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题画诗《贫道子--相随》
山悠自在清凉境,群峰环抱即团圆,四野三乡共朝拜,明月当空亦相随。写于北京一阙宫

山水清音中的道法相随
胡立新题画诗《贫道子--相随》以清冷墨色勾勒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图景,在北京这座现代都市的褶皱里,诗人以笔墨作舟楫,摆渡向永恒的山水禅境。四句二十八言,既是观画者的感悟,亦是修道者的自白,在群峰明月的环抱中,完成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精神朝圣。
首句"山悠自在清凉境"以动态的"悠"字破题,将凝固的山水画卷化作流动的生命体。群山在宣纸上舒展腰肢,吞吐云雾,墨色在纸面洇染出清凉的呼吸韵律。这种清凉不是物理温度,而是禅宗"无念为宗"的澄明境界,如同元代倪瓒笔下空亭寒林,在极简中蕴含无限生机。诗人以笔触叩击画境,让观者听见山峦的禅语。
"群峰环抱即团圆"一句,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智慧升华为哲学思考。五代荆浩《匡庐图》中主峰巍峨、群山拱卫的经典范式,在此被解构为精神世界的圆满象征。画家以环抱之姿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让孤峰与群峦在笔墨氤氲中达成形而上的团圆。这种团圆不是世俗的相聚,而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
后两句"四野三乡共朝拜,明月当空亦相随"将视线从山水本体转向人文观照。画面中隐约可见的村落屋舍,在诗人笔下化作虔诚朝圣的信众。这种朝拜不是对具体神祇的崇拜,而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当空明月如同《道德经》中"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道体,见证着画里画外、古往今来的精神求索者。王维"明月来相照"的禅意在此获得新的诠释维度。
这幅诞生于北京一阙宫的题画诗,恰似都市丛林中的精神飞地。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里,诗人以传统笔墨重构了道家"心斋坐忘"的理想国。画面中流动的不仅是水墨,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诗句里跃动的不止是文字,更是当代人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当数字洪流席卷世界之时,这样的诗画对话,为我们保留了回归本真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