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体论的历史贯穿着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从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开始,就找到了宇宙本原,发现了宇宙真理。太极图与先天八卦之中蕴含着元气本体论的智慧,可以尽览物性、穷极天理和洞悉人事。太极图反映的是宇宙本原元气的运行机制示意图。

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就把终极问题交给了上帝。而从柏拉图以来,尽管出现了那么多的哲学家,但整个有关哲学本体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而中国哲学则不然!天无尽,地无涯,其间有气。元气弥漫、充斥在整个宇宙空间,宇宙万物的内部也充盈着元气。何为生?气之化境。何为死?还气于天。宇宙万物的生生死死、起起伏伏、高高低低,全部都是由元气聚散消长的变化决定的!

先天八卦反映的是阴阳律。何为阴阳?阴阳是宇宙精神本原,是宇宙秩序之所在。阴阳存于何处?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反映的是元气的精神属性,精神属性的阴阳依托于元气、由元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阴阳与元气是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阴阳有多重要?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尽在一掌中。

伏羲是距今7000-4000年的上古时期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大约在伏羲之后2200多年,中国出现了一位政治领袖——黄帝轩辕氏。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传承了伏羲的气本体论,与岐伯、雷公等坐而论道探讨生命之谜,其最重要的人文贡献就是在生命学领域演绎出了揭示生命实相的《黄帝内经》。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宇宙和人类生命均是宇宙本原元气的产物,遵循同样的宇宙秩序。

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下古时期,距伏羲有4500多年,距黄帝有2100多年,黄帝之后还有夏商周的中古时期,人文传承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易。老子传承了伏羲、黄帝和文王的元气本体论思想,完成了81章、5000言的道本体论的集大成之作《道德经》,揭示了宇宙之奥、人事要害和生命实相,是全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巅峰之作。道即自然,道即元气,道是终极存在、终极依据和终极真理!

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从伏羲到黄帝,再到老子,伏-黄-老的人文传承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西方人因为“求不得”,一直找不到宇宙本原的答案,所以特别重视解读宇宙之奥,导致西方人不断地否定过去,这个过程把西方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得越来越强;中国人因为“已得到”,所以在文化生态上中国人一直在传承经典。

《庄子·外物》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中国的文化学者有“尊古卑今”之流风。儒家尊古托古之传统更甚。孔子欲恢复周礼,故其评论当时政治之衰乱,即每每有今不如古之意;孟子则盛称尧舜,对殷周之事亦皆取一种理想化态度以作评述。这是后世儒家尊古托古之风的起源。

孔子
汉代尊古托古之风盛行,东汉·王充(27~约97)《论衡·齐世篇》记载:“今世之士也,尊古卑今也”。2000多年下来,“尊古卑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常态。

王充
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对中国文人影响极大。2000多年来,只要是学好圣贤的经书就可以为官,得高官显爵,为官则是读书人人生成就最高的表现。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以及“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文化传承复兴口号。

从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互相印证的角度来看,读圣贤书的逻辑依据何在?什么样的书才有资格称之为是圣贤书?在康德之前,西方人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中国人读圣贤书的逻辑依据就在此。

西方哲学本体论迷失,西方人习惯于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中国从伏羲开始就认知到了宇宙真理,中国人采取的方式就是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向本原看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存在于本原的奠基之中。”从好的方面讲,如果所看齐的“圣贤书”是终极真理,或者说是伏羲、黄帝和老庄等元气本体论的思想,自然可以少走弯路;但从不好的方面讲,如果所看齐的“圣贤书”不是终极真理,不是元气本体论,对人文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