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虎园》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4-28 16:52:42 查看次数:16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虎园》

众生相守护,一切好眷顾。虎园怡芳草,一声阿弥陀。


众生相与极乐境:禅意诗中的生态寓言

 《贫道子--虎园》是一首充满禅意机锋的生态寓言诗,在简练的四行文字中,诗人构建了一个多层级的隐喻空间。作品表面描绘虎园生态,深层则指向佛教哲学观照下的生命共同体图景,展现了现代语境下对传统禅宗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众生相守护"开宗明义地构建了佛教哲学框架。这里的"众生相"既包含《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哲学概念,又巧妙转化为具象的生命共同体意象。诗人将传统佛理中的"破相"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态意识中的"护相"理念,暗合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观。

 "虎园怡芳草"的意象设置颇具深意。在传统认知中,虎园是猛兽栖息之所,芳草象征柔美自然,二者本属对立范畴。诗人却以"怡"字消解了这种对立,通过动态平衡的生态图景,展现了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的辩证思维。这种生态书写超越了简单的环保呼吁,抵达了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悟道境界。

 末句"一声阿弥陀"如禅门棒喝,将全诗提升至净土信仰维度。阿弥陀佛圣号在此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对前文生态愿景的终极加持,又是对现实困境的精神超脱。这种处理方式暗合永明延寿"禅净双修"的理路,在生态危机时代为心灵安置提供了禅宗解决方案。

 全诗在修辞策略上显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响。"守护""眷顾"等动词的选择,使佛教义理获得了行动性品格;"虎园""芳草"的意象并置,则延续了寒山诗"虎鹿同游"的禅意传统。这种创作实践,既是对古典禅诗的致敬,更是对生态时代精神命题的创造性回应。

上一条:胡立新题画诗《贫道子--相随》
下一条:迄今最大规模陈逸飞回顾展登陆浦东美术馆
相关文章
 对话山水画泰斗白雪石:希望两岸艺术充分交流 2009-06-08 12:41:16
 南张北齐的《杂画册》,你更喜欢哪个? 2022-12-20 17:22:00
 王宏州个展“泛泛”在798艺术区尚尊画廊展出 2023-07-12 16:56:37
 跨年度特展“宇宙花园”数字艺术沉浸展亮相苏州 2024-12-02 14:54:06
 明代唐伯虎画作《垂虹别意》在美国发现 2009-08-18 15:01:07
 胡立新水墨意象《十方清凉界》、《心迹相见》 2022-04-19 15:37:53
 新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集中亮相第六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23-03-17 16:19:34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醉仙》 2023-12-29 17:03:55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丁然》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红木礼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如是观》
 《贫道子--静水深流》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狮子吼》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洗浣纱》
 胡立新(贫道子)诗书画禅意新水墨(山水)
 胡立新题画诗《贫道子--相随》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虎园》
 迄今最大规模陈逸飞回顾展登陆浦东美术馆
 贫道子水墨行一
 贫道子水墨行二
 贫道子题诗水墨画之三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皮肤》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物性》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胡立新居士——唾液:人体自带的抗癌第一道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