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和鸣南粤第二回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广州画院2022年学者与策展人艺术作品学术邀请展座谈会在广州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12-20 17:15:32 查看次数:105



出席领导和嘉宾合影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2月9日,和鸣南粤第二回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广州画院2022年学者与策展人艺术作品学术邀请展”学术座谈会在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广州画院美术馆举行。会议邀请到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和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名单附后)到场参与座谈。广州市文旅局一级调研员(市管)陈泽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叶正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等领导和专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此次展览。座谈会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时举行的方式,薛永年、白谦慎、王鲁湘、王璜生、吴为山等无法到场的参展艺术家为座谈会发来了祝贺视频和录音。座谈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画院学术委员张工主持。


研究馆员、广州画院书记陈伟安

本次展览总策划、研究馆员、广州画院书记陈伟安首先致欢迎辞,他说,“今年是广州画院成立40周年。经过40年的发展,画院已经形成了一院三馆的新格局,三馆是指先生画馆、美育青创中心、广州画院美术馆这三个展示展览场馆。三馆业务各有侧重,有分有合:先生画馆主要为资深画家服务,起到扶老携幼作用;美育青创中心以培养服务青年尤其是社会青年美术人才为主;去年底启用的美术馆是三馆的龙头。我们一直在探索各自的学术定位,美术馆的‘和鸣南粤'是我们探索的特色品牌之一,今年是第二回展览。我们今年大胆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题目为主题,邀请10位当代具艺术研究、策展、创作、教学乃至管理等身份的学者共聚一堂。之所以说大胆,一是以鲁迅为主题,二是任选10位中的其中一位来做研究展示,都足够丰富、足够出彩乃至足够震撼。我们的想法得到了10位学术大咖的认可与大力支持,尽管只是展示他们各自学术领域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都围绕主题精心挑选作品,甚至创作新的作品。其中,郎绍君先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抱恙创作鲁迅题材的新作品,吴为山馆长参展的10件雕塑、书法、水墨作品全部都是与鲁迅有关,而且9件是为这次的展览新创作的,真的令人十分感动!我代表广州画院衷心感谢参展的10先生对我们的厚爱和大力支持,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鲁迅先生1925年7月在《论睁了眼看》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将近百年时光过去了,这句话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简而言之,就是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源于生活源于人民,而文艺又是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的灯塔。参展的10位大家正是文艺作品的研究者、创作者、传播者。今天我们通过品读他们的绘画、书法、雕塑、影像等作品,在感受他们深厚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加期待他们分享鲁迅精神对他们艺术人生的影响。只是由于疫情影响,外地的参展艺术家不能来到现场,遗憾得只能通过视频与本地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线上线下相结合也是这段特殊时期学术研讨的风景吧。再次感谢本次参展的10位先生和参加学术座谈会的各位学者专家,感谢策展人张工和工作团队的辛勤付出”。


参展艺术家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博导、参展艺术家薛永年在发来的祝贺录音中,首先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他说,“这次参展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多数是老朋友,是比我年轻的老朋友。以往看他们的著作和文章,看他们策划的展览和为展览写的前言多,看他们艺术作品少。这次的展出,展出了他们的艺术作品,无疑增加了我对他们才能的了解,也令我一饱眼福。策展人为这个展览取的名字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此我想起在中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学过鲁迅的《一件小事》。鲁迅说的故事像是他亲身的经历,他讲了一个车夫给他的感动和教育。感动了鲁迅的有爱心、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高尚的黄包车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我心目中,鲁迅就是民族魂,就是引领文化的时代方向的先觉。我们从事研究写作也好、策划展览也好、书画创作也好,都是在培根铸魂,既修炼自己,也影响观者,和观者一起提升精神品格。因此,当然要以鲁迅为榜样,激浊扬清,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多年来从事中国书画史论鉴定鉴赏的研究与教学,也做一些画家研究和美术评论,由于上中学时就在北京的中国画院周末学习班接触了书画篆刻,大学时代虽然学的是美术史论,但是学校为理论联系实际安排了相当的美术课。工作以来,我按照学生时代老师的教导,为了深入艺术本体,不说外行话,不隔靴搔痒,也有时写写画画,刻刻图章。新时期以来主要是学习书法,或者是录唐诗,体会诗中有画,或者写自己做的近体诗、格律诗,书写感受,也算是按原来老师的要求继续理论结合实际吧。书法写得不好、诗写得不好,请各位指教。最后,祝展览和座谈会圆满成功”。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白谦慎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白谦慎在发来的录音中说,“我十分高兴有这次机会参加这次广州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展览中有一些我很仰慕的前辈,还有我的同道,有艺术史家、策展人,也有美术馆管理者,能够和他们一起参加展览,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郎绍君老师和薛永年老师都是我非常仰慕的前辈,他们在研究上的成果,还有平时的创作,都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本人从少年时开始学习书法,本来只是业余的,后来因为一些机缘,从业余转为专业。虽然说主要的工作是研究艺术史,特别是书法史和篆刻史,但是业余时候我还保留着少年时候的兴趣,经常临帖,偶尔参加展览。我总觉得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如果能够动手写写字、画一画,对我们的研究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什么我多年来除了兴趣之后还经常临帖?我也和我的学生说,你们要坚持练字。对那些在入校之前就已经有很好的书法技术基础的学生,我和他们说要坚持练习书画,如果可以参加重大的国家的展览的时候要坚持参加,要坚持练习。对那些没有书画基础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利用学院良好的条件,去上一些或者是旁听一些书画的课,自己也要坚持临帖、画画,这些都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广州画院美术馆这次活动非常好,也希望今后有更多这种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例子,保持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人既参与创作,也参与评论的传统。比如我研究的傅山,他就很有学问,他是哲学家。我研究的吴大澂,他是书画家,他还是金石学的重要学者,文字学的重要学者。所以我想这个传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文化学者、 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

