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道统》
华厦五千年,道统一相行。齐心驱邪魔,正定安天下。得法归民本,忠信当可传。继圣通乾坤,惟觉大中华。乙巳写于北京一阙宫
胡立新先生的《贫道子-道统》以凝练的语言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展现出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全诗围绕"道统"展开,既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更是对文化基因的提炼。
首句"华厦五千年,道统一相行"确立了时空双重维度。五千年文明史与"道统"的线性传承构成动态平衡,暗示中华文明并非凝固的遗产,而是通过"相行"的实践智慧实现动态延续。这种"道统"既非单纯的制度沿革,亦非教条式思想复制,而是以《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易哲学为根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系统。
"齐心驱邪魔,正定安天下"体现了儒道互补的辩证思维。驱邪魔的刚健进取与正定安天下的守中致和,暗合《尚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这种二元统一既包含法家"明法饬令"的秩序追求,又蕴含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心智慧,展现出中国哲学刚柔并济的特质。
"得法归民本,忠信当可传"将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熔铸一体。民本思想可追溯至《孟子》"民为贵"的仁政理念,而"忠信"作为儒家五常的重要组成,在此被提升为文明传承的核心纽带。这种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统一,揭示了中华文明将伦理价值作为社会建构基石的独特路径。
末句"继圣通乾坤,惟觉大中华"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继圣"指向历史纵向的文明赓续,"通乾坤"则展开宇宙横向的维度关联,暗合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阔视野。最终落于"大中华"的觉醒,既是对文明主体性的确认,也是对"道统"现代转化的呼唤。全诗通过层层递进,完整勾勒出中华文明"道器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