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云林寺丁香花》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4-10 19:03:30 查看次数:121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云林寺丁香花》

青鸟衔春至,丁香次第开。殷勤踏山径,净心云林来。纵横胜旗奋,清凉至真归。风光会明意,妙趣一路回。满界披素艳,四时碧空天。乙巳写于北京  


胡立新先生的这首《云林寺丁香花》以禅意笔触勾勒出一幅山寺春深图,全诗五言古体流转如云,暗合"贫道子"这一法号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从三个维度细品其妙:

一、意象之抉

"青鸟衔春"的典故化用颇具匠心,《山海经》中西王母信使在此褪去神话色彩,化作自然时序的代言人;丁香次第而开的动态摹写,既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又暗合佛法渐悟之理。"素艳"二字尤见功力,将丁香淡雅之姿与佛门素净之境融冶一炉,较之白居易"素房含露玉冠鲜"的牡丹艳色,更多三分出世之韵。

二、时空之妙

全诗编织出三重时空维度:纵向以"四时碧空天"突破季节轮回,横向以"满界披素艳"拓展空间边界,禅观维度则借"净心云林来"贯通物我。这种时空处理手法,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二维禅境相比,更具立体化的宗教体验。

三、声色之辨

诗人巧妙构建声画对位:视觉上"胜旗奋"的金碧辉煌与"素艳"的淡雅形成张力,听觉上"妙趣一路回"的无声禅意与"青鸟衔春"的想象啼鸣构成复调。这种通感技法暗合佛家"六根互用"的修行境界,较之贾岛"鸟宿池边树"的单纯意境,更显修行者的感官圆融。

结语处"四时碧空天"五字如晨钟暮鼓,将刹那花事定格为永恒法相。这种时空超越性,既是对云林丁香的诗性礼赞,更是对"平常心是道"的禅机诠释。诗人在花开花落间窥见真如本性,较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悟,别具一份淡泊中的绚烂。

上一条:“盛世礼赞·西藏工艺美术作品区内巡展”首展在拉萨启幕
下一条: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酒令》
相关文章
 胡立新书法一一开物成务 2017-02-26 12:21:44
 中央国家机关2012春季书画交流笔会在京隆重举行 2012-05-17 11:32:54
 马远八帧小画,精致 2023-02-01 17:32:11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泥船渡河》 2023-09-26 14:58:57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观鱼》 2025-04-25 18:17:54
 大芬油画业者投资海安 全国首家油画产业园启动 2009-10-14 15:24:01
 齐白石十幅最贵的画,总价超过10个亿 2022-11-02 11:22:11
 以创意创新引导观众走进美术馆——从《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 2023-04-26 16:42:41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俊俏》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色彩》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踏重阳》
 “时序有光——郑光旭油画作品展”在北京开
 亲爱的翁帆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不可醉饭》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变态》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环保吟》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太行山崖柏树礼赞》
 千岛映画 笔墨生辉 —— 中国民族书画院杭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千金绝》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定风雨》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东坡归来兮》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梦姥姥仙游》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记第十四届中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名单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