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艺术家与匠人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10-20 17:20:58 查看次数:227

艺 术 家 与 匠 人

图片

乔   维

图片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走在低洼的时间久了,凡能跳到一块平地就感觉是登上了高峰,会呈现一种沾沾自喜的心情。如果延伸到文化界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在坑坑洼洼里跳跃的艺术家,拖泥带水的刚能走上平原,就会瞬间摆出一副自视甚高姿态。中国文化记录了几千年的历史兴衰,励精图强的展现过一次次辉煌,但也走过血雨腥风的艰辛和磨难。浩瀚的历史长河,有激流就有漩涡。真不知当下那些所谓的“家”们,是否读过历史,是否知道“井底之蛙”与“夜郎国”的典故,经常会制造一些颠覆常识的笑话。就连那些官办的传媒老大,鼓捣出一个艺术传播的栏目,也真敢号称“大师列传”,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民族,却有些像是“夜郎自大”的感觉了。而一个个被推上“大师”级的“家”们,也真敢腆着脸瞎忽悠,真以为央视把你推成“大师”就成神了。殊不知,当一个平淡无奇的人被捧为大师,就如同上演一次“皇帝新装”的闹剧。如果大师的标准都如央视这般推出的水平,放眼全国能够成为大师的人,就会成了蔓延到大街的蚂蚁,一脚下去能踩死一片。实际上,世界上稀缺的东西往往才是最宝贵,一旦多如牛毛,再金贵的物件都是垃圾。生活中习惯称呼文艺工作者,都会附加一“家”字,近几年前面都叠加上“著名”,人人都成著名了,著名也就不值钱了,现时又开始普及“大师”的名号了,真想象不出等“大师”烂掉的时候,该又会创造出何种震撼天下的称谓。

图片      

图片

    

    前几天和一位兄长聊天,说起艺术家和匠人的关系,他说现在有些名头很大的画家,画出的东西怎么看都不如一个匠人。我这位兄长虽然不是艺术圈人,因他学识渊博且对美学有独特的看法,他的话经常会让我哑然,同时也有一种认同的释然。在当下艺术生态浮躁的背景下,艺术发展状况依然挣扎在低谷里,何时登上平原都是一个未知数。突然间,被人为的派生出了众多大师,期间有迎合时代的“冒进”潮流,更多是来自于各种名利场上的纠缠,让许多艺术家都迷失了方向。追根溯源,有它一定的历史原因。八十年代随着文化思潮的“井喷”,新文化抵御了艺术的颓废和衰落,学界在追求技术的纯粹性同时,西式的美学观念融入了进来。从而引起了强烈的批评和百家争鸣,让枯竭的艺术变得生动起来,有一批抽象主义登上了艺术舞台。在后现代艺术的倡导下,影响和改变了对审美的理解。进入新世纪艺术市场开始浮躁起来,各类门派及虚无主义的泛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艺术的根基。加上科技介入了艺术领域,电脑书画的诞生与制作水准,逼着书艺术们有些无路可走的态势。那些不思进取,只想博名利的钻营者们,唯有以创新的借口,让涂抹满纸的荒诞称为艺术,否则就真的没饭吃了。电脑科技的精密不可小视,只要能拿稳笔谁都写出王羲之的水准,所以他们认为,只有丑书才可称的上艺术家。从另一个角度看,书画家也是无辜的,甚至有些可怜,这都是让电脑科技给逼的,在他们看来胡抹乱涂才是艺术发展的“光明大道”。照此逻辑,电脑下象棋围棋赢了世界冠军,那么学围棋象棋也没用了,至少也该改变棋类的规则,继言之,电脑很快也能取代翻译,外语学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电脑可以写诗,屎尿诗就是货真价实的艺术。   

