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 仇英肖像 | 来源于《齐鲁晚报》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
他出身寒门,年少时为谋生做了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识得文征明,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了以精严遒劲为主的艺术风格。
时人把他与周臣、唐寅并称为院派三大家,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大家”。
仇英的笔下,文人儒雅风流,仕女丰姿冶丽;建筑器物精细入微,山石树木别具一格。

图 |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局部),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41.4×33.8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人物故事图》全册共十开,内容均取材自历史典故、诗文寓意、文人轶事与寓言传说,具体的题材包括子路问津、明妃出塞、贵妃晓妆、南华秋水、吹箫引凤、高山流水等。
图册使用工笔重彩法,细腻地刻画出不同性别、职位的人物情态,对服饰、建筑的描画更是细致入微,让我们可以从图画上了解古人生活的种种细节。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人物故事图》册中典故稍显“冷门”的几页吧。
捉柳花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柳花便是柳絮。画面描绘的是春日中,儿童们嬉笑打闹,捕捉柳絮的动态。文人从院中走出,手扶柳条,悠闲地看着儿童们嬉闹的场景。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儿童捉柳花”的活动时常在诗中出现。
杨万里在《闲初夏午睡起》中写道:“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白居易同样写过“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可见“捉柳花”的确是孩童玩乐的经典题材了。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吹箫引凤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吹箫引凤是《列仙传》中的一则小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叫萧史的人,十分擅长吹箫。他吹奏的箫声可以引来孔雀白鹤,使它们在殿堂中翩翩起舞。
秦穆公有个叫弄玉的女儿很喜欢他,秦穆公便将弄玉嫁给了萧史。萧史每日都会教授弄玉吹箫技巧,弄玉也颇有音乐天赋,几年后,她吹奏的箫声居然引来了凤凰。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为了更多见到凤凰,萧史建造了一处高台,两人在高台上生活了许多年。
某天,箫声又引来了凤凰。萧史与弄玉两人随着凤凰隐入天际,只留下了“吹箫引凤”的传说。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浔阳琵琶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只看这一开的名字,背过《琵琶行》的读者应该就了解其中的故事了。
浔阳江头,琵琶声声。
端坐在船中的白衣人正是江州司马白居易。桌上佳肴美酒,童子在旁备菜。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而另一个主角琵琶女呢?有学者认为,船上那个背对画面的人就是琵琶女。但也有学者认为,仇英不会让如此重要的角色只留一个背影对着观众。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你找到另一个琵琶女了吗?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子路问津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列国当权者,希望推行“仁爱”、“德政”的治国思想,但并未得到任何一国国君的重视。
行至楚国,他们被一条河挡住了道路。河岸边有两个老人正在耕种,子路便上前询问两人知不知道最近的渡口在哪里。

图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谁知,其中一位老人听说是鲁国的孔丘问路,嘲讽道:“他知道的那么多,应该也知道渡口在哪里。”
另一位老人则劝子路:“天下的坏事像滔滔洪水一样泛滥,谁能改变呢?比起跟随着躲避人的人,你不如跟随我们,避世种田。”
这里“躲避人的人”指的是孔子。孔子在游历时被人追杀过,老人便是在说这件事。
孔子听到回复,怅然地对子路说:
“人不能与鸟兽同群,可是我不与这些理想不同的人打交道,又与谁打交道呢?若天下太平,我也不用这么辛苦的周游列国,企图改变乱世之道了。”

图 | 《人物故事图》册局部
画中将两位老人简化成一位,但并不影响以画叙事。
部分学者认为《人物故事图》册是历史故事画的代表,其以巧妙的构思烘托画中气氛,每幅图画的人物活灵活现,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细节的描摹,以及笔墨运用的技巧,均彰显了仇英的才思和个性。
“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仇英一生专志于绘画,踔绝工笔为后世留下传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