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子-致公知:良知为脊梁的醒世歌
胡立新先生这首《贫道子-致公知》,以二十字如金石掷地,为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勾勒出了一幅精神肖像。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在知识日益喧嚣的时代里,直抵灵魂的拷问。
首句“学养合修德”,开宗明义点出真知的双翼——学问与道德。此非简单并列,而是深刻交融:无学问的道德易流于空洞,无道德的学问则可能沦为精巧的利刃。此句如晨钟警醒:知识分子的价值,在学养与道德共筑的基座上方能矗立。
“家国当为怀”句,则如砥柱中流,标定了公知的终极关怀坐标。此“怀”字,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情怀,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担当。当公共话语被碎片化议题消解时,这句诗如北斗星指明方向——真正的知识分子目光必超越书斋,投向苍生社稷的辽阔图景。
第三句“不媚即仙骨”尤为振聋发聩。此“不媚”二字,是拒绝向权贵折腰的风骨,是不与庸众合唱的清醒,更是不向浮名虚利屈膝的傲然。作者以道家“仙骨”为喻,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升华至超凡境界——在浊浪滔天中,唯此孤高风骨能撑起精神的穹顶。
收束于“良知通大道”,则是全诗的精神制高点。阳明心学的“良知”在此与道家玄妙的“大道”相遇:个体内心的道德明灯,竟可照亮通往人间至理的路径。此句揭示知识分子最神圣的使命——让心中那点不灭的良知之光,成为刺破时代迷雾的永恒火种。
全诗以“致公知”为名,实为一面照妖镜。当某些“公知”沦落为利益代言人,当批判沦为表演与生意,胡立新先生以诗为剑,刺破了虚伪的画皮。诗中“不媚”与“良知”的坚守,正是对异化者的当头棒喝——失却道德担当的知识分子,不过徒有虚名的空心人偶。
《贫道子-致公知》如黄钟大吕,在浮躁时代里回荡。它告诉我们:知识分子真正的冠冕,不在高谈阔论,而在“学养合修德”的深厚积淀;真正的价值坐标,不在流量热度,而在“家国当为怀”的赤子之心;真正的尊严高度,不在众声追捧,而在“不媚即仙骨”的凛然风姿;而最终极的精神通途,恰是每个人心中那束永不熄灭的良知之光。
此诗虽短,却如墨迹在宣纸上晕染开一片精神高地——那是所有怀抱理想的知识分子应当守望的圣殿,也是对抗这个时代精神矮化的不朽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