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黄沙里的道之回响
《贫道子-浚哲》是一首在时空褶皱里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诗人以胡杨根系般苍劲的笔触,在敦煌风沙中刻下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开篇"胡杨载沙洲"的意象,既是西北荒漠的实景写照,更是对文化根系在历史长河中顽强求生的隐喻。那些虬结的根系穿透三十三层地质年轮,将千年前月泉书院的清谈声与今日学者的低语编织成绵延的丝路。
"月泉话浚哲"的澄明之境里,诗人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对话场域。敦煌月牙泉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历代哲人解经注典时衣袂翻飞的身影。这种"细喃语"不是简单的经典复述,而是将《诗经》的草木意象、敦煌的飞天线条、西域的驼铃声声,熔铸成新的文化合金。当经卷的墨香与沙漠的烈日交织,典籍中的文字在诗人笔下获得了流动的生命。
"千秋行天道"四字犹如鸣沙山浑厚的回响,道出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终极理解。这里的"天道"不是玄虚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胡杨年轮里的岁月刻痕、敦煌壁画中未干的矿物颜料、月牙泉永不枯竭的地下暗涌。诗人以当代知识分子的清醒,拒绝将传统文化供奉为僵死的标本,而是让其在现代语境中持续生长,如同胡杨在盐碱地里依然能抽出新绿。
在这首诗中,敦煌不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等高线。诗人用四行诗句丈量着从《诗经》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文化海拔,在月牙泉的倒影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风沙中守护文明的星火,又如何让这星火在当代焕发新的光芒。这种守护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让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下获得新的表达形态,如同莫高窟的壁画在数字化技术中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