文化学者、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参展艺术家王鲁湘说,“这个展览我觉得非常别致,邀请的参展艺术家很重要的身份首先是美术史的学者,像郎绍君先生、薛永年先生、白谦慎先生,这都是著名的美术和书法史论家,可以说是中国当下美术史论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还有像吴为山先生、王璜生先生、王绍强先生都是著名的国家级美术馆的馆长,从事很多美术的策展工作。同时包括李伟铭和我也做了大量美术批评的工作。所以我们的身份共同的特点就是美术学的学者。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学者,就拿近代的说,像潘天寿先生、徐悲鸿先生、傅抱石先生、启功先生,包括沙孟海先生都是著名的学者。由学者进而成为画家、成为书法家,这个是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史上是一个规律,而且往往是这些学者,对美术史非常有贯通见识的人往往能够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即使没有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在他们的艺术中间也充满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和书卷气。所以我想举行这样一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是想恢复中国美术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我想说一下我自己这次受邀参加展览,也是第一次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和诸位老师一起在羊城向公众亮相。我从小喜欢美术,可以说一生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美术。但是我一直不是以一个美术的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我更多是一个文化学者、一个电视工作者的身份,几十年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公众的认知中。但是大家也知道,其实我本人最喜爱的、最坚持的就是书画的练习。以前谈不上创作,几十年没有终止过各种各样的练习,现在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开始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给自己支配,一个年轻的、童年的或者少年的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在人生快要走完这个圆圈的时候终于又走到它的起点。我这次参展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看上去不是很搭配,我的书法写的是比较传统,因为我的书法过去主要是学习何绍基,包括近代的于右任,这些年学了王铎,走的一直是比较传统的路子。但是我这次拿出来的绘画是抽象意味的,不是一种大家可能以为的传统绘画。传统的山水画我也学过,但是这次拿出来的还是一种比较现代的、抽象的彩墨画,主要是和大家交流。别的就不说了,祝各位老师、祝各位朋友在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能够继续把自己的艺术的研究和创作的工作坚持下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璜生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导、参展艺术家王璜生因为座谈会举行时段正在从广州赶往北京的飞机路途上,不能亲临现场,他在发来的视频中首先也感谢了主办单位的邀请,他说,“很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与这么多的老师、学者朋友们进行艺术上的切磋。对于这个专题展览,策展人有很好的详述。这次展览的专题非常好,以鲁迅为切入点。更多是从鲁迅的作品进入教科书,或者是近期对鲁迅作品与教科书问题的一种态度,因此做出他的策划。但是我在对策展专题的理解和解读方面,我有我的切入点。鲁迅就是一位学者和策展人,这次策展人的邀请是学者和策展人参加展览。鲁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学者和伟大的策展人。首先从学者的角度来讲,鲁迅的学者身份多重要,从他的写作,特别对历史智慧的写作态度和成果,其实为中国的文学历史贡献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其实鲁迅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是一个有骨气、有勇气、有独立精神的学者,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可以用这样的知识分子独有的生命态度来对待学术、对待社会、对待艺术。作为学者,他的书法确实是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这是他作为学者方面。作为策展人来讲,他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推手,这是大家公认的,尤其对于艺术方面,他对国外的艺术,特别是德国、日本、苏俄的板块等等,还有他对中国年轻的木刻艺术家的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推动,给予中国年轻新一代的艺术带来精神引导,确实是中国新艺术的精神领袖。因此,我觉得有这样的展览,(使我们)和鲁迅之间的关系延续下来,是非常有特殊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学者还是作为策展人、艺术家,我们都需要鲁迅这种骨气、努力的精神。一种学识,一种才气,这些都在鲁迅身上看到了,更需要无私的、无畏的力量。对青年艺术的推动,对国外或者是当代的一种文化精神的推动,鲁迅是不遗余力的。这点为学者也好、策展人也好,都树立了极高的榜样。因此,我们能够参与本次展览,再次让我们对鲁迅精神、鲁迅的勇气和骨气致以衷心的学习和敬佩之意,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


