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归童》
归童一灵趣,坐观居真元。顽石作玉床,无痴皆圣景。乾坤方寸地,净悟深妙法。关闭生死门,极乐法土身。乙巳写于北京一阙宫
归童:一首叩问生命本真的道禅之歌
胡立新先生的《贫道子--归童》,以八句四十字的精微体量,在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深邃玄妙的精神宇宙。这首乙巳年写于京华道观的短诗,既是对道家"返璞归真"哲思的诗意诠释,又是对禅宗"明心见性"境界的意象重构,更在道禅合流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一、归真之旅的意象密码
"归童一灵趣"中的"童"字,绝非简单的年龄回溯,而是指向《道德经》"复归于婴儿"的哲学命题。诗人以"顽石作玉床"的玄妙想象,将《庄子》"道在瓦甓"的思辨转化为视觉奇观:粗砺顽石在道心观照下焕发玉质光华,恰如《黄庭经》所言"观志游神三奇灵",物质的转化隐喻着心性的升华。
"乾坤方寸地"浓缩了道家"身内宇宙"的修炼观,将浩瀚天地收摄于丹田间。这种空间折叠的笔法,与禅宗"一花一世界"的顿悟形成奇妙共振。"关闭生死门"的壮语,既是对《南华经》"齐生死"境界的继承,又在佛教"涅槃寂静"的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维度。
二、道禅互文的哲学交响
诗中"无痴皆圣景"的表述,暗合《六祖坛经》"烦恼即菩提"的辩证思维。诗人将道家"涤除玄览"的观照方式,与禅宗"应无所住"的般若智慧熔铸一炉,创造出"净悟深妙法"的独特修行体验。这种道禅思想的交响,在"极乐法土身"的结句中达到高潮——道家的肉身成圣与佛家的净土往生在此达成圆融。
值得注意的是"坐观居真元"的修行姿态,既是对《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呼应,又与临济宗"平常心是道"的禅悟方式异曲同工。这种静观中的顿悟,构成了贯穿全诗的精神线索。
三、生命诗学的当代启示
在物质喧嚣的现代语境中,《归童》呈现出超越时空的启示价值。诗人用"灵趣"消解功利主义的生存焦虑,以"圣景"对抗消费主义的视觉暴力。当我们重新审视"顽石作玉床"的隐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深意:在最朴素的自然存在中,发现最珍贵的精神价值。
这种将道禅智慧转化为生命诗学的努力,使古典哲学在当代获得新生。诗中"关闭生死门"的终极追求,不是对现世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的深情拥抱。在道心与禅意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对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出路。
这首游走于道禅之间的诗篇,既是古典智慧的现代转译,又是生命诗学的东方表达。在词语的缝隙间,我们似乎听见老子与惠能的千年对话仍在继续,看见每个寻找精神原乡的现代人,都在诗行间投射着自己的归童之路。这或许就是《归童》超越文字表象的永恒魅力——它用最中国的语言,讲述着最人类的精神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