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山水画的点景与禅意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12-15 17:34:31 查看次数:81


北宋·李成(传)寒林骑驴图

传统山水画中,舟车、房舍、桥梁、人物等点景,在画面当中是点睛之笔。点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山水画的人文气息与精神意趣。点景的应用使传统山水画由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转向对意境氛围的营造与自身情感的抒发。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可以看出古代画家对点景布势十分讲究。


北宋·高克明(传)溪山积雪图

山水画 点景有其独立的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与中国古代儒 、 释、 道哲学思想相通。 “ 点景 ” 是中国绘画常用手法, 除去装点山川画面以外, 更是 文人 潜心修行 , 参禅 论道 , 或 “ 坐忘 ” 、 “ 卧游 ” 、 “ 畅神”寄情山水的 栖 居之地。 给观者最大 的 空间去想象, 并 停留 , 置身画中。 继而提供意境感悟,使 其 融入环境 , 达到浑然忘我的精神境界 。


雪景图 北宋 郭熙

山水画 是在 东晋 禅宗空观直观方式的影响下,进入了 人们的 审美视野。禅宗把自然和人生看空,是基于它的因缘和合观,它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人生变动不居,没有自性 。 比如 画 ,它在某刻进入 画家 视野时没有任何 的 必然性,它是没有本质的。但是,当 画家 通过 笔墨 作直观 表达 而获得了对空的觉悟时, 画 就有了意义和本质 。 它在 画家 的精神生命历程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它不但标志着 画家 的觉悟,而且还在此觉悟的刹那与 画家 的精神生命化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独特的“境”。

在禅宗的发展历程中, “ 空 ” 的禅观被中国文 人 所吸收,早期的空观被逐渐人文化、诗化而形成了禅宗的现象空观。受禅宗这一空观影响的文人 , 不是 一味寻求 出世的 内心空寂清净,而处处在生活中感受着活泼泼的情趣。皎然在《禅思》诗中曾说: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寂灭本非寂,喧哗未曾喧” 。 表达了他受般若空观的影响。这里的“空”,就是诗人以般若空观的主体对自然万象的直观。


宋 苏轼(传) 折枝墨竹图 绢本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就是 祖师 禅“藉境观心”的自然观。祖师禅的参禅,是讲究行住坐卧都是禅,以 笔墨 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从而形成 书画 禅修一体、 墨味 禅味一味的圆融境界。修祖师禅的 书画即禅, 是 在 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纵观 苏东坡的 诗,可以看到祖师禅法门的端倪,虽是雏形,但就 文人画 发展历史来讲, 苏东坡 开 以 禅 入画 法门的 先河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引进了自然作为外 “ 境 ” 。 画家 经常把自己的心、眼、耳以及整个身体面对着自然而敞开 , 在自然的境遇中得到禅慧。 山水画正是通过点景,可以让画家身临其境置身于画中。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28×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 , “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在日常的行为之中。 苏东坡 引禅入画 的路数应属于祖师禅法。在很多禅师于山林中去焚香独坐,以习禅来逃避人生苦难与尘世喧嚣的时候 。 苏东坡 却习禅在闹世、在诗 画 ,在与文人及方外友人密切的交谊之中。也正是在禅宗的理念指导下, 苏东坡 引禅入诗与引禅入画 , 将诗画 作为重要的修 行 方式。 “欲令好诗消永夜,每到佳处辄参禅”,这句诗就是苏东坡以禅入诗的灵心透露。

正是诗 画 禅结合的法门 , 使得 禅与 画 成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它的汇聚点就是境,意境。在 文人画中 , 画 与禅的相契合 , 已经不仅仅限于 参 禅 、 画画 的外在形式与功能上,而是在 画 韵与禅思、 画 理与禅道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融合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 画中点景 ,使得 画家 赋予 画 以不同的禅家意味,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形成虚灵空幻的 画 境。


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纵观 古代文人画 , 由于点景的出现, 除了可以看出 画 禅一味的法门之外,还可以看到般若空观、“藉境观心”的自然观 , 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意境思想贯穿在 山水画 当中,使得 山水画 中 , 画 禅一如的境界空灵玄远、意趣至妙。


宋·贾师古·岩关古寺

点景具有禅文化的性质,对舟船、房舍、小桥、人物的描绘常隐匿山林溪水之间,而房舍、寺庙又常常出现在峭壁之险要处,翘首顾盼,让人回味无穷,为画面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寄托提供了媒介。 形单影只的行人和 空阔 的 山林 相结合,往往烘托出天地的宽广以及人自身的孤独、卑微、渺小。我们 在 欣赏一幅画时,也只有充分了解画面所想表达的意境后,才能更加清楚点景在画面上的作用。