中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参展艺术家吴为山在发来的祝贺视频中首先感谢了主办单位的邀请,他说,“一个画院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批艺术家在作画,我觉得为什么画?怎么画?画了这些作品做什么?到哪里去?我觉得应该是到人民心中去。这里面就有一个传播的问题,传播就要靠展览,靠理论研究。所以我们今天美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几个方面的原因,画家是主体,当然策展人还有理论家、评论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展览、通过学术的研究、通过艺术的评论使创作更上一层楼,使创作明确方向,使艺术家得到鼓舞。我觉得这是一个互动。所以广州画院陈伟安先生做总策划,张工先生做策展,做这样一个展览已经形成品牌,‘和鸣南粤’充分体现了一个画院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之中,如何将不仅仅是画家,包括策展人和理论家在内的这一批艺术创作者,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艺术作品展览出来,也是一种与这些画家互动的环节。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也可以让这些画家们看到策展人、理论家他们笔下的感情。当然,策展人、理论家把作品拿出来,与这些(广州画院)画家进行交流的很好的平台。通过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赞美与批评,我觉得每次创作的发展一定是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人民喜爱、专家鼓掌、历史承认,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这次也有几件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和雕塑作品参与展览,都是以鲁迅为主题的展览。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大家共同了解、交流、理解,更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加强沟通。我和陈伟安先生是老朋友,他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时候就相熟,有很多工作上的交往,所以他这次策划这个展览我也高兴。祝贺展览成功,也祝贺所有参展艺术家在展览期间获得巨大的心理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交流”。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 (市管)陈泽华