图片      

图片


    艺术从低洼爬向平原的过度期,总会出现乱象与审美的错位,所有的怪相都折射到那些钻营者身上。喜欢玩花架子的都想“名正言顺”起来,占据高位的艺术家们,无心创作而进入自我意识流状态,把胡涂乱抹当做高雅艺术典范,以此来宣示与匠人的区别。他们惯用的手法是穿梭在各种展览和活动中,最大亮点是捆绑上那些无所事事的退位高官,游走在各式各样的活动场馆。所以,各种乱七八糟的展览充斥在各种展馆,作品被无限的复制和重复,这种展示本身就很无聊,最后成了名利上的角逐场。实际上,他们演示的不是艺术,而是完成了在艺术话语权中的身份确定,祈望作品在不断的重复中抬高身价,能够让荒诞的涂鸦被认可,作品是否优秀并不重要。而那些遵循传统认真创作的画家,被他们标识为不入流的匠人,渐渐的主流创作被排斥到边缘,一些荒诞搞怪的作品却成了主流。当下高水准的艺术从整体效果看,被称之为匠人的作品还保留了传统的结构,延续了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在创新中增添趣味的新鲜感。但这些匠人作品被强势的非艺术挤压,始终无法摆脱掉被抛弃的无奈。当荒诞的,胡乱涂抹成为主流,所谓的艺术就会无所不能的流布到高大上的场馆,千奇百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所有的审美体验将会失去历史的尊重。

图片    

图片


    站在高位的艺术家们极力去贬损“匠人”,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他们甚至都弄不懂何为匠人。匠人是指技艺高超的艺术人才,这些人往往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大凡艺术家在某种技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方可称之为匠人。而且不知疲倦的追求,往更高的层次努力,这种作法可为匠人精神。那些喜欢沽名钓誉的“家”们和匠人的距离相差甚远,匠人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匠人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的执念,匠人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各类“家”上蹿下跳“大师”满天飞的时代,艺术需要批评的介入,真正的批评首先是明白什么是艺术,前提是要有清醒的价值判断,否则,批评就成了变相粉饰的代名词。批评家们在接受某种价值观或主张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这种怪相会把艺术带入歧途,切不能让对美学价值的判断排除在外。恰恰是在艺术发展中批评无缘由的缺失,即便发出微弱的声音而离真实的批评很远,当批评变得枯燥无味,缺少了对美学价值的足够关注,无论何种语境的批评在实践中都会失去意义。批评成为一种玄学,或变成某种噱头的装饰品,把赞美的语境误以为是对艺术的批评,实质上批评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事实上,艺术有其最真实的历史价值,包括、政治、经济、及社会各种形态的表达,艺术形成的真实意义是一种对社会审美的传播。随着艺术先锋与荒诞的盛行,阴阳怪气与杂乱无章成为艺术的一道风景,那些以丑为美的姿态变得肤浅不堪,更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破坏。除了生命美学和传统文化深受其害外,多数新颖的,改革性的原创不同程度被异化,直接影响了大众对审美的辨识,从而加速了艺术市场走向萧条。艺术领域的创新变得畸形化,且狭隘地理解为只要猎奇就能取胜,有时会以怪诞的面目出现。让人惊讶的是,冥思苦想替代了灵感创造,处心积虑取代了浑然天成,精心策划庖代了自然生命。个性化的艺术被转化为千人一面的“容貌”,创新精神却落入毫无生机的模式化,最终艺术会失去生命和灵动性。目观当下,具有个性和特点的艺术精品作品很少,能够激发兴趣的艺术更是凤毛麟角。多年来,那些新颖且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从未受到青睐,一个对匠人失去敬重的大文化环境里,危机和损害的是一种对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也证明了艺术乱象缠绵无绝期的原因。

上一条:走进乔宜男的梦幻空间
下一条:“大师”只是一个传奇
相关文章
 法国展出梵高风景画 小观众们也来“凑热闹” 2009-07-23 09:54:02
 胡立新水墨画作品新作 2014-06-17 16:16:41
 念想——赵准旺故乡风华60载画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2024-07-31 16:52:15
 高32米青年毛泽东雕塑亮相湖南橘子洲 2009-11-03 10:19:45
 古训箴言 ,为人处世!(看完受益匪浅) 2017-03-29 21:26:10
 为人民而作,中国国家画院200余件作品绘写“最美劳动者” 2023-02-15 15:44:21
 中国文化艺术高峰论坛暨刘富业从艺60年花鸟艺术展开幕 2023-10-23 19:16:50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亮 2022-11-17 15:50:51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归途》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中正平和》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丁然》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红木礼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如是观》
 《贫道子--静水深流》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狮子吼》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洗浣纱》
 胡立新(贫道子)诗书画禅意新水墨(山水)
 胡立新题画诗《贫道子--相随》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虎园》
 迄今最大规模陈逸飞回顾展登陆浦东美术馆
 贫道子水墨行一
 贫道子水墨行二
 贫道子题诗水墨画之三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胡立新居士——唾液:人体自带的抗癌第一道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