宋 刘松年 雪山行旅图绢本160x99.5四川省博物馆藏

山水画多表现 秋、冬景荒寒意境 , 点景 能生发一种孤独气氛,这种孤独无自怜之态,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天地万象之中,传达内在的 情感 。 几间房舍、一叶渔舟 本身的造型特点便给观赏者一种 萧然自得的 寂静之感,突出 远离尘嚣 的神秘气息。 与 尘嚣 的喧闹相隔,“隔”出一段淡远隐逸的距离。 画面的 孤 寂 便是 画家 在宇宙的虚空之中与天地山川的对话,而无尘嚣的声音。与孤 寂 之境并生的是画中的冷意。 画家 在心境上归于空寂,在笔墨上则 往往 体现 出 一种冷静的控制。 中国山水 画仿佛抽去了时间的概念和流动的杂念,让万物变得恒静,呈现出天地原本的样子。 画中 禅意的本质,是画家自己的生命本性。所以禅境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无味、兀傲。体现非知识、非理论、无意识、无逻辑心灵所想。但经常又用洒脱、风流、颠狂、活泼等平常的外相来表现,一切皆如本能。所以禅 境 不拘任何体裁、不拘任何方法,只要把握禅心即可。由于禅修的目的是“悟道”,因此山水画禅 境 的内在精神也在于此。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绢本56x111.8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在传统山水画中, 画家多用“留白” 与 点景, 使画面产生虚实 相生 的艺术效果 。 画中 舟车、房舍、桥梁、人物等点景,常常组合出现。前景有时描绘富有生气的村居生活,人们浣纱、捕鱼或提行赶路,如关仝《关山行旅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宋旭《城南高隐图》等。中、远景处,意在有限的画幅中表现出广阔的空间。近景中错落有致的树木与深远处的房舍、寺庙形成前后关系的对比,而巍峨的山峰与简小的点景表现,则在纵向烘托出山体雄厚的气势,用“以大观小”的空间处理方法安排画面关系。


《溪山楼观图》 北宋 · 燕文贵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些山水画中有寺庙佛塔或隐藏于远山丛林之间,只露出一部分,给欣赏者留下悬念和想象空间;或隐于云雾之后,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耐人寻味的意境。 山水画讲究 “经营位置”,点景的位置安排不仅可以产生和谐的画面效果,还能够提升画面意趣与格调。


宋 牧溪 《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

如南宋画家王洪,从惠洪的题画诗中汲取灵感,绘制了《潇湘八景》图,其中《烟寺晚钟》一图中陡峭的山峰占据大幅画面,山石之上耸立着葱郁的树木,浓雾把远处的山峰遮掩住只露出一角,一位行人在路的尽头正眺望远方 。 江 的对岸是 另外一处境界, 江边 停靠着渔船。一座被烟雾缭绕的山峰是晚钟的来源,蜿蜒的山坡上,头戴斗笠的 高士 手拿着藤杖向山顶的寺庙走去。无论是画作的主题或是内容情景,无不显示出与佛教的密切联系,除寺庙外 ,高士 、 山峰、云雾、溪流等皆可成为参禅悟道的起因,借画面的意境表达 画家 内心的理想境界。画面中的寺庙不 仅 作为单一的点景,人物的相互呼应使其作为一种叙事性空间的存在,成为串联画面内容的核心要素。绘画兼具记载形象和叙事的功能,画面通过对寺庙、人物、渔船等点景的细致描绘突显了其情节性的特征。叙事并不是它的主题,而是丰富画面的形式。


宋人《溪山暮雪图》

点景 突出了 “静”的审美意境 。 传统山水画中的 点景 大多分布在深山密林之间 , 古寺掩映不尽,半藏半露,加以想象方能得其全貌,不仅突出山水画“藏” 与“露” 的关系,又营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审美意境。文人士大夫们喜欢遨游深林,将山林 舟船、房舍、 寺院视为内心净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远离闹市追求平静祥和的寄托。


五代 巨然 万壑松风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山水画中“静”的审美意象通过反衬与极致渲染来表现, 山水画 中,点景 一般 所占篇幅较小,却是画面 的 核心要素。 尤其在雪景 画中 , 山石绵延起伏,树枝干枯 遒 劲,在素雪的映衬下突出了冬天万物沉睡寂静之感,给山 中 萧肃的 房舍、寺院 又增添了几分荒凉 与 肃杀 气象 。 突出了“静”的审美意境,与 舟船、桥 梁 、行人 形成呼应,表现了对寂静祥和的向往和远离世俗之情。


