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归途》
寻古踏径钟磐智,源泉欢喜好归途。千山悠谷等闲渡,涓涓清流道通行。乙巳写于阳高
胡立新先生诗词《贫道子——归途》以四句二十八字构筑了一幅玄远深邃的修行图景。这首作于乙巳年(2025年)阳高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哲思化重构,展现了道家文化中"归真"命题的现代性书写,值得从三个维度深入解读。

一、归途意象的双重解构
"钟磐"与"清流"构成隐喻系统:前者作为道观法器,暗喻文明积淀的礼乐智慧;后者象征涤荡尘埃的生命本源。诗人"寻古踏径"的行为,实则是以脚步丈量文明传承的纵深,而"源泉欢喜"的顿悟,则将外在的山水行旅升华为内在的精神溯源。这种双重解构突破了传统游仙诗的单一维度,在历史纵深与生命本源的交汇处,重构了"归途"的哲学内涵。

二、空间叙事的禅道互文
"千山悠谷"的空间铺陈具有典型的禅宗山水观,而"等闲渡"的从容姿态又深得庄子"逍遥游"之三昧。诗人将艰险的地理空间转化为澄明的精神场域,在"涓涓清流"的线性流动中,道家的自然之道与禅宗的顿悟智慧形成奇妙共振。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使归途不再是简单的返程,而成为文化基因的重新解码。
三、时间维度的现代性转译
乙巳年的干支纪年与"阳高"地名的并置,构成传统时间观与现代地理坐标的张力结构。诗人在工业文明语境中重提"归途"命题,实则是以古典诗学形式回应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当数字洪流冲刷着存在根基,这首短诗犹如一剂文化解药,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呼唤本真性的回归。
这首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既承续了陶渊明"归去来兮"的文化基因,又以现代意识激活了道家美学的当代生命力。在符号泛滥的后现代语境中,胡立新用诗性智慧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使"归途"这个古老命题焕发出新的哲思光芒。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