吉街道办主办的“高原情歌——马英良、蒋庆北油画作品展”在商报大厦四楼举办。两位来自大芬村的原创画家用动人的笔触描绘出西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一幅幅画作带领观众神游令人魂牵梦萦的西藏大地。
展现西藏高原风景
“很多作家都喜欢关注西藏的人,我却被那里独一无二的风光所深深吸引。”蒋庆北带领记者观赏他的画作时,动情地对记者说。蒋庆北的西藏风景组画,把目光对准西藏独有的纯净风光,寄予深情挥笔描画。
来自大芬村的原创画家蒋庆北祖籍东北,现任黑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深圳布吉文联委员,大芬村美术产业协会原创分会会长。多年来他坚持原创,数次入藏,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画下了那片洗涤了心灵的土地。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一切都好像安静得不真实,连人的动作都必须放慢再放慢,蒋庆北在这里感到了心灵的宁静,从此下定决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藏风光。他偏爱遥远的后藏:神山圣湖的清凛,狮泉河的宁静蜿延,孔雀河、象泉河的深澈与永恒,雄伟如天墙的喜马拉雅山脉。
“当年的电影《红河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随着蒋庆北的指引,记者站在作品《宗山古堡》的面前,一座雄伟的古堡立于山间,夕阳的光辉给神秘的古堡添上一抹苍凉,刀削斧砍的山壁,清晰分明的光影带出了厚重的历史沉积感。这是蒋庆北2007年的作品,“红河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地方,我完全被惊呆了。当时兴奋得什么也顾不上,就一直往前跑,结果很快就累病了。”蒋庆北回忆起当时还久久不能平静。
关注西藏人物风情
和蒋庆北相映成趣,马英良关注的也是西藏,不过他更关注西藏的人,不论是参加赛佛大会的青壮年,还是阿里无人区的养路工人,或者是赶牲畜草场迁徙的西部女子,以及照看羊群的小女孩,全都跃上画布,这是马英良连续7年7次入藏的珍贵回忆。
作为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的画家,马英良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龙岗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副会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他曾多次深入西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自治区进行采风创作。其作品多次在省、市级美展中获奖,并多次在国家级美术刊物及报刊杂志中发表。
相对于蒋庆北的风景作品,马英良的画尺幅更加巨大,以西藏人物为中心的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从1999年画出第一张西藏人物开始,十年的时间,马英良一直专注于这个题材,并坚持每年入藏写生。他的作品《天路》描绘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西藏老人的背影,老人面前是无尽的雪山。人物与背景的对比,让人在这个佝偻的背影上看到一个民族沧桑的历史。这个老人的形象是马英良在西藏一座寺庙里写生时看到的,“当时天正下着雪,我们在室外写生,老人就从我们身边走过,我赶紧拿起脚边的相机,拍下了这个瞬间。”回来以后,马英良把这个人物的背景从寺院的楼阁换成了一条绵延无尽的冰雪之路。
“看不到尽头的牦牛群、马群、羊群,还有骑在马上的人群,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浩浩荡荡的大迁徙,真是太壮观了。”说起这幅少女赶马迁徙草场的油画,马英良很是得意,“当地人都说我们真是好运气啊,就连他们都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一年,马英良在西藏遇到了难得的牧场迁徙场面,这个壮美的画面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深圳以后,他根据当时的记忆,创作了多幅作品,但都是迁徙场面的局部,“下一步,我一定要画一张五米的大画,把那个场面完整地画下来。”此次展览中有三幅作品都是草场迁徙的局部图。
大芬原创画家崭露头角
这次参展的两个画家都来自大芬油画村,过去很多人一提到大芬村就会联想起低价、复制的作品,其实在这里也有一批坚持原创的画家,他们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渴望有自己的展示平台。蒋庆北和马英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折射着大芬原创绘画的成长历程。
作为较早来到大芬村的原创画家,当年蒋庆北“漂”到大芬村时,村里只有30来名原创画家,如今,分散在大芬村附近的原创画家已增至近200人。现在大芬原创绘画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4月,大芬原创作品展在深圳商报展览厅举行,原创画家的作品还在文博会上展出,并参与拍卖。
马英良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卖出了两幅作品,不过别人卖画都高兴,他却愁眉苦脸的,他说:“感觉就像把自己家的孩子送给别人养了。”他1998年来到深圳大芬村进行创作,至今已历十年。今年他有一幅作品通过深圳美协,入选全国美展广东展,目前在广东省进行预展。近几年,大芬画家在省市、全国美展中屡创佳绩,大芬村原创画家的春天已悄悄来临,本次专为大芬原创画家举办的画展正是为了推动原创绘画在大芬的发展。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