出席座谈会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市管)陈泽华致辞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就是鲁迅,因为我小时候练的第一本字帖就是鲁迅的文章。后来我们学了很多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过去都是会背的。大作家余华得了鲁迅文学奖,他到苏州领奖,主办方当天晚上在他的床头柜上放了一本《鲁迅作品集》,翻开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他以前对鲁迅的作品没有认真读,翻开书看了第一段的开头,就跪在床上给鲁迅磕头,他说我服了。读了哪一句呢?就是狂人从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就揣测周围的人要杀他那一句。余华说这句话他一辈子都写不出来,鲁迅真是大师。在我读大学期间看了王子武先生画的鲁迅肖像,我看了一眼就再也不会忘掉。我觉得他把鲁迅画活了。这是美术的功能。绘画大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围绕它所进行的学术解密经久不息。中国的《红楼梦》也一样,到现在为止红学研究著作比《红楼梦》原著多了去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现在我从部队转业,和画家成了同事,也唤起了我从小的梦想。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是充满感情的,每次画院活动他们邀不邀请我都会到画院来转转,拜访一下画家,感受一下氛围。我的老乡李伯安先生画了《走出巴颜喀拉》这张巨作,可惜他五十多岁就去世了。鲁迅先生也是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他如果可以活到八十多岁、九十多岁,那将是中国文学更高的高峰。所以我觉得这么一位伟人、巨匠,我们用各种方式怎么纪念他都不为过。今天这个画展选择他的散文作主题,有这么多全国顶级名家参与,非常有意义”。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在现场致辞中说,“特别高兴在这里与线上线下的理论大家们相聚,伟安院长开拓了很好的交流方式,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我们可以无距离地无拘无束地交流。首先,我谨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诚挚的祝贺!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身份很特殊,有著作等身的著名艺术史研究专家,刚刚视频中很多专家的著作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生时代即从他们的文字中汲取滋养;还有策划过多个重量级美术展览的知名策展人等,吴为山馆长、王璜生馆长、王绍强馆长、杨小彦老师都是众多大展的策展人;还有罗奇老师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家。他们以独立的思想、学术的眼光、生活的学养,在理论研究和美术展览等方面开拓丰富了我们对艺术史的认知范畴,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在传统的认知中,艺术史家和策展人更多是通过文字、展览去诠释他们心中的‘美术史形状’,那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科研和策展之外的一面。在包括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等等门类中,这批卓有建树的学者、策展人用丰富的题材,从特别新颖的角度展现了有别于专业画家的风采神韵,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记得多年前我们拿到李伟铭老师第一本小册子的时候就感觉耳目一新,除了充盈在画里的笔墨精神,我们更看到一个文人的学养与恣意,看到了画外功夫。他是站在美术史的高度,站在历史整体里去定位自己的局部,特别惊艳。同时,这个展览这批作品还可视为理论和策展大家们通过艺术实践,继续延伸他们对各自专业研究领域的思考与感悟,为我们从理解与认识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角度。因此,这次展览确实为南北艺术交流、为广东美术发展传经送宝了。而美术界的繁荣和盛景,离不开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土壤和风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艺复兴,离不开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多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感谢广州画院,感谢展览策划人所做的努力。最后再次祝愿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线上线下各位艺术史研究专家和策展人在未来的科研、展览、实践创作上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惊喜、新的启示!”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在线上致辞中说,“很高兴在广州画院成立40周年的时刻看到‘和鸣南粤'的主题举办出高规格、高学术含量的展览。前面看了几位名家的视频,老师们都给予这个展览很高的评价,后续还有理论家继续讨论。我谈谈三个特别的感受:第一,我和广州画院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广州画院培养了我、造就了我。1992年我从珠影调到广州画院的时候29岁,当时广州画院刚刚搬进新楼,也是建院10周年。当时和我调进画院的有几个,其中一个是陈伟安书记。3年前我调进国家画院的时候,也是伟安兄接任我,所以我们有比较特别的缘分。所以借这个机会对一直支持和信任我的同行、同事们表示感谢。第二,看到这个参展览艺术家名录,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虽然我没有到现场,但是所有被邀请的老师和艺术家都是老朋友,有的还不止一次给我写文章,给我的艺术前进指明了方向。他们的身份很特别,首先他们是学者,又是美术批评家,又有国家级的美术馆策展人,这样的展览其实不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很不一样,有很传统的,也有很当代的,包括年龄也拉得很开。这就像正在进行的世界杯,如果我们组成一个包括裁判员和教练员也参加的足球队,应该是全世界关注的。所以这个展览肯定是别开生面。第三,特别祝愿广州画院,走过40年不容易。40年是不惑之年,也是很成熟的阶段,我觉得我们未来能够走更好的路。现在画院的硬件、软件建设已经很到位,我们可以举办更多跨区域的、有学术性的,尤其是院际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大、更快。另外,我觉得美术馆也要多一些收藏,因为我现在是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国家画院美术馆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很多藏品,每一年都可以拿出一些藏品来展示。丰厚的收藏也是以后能够作为老牌画院分量的象征。最后,祝福画院在新班子的领导下多出人才,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参展艺术家王绍强在现场发言中说,“非常荣幸可以和这么多师长一起同台展出,非常开心。今天看了展览,整个布展和组织都做得非常好。我做了7年多的美术馆工作,体会很深。要做好一个展览,需要很细心,很理性,很有条理,很有组织能力,难度非常大。广州画院最近别开生面,人才辈出,很多青年画家都非常有名,美术馆也在去年落成,但有了美术馆就会增加很多工作。刚才前面的嘉宾说得非常好,鲁迅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革新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敢于否定自己的精神。作为艺术家来说,这是陪伴我们终身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以前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的时候,很多时间也花在了很多边缘化的工作上。我记得有一次在参加职称评审的时候,我的考官就是李伟铭老师。当时我申报编了7本书,有一个考官老师说怎么可能有7本书。其实我还有30多本没有填上去,这些书也可以到世界各地交流。我们这个群体,包括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做了很多边缘的工作,但回归到艺术创作来说又会变成很好的积累和经验。当下的艺术家,可能在文化修养方面非常重要,但视野也非常重要。所以在不同媒介、不同形式、不同观念叠加的时代,我觉得当下给体制内的画家群体带来更多的冲击或者说是更多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叶正华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叶正华在现场致辞中说,“非常感谢广州画院陈伟安书记,还有各位老师组织了这么好的展览。1937年毛泽东同志写的《论鲁迅》当中总结了鲁迅先生的三个重大特点。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我简单谈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如何从这三个方向为广东美术做好联络与服务工作。首先,鲁迅先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政治远见。鲁迅先生在政治方面是很高的标杆,让我们感受到文艺大师担当的风范。今年正好是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组织了主席团和众多理事在二十大结束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就写出了几十篇文章,展现文艺家对政治和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理解。换届之后林主席带着我们到省内21个地市走访学习和调研,然后起码超过8至10个不同的地市都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理解二十大精神、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系列展览,展现出广东省美术家对政治敏锐的察觉能力,以及通过主题创作展现伟大时代。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推广的行为。第二,鲁迅先生的斗争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鼓励很多青年学者与他一起与不正确的行为作斗争。青年工作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一直努力工作的方向,青年强则国家强。林主席也一直强调,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工程,让新的艺术家们有更多展现的机会。像今天的展览,我相信未来还可以有更多年轻的面貌投入到系列展览当中,给青年美术家以培养和展示的机会与平台。第三,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我们在艺术创作当中绝对要发扬这样的精神财富。明年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美术馆都是新馆开馆。在21个地市调研之后,林主席和我们一起针对21地市和广州市四院两馆,制定了未来的大作、大家、大馆、大展‘四大'工程以及未来五年的工作纲领,以这个为切入点,把广州和广东美术推向新高峰。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在这方面将继续做好服务工作、联络工作、支持工作”。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员李伟铭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员、参展艺术家李伟铭在发言中说,“感谢邀请我参加展览。策展人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理论家、策展人联系起来,确实需要想象力。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阅读生涯里百读不厌的经典,常读常新。疫情期间,特别是在2020年春天,我在家里面重新阅读鲁迅的书,从中获得了很宝贵的信息。如果我没有记错,1914年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展览,就是第一届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就是鲁迅所在的教育部筹备主办的。展览以后,在1915年出版的《全国儿童展览会记略》(庄俞著)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操作,展览从作品的征集到筛选、布展,包括观众的参展规则种种,他们都做得非常有条理。这需要那些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在国外留学接受西方经验启发的人,才能够做到这样。我们每几年做一次全国规模的展览会,很多没有真正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记忆。可能很多人也看过这本材料,如果没有看过的,我希望你们能够看看当时到底是怎么做的。鲁迅是很伟大的,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他是近一百多年来第一个读透了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对其中的很多地方做出真正深刻批判的学者和思想家。这点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当然他在美术方面的修养更不用说了。所以在鲁迅的文章上编的一个展览,我能够参与,感觉非常高兴”。


