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平常:胡立新《贫道子-本份》中那穿越千年的德性之光
胡立新先生寥寥二十字的《贫道子-本份》,如一块温润古玉,在掌心摩挲间,竟映照出中华文化数千年来未曾暗淡的德性光芒。这光芒不炫目刺眼,却如深林古井中映出的月光,寂静地照亮我们灵魂的归途。
“本份立规矩”四字,宛如初春破土的幼芽——看似纤弱却内蕴撑天之力。儒家《礼记·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正是此“本份”的千年回响;朱子《家训》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的谆谆告诫,则是“规矩”在日用常行中的细密纹理。这份本份,非是禁锢个性的枷锁,而是让人在纷繁世相中辨认出自己位置的灯塔,是内在秩序生成的源头活水。
当个体安于本份,伦理的血脉便自然流向“忠孝传家风”。忠孝二字,是中华文化殿堂的承重柱石。《孝经》称孝为“德之本也”,而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则让忠孝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壮阔的浪花。家风之传,并非刻板复制,恰似生命之树年复一年添增的新轮,使家族精神在时间之河中获得不朽的形态。
“厚德耕福田”一句,将德性的修行升华为一种精神农事。《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出了德性如大地般承载化育的力量;而“福田”之喻,则巧妙融合了佛家广种善因的智慧。此句之妙,更在“耕”字——德非天生,需如农人般勤勉躬耕,方能在心田收获累累硕果。
当厚德深耕不止,自然迎来“积善承余庆”的甘美。《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训,经作者“承”字点化,弱化了机械的宿命感,凸显了主动担当的意味。余庆不是天降洪福,而是代代善行自然凝结的晨露,在家族血脉中无声流转,滋养后世的心田。
胡立新先生这四句箴言,在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河流中汲取精粹:儒家的伦常秩序、佛家的因果观念、道家的自然无为,皆融会贯通于“本份”这一朴素原点。诗句虽简,却构成一个自足的价值宇宙——由本份规矩的个人修养,至忠孝传家的伦理实践,再至厚德积善的精神超越,最终抵达余庆绵延的生命境界。
当我们在浮躁的现世中迷途,这首《贫道子-本份》便如一枚古朴的司南。它无声提醒我们:**德性的光芒,永远从恪守本分的心田升起,在代代相传的善行中永恒流转。** 这份沉静的力量,穿越时空的尘埃,依然是我们灵魂深处最可靠的坐标——它不在远方,就在此刻脚下深耕的福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