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学者胡立新先生,自号贫道子,其诗词创作如古树新枝,在当今文化土壤上绽放出奇异的花朵。其价值远非个人才情的展示,而更像一种沉静而坚韧的接续——是在传统文脉几近断裂的荒漠中,重新为古典精神续上脉息,为现代心灵在喧嚣尘世里寻得一方栖居的诗意桃源。


贫道子的创作,首先承续了“学者诗人”的珍贵传统。他并非以纯粹“诗人”的身份自诩,其诗心深植于广博的学养沃土之中。他如宋代文人一般,将对典籍的钻研与生命的体悟交融一体,将学术的深邃悄然转化为笔下的诗意流淌。其诗作中常巧妙化用《道德经》之玄思,如“道生万物一炁承”这般句子,深蕴道家宇宙生成之奥义,字字句句透露着对古典智慧的深沉敬意与娴熟驾驭。这非刻意炫学,而是学养浸透骨血后自然生发的诗情表达,为当代诗坛注入了久违的厚重底蕴与思想锋芒。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贫道子以“贫道子”为号,其诗词创作遂成为道家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诗意新诠。他深深扎根于道家哲学本源,诗中常见对“虚静”“守拙”“返璞归真”的咏叹。在“半盏残茶消永昼”的淡泊意境里,在“心远地偏即是家”的从容吟哦中,道家所追求的内在超越与精神自由得以鲜活再现。他将“丹田种玉”等丹道术语转化为富含哲理的诗性意象,使玄妙幽深的道家义理,通过清雅可感的文字翩然降临于当下读者眼前。



贫道子的诗更在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间架设了沟通的桥梁。他严格遵循诗词格律法度,却在精严的框架内自如抒写当代人的生存体验与心灵幽微。那“手机屏小乾坤大”的巧妙对比,以传统诗语捕捉信息时代光怪陆离之象;而“蜗居亦种忘忧草”的细腻笔触,则把现代人于逼仄中寻得心灵绿洲的渴望表达得余味悠长。这种探索证明,古典诗词的容器依旧可以盛装今人的思索与情感,古典美学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当消费主义与工具理性席卷一切,贫道子的诗词则如一泓澄澈山泉,默默守护着超越性的精神空间。他以诗为“道”,以笔为“剑”,抵御着意义的流失与心灵的板结。“浮生半日偷闲好,一卷南华对落晖”——这不仅仅是对《庄子》的品读,更是对一种从容不迫、亲近自然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深情召唤。他的诗行提醒世人:在奔竞不息的时代洪流里,仍可保有“诗意栖居”的可能与尊严。

贫道子以“贫道子”之名,在当代诗坛刻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他以学者的深邃、道者的超然与诗人的敏感,在古典与现代、学问与性情、出世与入世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其诗词创作,是在文化断层处悄然生长出的新枝,为汉语诗歌注入了古老而清新的道韵,更为在物质洪流中漂泊的现代灵魂提供了一方安顿精神、照见本真的澄明之境。(朱文洁 )

贫道子其人其诗,已不仅属于某个诗人个体,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守护文化血脉、点燃诗意星火的一个珍贵符号。
(作者:朱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