策展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小彦

策展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杨小彦在现场发言中说,“很感谢本次展览的邀请。我和李伟铭兄是一代人,我少年时代读来读去的就是鲁迅,所以鲁迅对来我们来说不是一般的概念,而且阅读到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很多时候鲁迅的话莫名其妙就在脑子里翻出来了,比如鲁迅的名言: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他把话都说完了。这次能被邀请很高兴,其实我是画家,不过不被承认,我是油画专业出身,油画也画,国画也画,水墨也画。看了李伟铭兄的画我就很兴奋,我们是研究生同学,他比我高一届,当时很多交往。既然邀请我,我就拿一批头像,因为做理论的都爱看头像,我就画头像,希望大家多批评。我承认我还是过得去的画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在线上发言中说,“这个展览虽然我没有到现场看,但是我最近一直在浏览微信公众号里面提供的信息,展览里面参展的作者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师友,还有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不是专业的书画家,但是也呈现了非常高的水准。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有的是美术史论家、有的是书法理论家、还有做雕塑、古代美术史的等等,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咖级人物。这次的作品展现出他们的艺术水准,可以看出他们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我记得以前在广东工作的时候,广东美术馆策划过一个展览,就是当代书法的大展,里面很多大咖级的人物,有的都不在了。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就自然而然想到那个展览。同时这个展览作为广州画院40周年的院庆展览,也体现出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底蕴,像薛永年、郎绍君、李伟铭、白谦慎、杨小彦、罗奇等等这些作者都是在学术界,自己相关的领域有重要的影响,都是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吴为山、王璜生、王绍强都是国家级美术馆的掌门人;还有王鲁湘,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拜读过他的书,是凤凰卫视最重要的节目主持人,我们在北京也经常见面。展览的水准特别高,提升了整个广州画院的学术水准和文化内涵”。