关山行旅图 关仝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景 表现“静”的意境 , 还可以通过“动”的对比反衬出来。动静相依乃山水画精髓。静态的事物 , 在经由周边物象的对比与衬托后反而会充满无法言明的生命力。动静是一种互补,动中生静,静中有动。如关仝代表作《关山行旅图》采用了典型的全景式构图,画面中巨大的峭峰给 人 以雄奇险峻的气势,山中云气缭绕,中间古刹隐现,古道迂回,旅客往来其间,近处则是平淡和谐、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在画家的巧妙处理下,画面中繁复庞杂的景物井然有序,山间深密处的寺院在近处茅屋野店下游客休憩饮茶、妇人生火煮水、儿童嬉戏等极具动态的点景反衬下,巧妙地点出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在无法逃脱的现实世俗生活下,人生漂泊也好,喧闹嘈杂也罢,画家渴望拥有精神上的修养之所。


五代 巨然《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景也可以营造“奇”的审美意境。山水画的点景,在传统山水画中,无论隐匿于繁茂的山林,还是隐现于层峦叠嶂的山峰,皆表达远离世俗的隐逸情怀。山河壮阔广袤,有群山巍然屹立之景,亦有钟灵毓秀、鬼斧神工之处。点景依据不同的地势地貌而安排,画家根据自身的亲身游历,将点景与山川、河流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山水画中人文趣味与意境、禅境的营造,体现出似仙境般高不可攀、清奇隐秘的意趣。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

范宽 的《 雪山萧寺图 》 , 此轴中用“高远”结合“深远”法图写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深谷 。 高耸挺拔,直插云天的山峰,悬壁陡峭,彰显雄伟磅礴之美。 山顶密林寒树丛生,山涧布置古刹、寒泉及行人,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 。 布局屈伸变换,穿插映带,蜿蜒曲折,虽繁复而见单纯,予人以深邃 、 奇特 的 气势 。 依然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 、 “ 写山传神”的精湛技艺。 范宽利用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破山水画惯有的平淡天真,表现出“奇”的审美意境 。 同时 苍翠的 雪山 与 简约 的古寺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寂静之 美 。


宋 郭熙 雪山行旅图轴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尽管点景所占画面篇幅较小,但其往往起着丰富画面效果、深化主题的作用,进一步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独特构思,甚至影响整幅山水画的审美意境与趋向。点景具有 空寂 及远离世俗的审美意象。在山水画中可通过 点景 的位置 、 布局来区分空间层次,营造深远、空寂及远离世俗的审美意象。点景的形式 要 与画面风格统一和谐, 山石、树木、道路、溪流、人物点景,皆 融入整体之中。 点景的存在 拉近了 禅 宗与绘画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美的感知 , 对宇宙人生哲理 的领悟 ,这正是中国画追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然中吮吸灵感获得顿悟的集中体现。

上一条:中国画欣赏三大看点
下一条:齐白石穷困半生,之后却一朝出名,到底是谁教会他卖画的?
相关文章
 第七届“汇创青春”工艺美术类作品展:上海美术季的“别样风景” 2022-11-15 17:11:08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即将落成 首展“洄游”五月开幕 2023-05-09 17:09:27
 八千年的玉器史,中国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 2017-03-23 18:06:58
 明代帝后像册 2023-02-09 19:12:36
 中国插画家陈巽如凭《牛王节》荣获第29届BIB金苹果奖 2023-10-13 16:23:27
 第七回闪亮的“移动”展,集结全国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 2022-11-11 15:37:11
 花开敦煌|常沙娜传写敦煌情(守望篇) 2017-03-17 13:00:02
 张大千高清工笔花鸟 2023-02-08 16:44:48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诗书画家胡立新(贫道子)青绿山水作品选 &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别有洞天》
 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展示五年新成就
 “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展览在深圳何香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三世行》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杭州余杭娘娘山》
 “文明赓续·古今交融——许鸿飞雕塑世界巡
 “浙丽同心·寻美莲都”——新阶层赋能丽水
 胡立新言道《贫道子-过期乎》
 荣宝斋(深圳)2024春季拍卖会大幕将启,佳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刘必新》
 “石破天惊——盖会宁当代水墨艺术展”即将
 “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中国民族美术双年
 又是一年春好处:中国嘉德2024春季拍卖会即
 “嗨,上海”旅美摄影家龚建华摄影展启幕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胡立新居士——唾液:人体自带的抗癌第一道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