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胡立新《贫道子-镇魔》解读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7-04 09:57:19 查看次数:7

胡立新这首《贫道子-镇魔》以佛学为核心,融合禅宗破执智慧与净土信仰,构建了一个"破幻显真"的修行境界。其哲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金刚智的否定性力量

"金刚镇邪魔"并非外在的降妖除魔,而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实践——以般若空性照破"我执"这一根本邪魔。"破破梦幻影"的双重否定(破→破)形成递归式解构:第一重破《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认知障,第二重破修行者对"破执"本身的执着,暗合禅宗"佛来佛斩"的超越性。这种否定哲学比黑格尔"否定之否定"更彻底,直指言语道断的绝对空性。


二、净土说的本体论转化

"法华妙净土"将《法华经》"开权显实"思想空间化。传统净土信仰中的彼岸世界在此被转化为"一念三千"的当下圆满,与天台宗"性具实相"说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妙"字暗示净土非实体性存在,而是主客泯灭的觉悟状态,类似海德格尔"此在"的澄明之境,却又超越其现象学框架。


三、乘便说的实践辩证法

"大乘三乘便"颠覆传统判教理论。表面矛盾(大乘本应统摄三乘)实为药病相治的方便法:声闻乘破常见,缘觉乘破断见,菩萨乘破空见,最终连"破"的立场也需消解。这种"法无定法"的思维,与维特根斯坦"梯子喻"(登岸弃筏)相通,却更强调修行次第的当下圆融。


全诗二十字构成微型哲学范式:前两句是"破"的否定性维度(对应龙树中观),后两句是"立"的肯定性维度(对应无著唯识),而"便"字点出二者超逻辑的统一——这正是大乘佛教"二谛圆融"的诗性表达。在符号泛滥的当代社会,这种直指心性的哲学更具解毒剂意义,提醒我们:真正的"镇魔"在于识破一切符号暴力的虚幻性。


上一条: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行音》
下一条: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镇魔》
相关文章
 中国字画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22-09-07 10:55:45
 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 2023-04-04 12:27:25
 今日美术馆“试水”美术馆艺术品安全规范 2013-10-30 10:15:02
 2024·中国(淮阳)非遗展演和第二届周口伏羲书展一并开幕 2024-03-12 15:32:47
 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溯源“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2023-01-05 16:40:40
 敦煌画院:传递好“向善守正”的精神原力 2023-08-15 15:27:58
 贫道子诗词《一觉醒》 2025-01-22 16:22:13
 中国民族书画院简介 2022-08-19 21:05:35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意念的减法:《贫道子-如行》中的精神纯粹性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如行》
 音波里的修行:《贫道子-行音》中的频率禅意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行音》
 胡立新《贫道子-镇魔》解读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镇魔》
 水滴之哲:《贫道子-水滴》里的道境微光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水滴》
 《性情》解:生命整全与诗性栖居的哲学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性情》
 《漏光》解:光明的觉醒与瘴气的消遁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漏光》
 ​《道场》解:当下修行与生命扎根的哲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道场》
 《流水韵依然》:流动中的永恒禅韵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名单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