广州美术学院博导、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若晴

广州美术学院博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若晴因疫情居家,他在线上发言中说,“这个展览主题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没有办法到现场看展览,但是画展提供的名单,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我们在广西桂林做的美术史家的艺术作品展,做了两三届,更侧重于史论家的艺术,还包括其他的。接下来这种类型的展览会更多,因为大家慢慢体会到,纯粹书画的展览是不是要回归到传统里面的文人意趣等等。策展人在展览前言也说了,在三味书屋里面学习,就相当于学者在做研究,在百草园里采果就相当于是策展。我们现在美术史研究的传统常常是画和书法分开的,其实历史上的著名画家也好,书法家也好,像王羲之、苏东坡这些最有名的书法家,职业不是文人,是官员。书法在过去是精英文化,像我们今天却把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好不好呢?肯定有好,也有不好。好的地方在技术上,普及方面的考虑更多。现在练书法的人肯定比历朝历代多,但书法的水准却比不上过去。为什么呢?我们丧失的就是诗文。说得直白点,最精英的人现在没有在从事书画这个行道。原本日常化的书法,在今天已经剥离了原生意境而成为了一种技巧性训练,甚至为了全国展览的形式去创作。我觉得这样急功近利对中国书法是没什么好处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有点像一包凉茶,可以给我们今天越来越热的全国美展热降降温。这样的展览可以带我们体会到书画原先的魅力。书画原先是在中国文人的生活里面、土壤里面长出来的,而不是为了比赛刻意去弄。这个展览很好,让我们看到南北文人的交汇。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除了书画之外,还要有生存能力,在书画之外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事业,第三是高妙的笔法。对照一下这三个能力,在目前国内能够达到水准的书画家真的不多。我觉得今天的展览能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是很不错的事情,像薛老师、白老师等人都是美术史论界的大咖,能够请到他们是非常荣幸的”。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在现场发言说,“非常高兴参加‘和鸣南粤'展览座谈会。这个展览已经办过第一期了。当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觉得展览肯定会很过瘾,这帮人凑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作为一个画家,平时都是画画,然后把作品交给策展人、理论家。现在变成策展人、理论家展示他们的书画。这个展览我看了之后有一个感想,有三个关键词:会读书、有知识、能研究真好。感谢广州画院办了一个好展览,展览一定会很成功”。


广州美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 油画系主任刘可

广州美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刘可说,“这次展览我感觉题目、氛围都选择和营造得很好,特别在疫情快结束的时候给大家一个精气神的提升。现在展览的样式、形象特别多,但我觉得这个与展览的气质类似的还是比较少,并且欧洲文艺复兴也是在疫情之后。用一种鲁迅的关系来做展览我觉得也特别好。展览提示理论家要把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常态,因为艺术家本来就是应该是学者的一部分。祝贺展览成功,特别期待有更多好的展览”。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周正良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周正良在发言中说,“每次来到广州画院都感到很亲切。刚才和好几位朋友看了展览,我觉得有几点惊艳到我了。第一点,在广州的疫情阴霾刚刚走出来的时候,突然广州画院策划了一个高级别的、囊括了策展和理论界顶级大咖的展览,这是广州画院领导策划了很长时间的结晶。我在想,策展人有什么魅力能够把当下的大咖一起聚集在一起?通常找一两个大咖很容易,但是全是大咖就很难了。第二点惊艳到我的是,印象中觉得理论界、策展界喜欢画画的很多,有个别画得好的也很正常,像李伟铭老师,他的大写意作品我们就很熟悉,很佩服;还有像吴为山这种雕塑界的大咖,也早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但这次看到展览之后,这些大咖们作品水平的整齐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比如像郎绍君先生,在我们理论界是绝对的鼻祖级别,平时看到他的书法也很多,可是几天前看到郎绍君先生的第一张画(画册里的第二张),一下子让我非常惊艳,这幅画就像很多画院画家画的画,很完整、很轻松、又很严谨。还有我的湖南老乡、文化学者王鲁湘,和他接触很多年,知道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很引人瞩目,但没有见过他的画,这次拿出几幅,确实让我惊艳到了。广州画院能够呈现这样的展览,我要向广州画院领导和优秀策展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州画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罗奇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参展艺术家罗奇发言,“谢谢大家百忙之中出席展览、参与座谈会。刚才周老师说了策展不容易,确实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张工非常细心。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大咖的支持和配合,也和张工选择的独特策展思路分不开。我们也希望未来广州画院的展览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能够做出更多更好、更有学术含量的展览。今天的展览主要谈鲁迅,我对鲁迅的感受,一个关键词就是透彻。因为鲁迅对整体的国民性是看得最为透彻的人,同时对传统的研究非常透彻,对当下的认识非常清晰,对中国的未来也是非常明确,所以鲁迅不仅仅是有斗争精神,同时他是一个保持清醒的、最为清醒看待世界的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副院长宋陆京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副院长宋陆京发言说,“首先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座谈会。这次展览策展人张工策展的题目和邀请的名家,本身就容易引起各界的关注。策展主题从鲁迅的文章入手,展览又非常新颖,又有侧重点,在国内这样的策展不多见,也很有意思。相信参观展览的观众都不同程度受过鲁迅先生的影响,能够从展览当中,从文脉当中深深感受到展出作品体现了文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文艺创作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文学的修养。所以这个展览也给画院艺术家提个醒,艺术工作者在进行艺术探索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学的修养,这样才能够达到文艺创作的最佳呈现。对我个人来说,我一直对文字充满敬仰,因为文字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有时候比艺术作品更能流传后世、更能立传,所以我很敬仰这些文艺评论家和学者艺术家。广州画院每年通过举办这种学术展览,为画家搭建一个和全国名家互动的平台,欢迎大家支持和关注”。


鲁迅研究专家、广州美院教授陈国辉

鲁迅研究专家、广州美院教授陈国辉发言说,“这个展览的题目很有意思,我也围绕鲁迅谈谈个人的看法。刚才王璜生老师提到鲁迅先生是艺术策展人,也是最早的艺术理论家,刚才李伟铭老师也提到鲁迅先生在中国近代来讲,策划了1914年的一次早期的展览会。鲁迅先生还是一个设计家,一个书法家,甚至是一个美术家,还有美术收藏家。鲁迅有10年在北京,每天下午会到琉璃厂收集拓片,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面的一大批古文字拓片就是鲁迅先生所收藏的,他的书法也是从拓片延展出来的。鲁迅不单单收藏了国内外的版画,包括俄国的、日本的、瑞士的等等版画,还收藏油画,有日本的油画、俄国的油画。鲁迅除了是收藏家之外,他还是一个设计家,今天北大的校徽就是鲁迅所设计的,当然还有很多设计也是鲁迅设计的。鲁迅还是一个美术家,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美术,放学的时候喜欢临摹,但是后来他有没有画过国画,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来我发现他的同学陈衡恪,他和鲁迅留学日本,回来同时在北京教育部工作,而且鲁迅有收藏陈衡恪的作品,有临摹过齐白石的作品,所以我说鲁迅是一个边角的美术家。鲁迅还是中国美术馆博物馆最重要的推动者。1915年鲁迅在教育部时期,最早推广中国美术馆建设的就是他。1926年之后鲁迅到了上海,最后的10年是在上海。曾经我一直在想,鲁迅的最后10年是靠什么生活的?其实除了出版、写文章,还有一块是通过版画出版、印刷得来的稿费。鲁迅本来想写一本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列了大纲,没有写。鲁迅的书法创作和他的学养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是鲁迅当时的视角不是国内,他看到当时的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等等其他美术现状。鲁迅有一本书《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潮》里面已经讲到印象派、立体主义,所以鲁迅对当时世界的美术状态是很熟悉的。鲁迅对苏联时期的美术渊源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是李立三,一个是瞿秋白,所以鲁迅当时的视角我认为是全球化的。所以鲁迅对中国的革命性的认识和拿来主义的认识非常深刻。今天这个展览体现了学养和创作的对应关系,里面很多是我的老师辈,他们的学养对创作有另外一种味道的体现”。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庄程恒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庄程恒因同时参加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专家讲座,所以在线上发言,他说,“本身我自己也做策展,偶尔也画画,今天主持人所策展的展览我非常感兴趣,也有一直关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展览选题。参展的艺术家几乎都不是以艺术家为第一身份,他们有美术史学者、策展人或者美术机构管理者,但却都曾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一直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隐约出现。呈现在展厅的书法、水墨、雕塑,甚至综合媒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是作者专业的一种形象表征,一种自由,一种间歇性的灵感释放。展览让我们思考的正是在主业和余爱之间所构成的完整的‘知识人'形象。近百余年间,现代人文学科引入了我们的知识世界,使得我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业分科细化,让知识人专业化、职业化。艺术或者说书画作为传统士人个人修养的一种显性表达,本与道德文章属于一体,作为个人修养的显现。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或许可以对现代人文学科中的专业划分对于‘人'本身的作为一个整体有所思考,如何打破这种专业边界带来的自我束缚,激发人更多的可能。广州画院近年来有志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为往圣继绝学'这一文化理想的阵地,此次展览,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这种追求和宏大的关怀”。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陈建宏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陈建宏在现场发言说,“这个展览的名字命题很好,是一种回归,一种书斋文化的回归,从繁杂的世界又回归到文人的世界。参展的著名学者都是老师辈的。学者型书画家在现代艺术生态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是想呈现什么样的面貌?今天看了展览之后,我可以这么认为,这种艺术家是比较单纯的,很淡定、安静,也很有趣。他们的作品对当下的绘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刚才很多老师说鲁迅是很深刻的,我印象中看过一篇文章说鲁迅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在北大上课,他在上面讲,下面的学生一直在笑,但他自己不笑。我觉得这种幽默对于当下我们这种生活状态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帮助吧”。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主任王艾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王艾在发言中说,“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部分是我的师长辈,有几位教过我,包括李伟铭老师、王璜生老师等。我有幸跟随这几位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刚好展览又和鲁迅先生有关。我就谈一个感想。鲁迅先生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很有生活情趣。像我在和展览里面几位老师交往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在他们的画中也可以感受到类似的情趣。鲁迅和广州的缘分是1927年,是1927年1月份来中大当教务主任,到4月份的时候为了营救学生,后来就辞职了,待了8个月。我最近也一直在重读鲁迅,他在广州短短8个月的时间,谈到青年问题的文章就有100多处。鲁迅来广州第二天就下馆子,第三天就去看电影。他在广州的行程和展览的主题有点类似,可以归纳为从中大钟楼到白云楼。我经常会带学生去看鲁迅纪念馆,让他们感受民国时期先生的风范。我们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正在把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往完美的状态想象。鲁迅来广州是满怀希望的,之前在北京1927年他45岁,同时受到文化界两重的压力,被禁锢的学生非常希望他表态,而一些守旧的势力对鲁迅先生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鲁迅先生一直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如果你读鲁迅在广州时写下的文章,像《野草》《铸剑》《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等等,就会想到,在广州这段时间,到最后走的时候,他对广州有什么看法呢?我在鲁迅的文章中没有找到,但是日本记者山上正义在鲁迅离开中大之后采访过他,他说广州的年轻人和青年正在把革命游戏化,他们虽然有怒吼、有绝叫,但是没有思索,没有思索就没有文学。所以我希望这样的展览可否有机会让更多青年人来看看、来参观,甚至有机会和参展老师进行接触?因为疫情这几年学生很少有机会和老师们接触”。


美术学博士、广州画院创作部副主任陈川

美术学博士、广州画院创作部副主任陈川发言说,“广州画院的牌匾就是集鲁迅的字,长期悬挂在门厅,以此提醒美术家们关注鲁迅的书法、平面设计作品以及碑刻、版画等收藏,这些东西的审美品位和观念具有相当高度。吴冠中曾经说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1个鲁迅,这句话掀起了对文字还是图像更能传播思想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也许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鲁迅本身也已经成为了图像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艺术家来说。那么,这个展览集合了‘齐白石'们用图像的方式来纪念一位文字大家,貌似冲突却也碰撞出了火花。在我们今天,美术创作、展览、评选的体制下,像这样的展览,不注重画面形式效果和视觉冲击,而是专注内涵的质量,反而更具学术高度、思想深度和生活意趣。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这个展览更像是一本书,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阅读。阅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感谢提供这份文化大餐的策划者”。


展览策展人、座谈会主持人、 广州画院学术委员张工

展览场景









展览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一条:吴湖帆山水:墨色交融,清新明丽,百看不厌
下一条:《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六期——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特展
相关文章
 徐悲鸿美术馆春季盛典:艺术与自然的华丽交响 2024-04-19 18:48:47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来华首秀 2023-01-17 16:27:00
 “器宇江南文化艺术展”开幕 “红盒子”开启艺文生活新篇章 2023-09-05 09:16:24
 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世界 2022-10-17 11:10:57
 傅山:我为青山主 2023-04-13 20:16:10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白国庆在《胡立新诗书画禅意新水墨 2024-04-15 11:26:39
 台北艺博会:买得起的艺术引年轻收藏家入场 2009-08-11 09:17:24
 “2022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开展 2023-01-16 16:26:29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荣宝斋(深圳)2024春季拍卖会大幕将启,佳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刘必新》
 “石破天惊——盖会宁当代水墨艺术展”即将
 “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中国民族美术双年
 又是一年春好处:中国嘉德2024春季拍卖会即
 “嗨,上海”旅美摄影家龚建华摄影展启幕
 新地标来了!“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
 新地标来了!“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游青田石门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和合》
 “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中国民族美术双年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青田》
 贫道子-胡立新一一一符乎,道乎,老婆大人乎
 “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莲都行系列活动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舍利樟》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胡立新居士——唾液:人体自带的抗癌第一道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