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胡立新居士文--北京精神与三教思想的和谐共建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2-02-29 09:51:01 查看次数:5777

 

胡立新居士文--北京精神与三教思想的和谐共建 

                    ---在北京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个国家的强盛发展,离不开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经济文明的共荣。而连接这三

大文明的核心纽带就是文化文明的和谐。要振兴中华文明的和谐,应该把三教(儒教、佛教、道教)文化

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三教文化的和谐、平衡发展和传承,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含。三教文化的和

谐发展,其共性就是弘扬真、善、美。

201111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 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

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

追求。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北京精神的涵义: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市民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体现了北京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北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历史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礼的优秀品德。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正是佛教、道教、儒家这三教思想的集中体现,综合体现。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爱国”打了头阵。“爱国”不仅是北京精神、更是整个国家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个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体现了佛家思想,报四重恩。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在西城区报国寺里还有顾炎武的祠堂。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讲政治、顾大局、敢于担当”,这就是当代北京普通市民爱国的具体体现。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组合,“单拿出任何一个词,不能完全体现北京的风貌,组合在一起,则能体现出北京历史风貌的惟一性。”
    
“国家,先国而后家。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国家的荫护,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 

 

  北京,一座浸润在3000余年建城史、850余年建都史中的城市。继古开今,它旧貌不断更换新颜,但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承始终都没有改变过!

    

  、我们先来看看北京精神中的爱国精神。

 北京是一个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

无论是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还是新中国成立掀起的建设热潮、奥运会北京市民的参与精神,都显现出这座城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品质。

将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映出了北京首都的担当和责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更保证了我们能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我们从佛教思想中能够领悟到:佛教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就是要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它能让我们破除迷信,启发正真的智慧,能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的环境里辨别:真、妄、利、害。让我们明了和得到真、善、美、慧。

我们简单的先从佛教的思想体系中举例阐述北京精神和三教思想的融合。佛教的因果观是佛教的核心哲学思想,它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一个人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一定要利众生,一定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定要把得到的财富、智慧回报众生、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所以说,佛教的核心哲学思想将会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二、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精神中的包容精神。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北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

 

《史记.儒林列传》称:“建首善自京师始”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参照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概念,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体现为积极评价外来人口的贡献和影响、对困难群体给予保障性社会关怀、多元人才选择相对理性与包容,包容力与成长性使北京在国际都市序列中地位稳步上升。

包容是历史时空中凝炼而成的城市气质!

历史位置上看,北京处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又处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错线上。北京一直处于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之中。

自秦汉而始,北京就是中国北方的军事与商业重镇,自辽代以后,北京逐步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少数民族移民的持续增加促进了北京文化气质包容的特性。特别是元代建大都以后,北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之一,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北京从原始包容走向自觉选择,进而提升到多元共生的都市文化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之后,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日趋稳定的包容气质成为北京识别度最高的城市品格。

包容是自觉的市民理念与文化追求!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北京的建设目标是最具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城市,只有吸纳借鉴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碰撞中的融合。

北京目前拥有作为新市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八、九百万,居民与国内国际流动人口年度总数近1.7亿,居全国城市之首。具有多向性的包容使这个城市日趋呈现“和而不同”的人文状态,不断以化合反应、而非物理累积的方式生成新文明成果。

下面我们再从儒家的思想体系和道教的思想体系中感悟北京精神中的包容精神:以孔子《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为人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妙方。论语》中蕴含的许多人生智慧,其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和中庸之道。什么是仁?就是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共事。

《论语》中提到的里仁,里仁即自处于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于如何自处,自处即为自立,处人即为主人。      

仁即如何自处,如何于人相处。自处即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处人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礼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中的就是指社会秩序的礼。礼之用,和为贵阐述了礼的哲学,即礼的中和作用,调整均衡。中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人相处、做人做事都必须依而行。当然,礼的中和作用要适度,过分调节便会出偏差,所以要之和而和,把握对人对事的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待人接物不过分也不及。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内容。中庸即中和,就是说两方面有不同意见时,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这些儒学思想已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所以,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礼、仁、中庸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之道中包容精神的一部分。

 

那么,道教思想体系中,我们也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领悟出包容精神的内涵: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教思想,给我们构造出了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经》给我们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和光同尘、“大道至简”、“不争之德”、“常德不离”、 道法自然等等思想,就包涵着包容、宽厚的哲学思想,具有完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哲理,这将会把人们的包容情感导入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

三、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精神中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体现了北京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千百年来,北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诠释着一个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与关怀,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市民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城。

下面我们再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三教思想体系对创新精神的深远影响。

唐朝从开国至元和中兴时期的二百年,之所以能开创一个辉煌、完美的盛世,很重要的原因,除了认真吸取了齐、梁、陈、隋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修养生民的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儒、道、佛三家学说大有可调和处。因而,采取了三家并重的学术思想。《论语》、《道德经》、《心经》等著作成了必读之书。三教思想得到了大力提倡,造成了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扩大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促成了他们思想活跃、其人生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鼓舞了人的追求精神、人格和生活境界的真、善、美。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今天的北京,是一个拥有历史厚重感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科技讯迅猛发展的今天,北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北京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四、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精神中的厚德精神。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历史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礼的优秀品德。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练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种融合而宽厚的美德,是内在品德和气质的一种积累和沉淀。

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是厚德的主要内涵,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提倡的精神品格。

厚德,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义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载万物。这就是天地之道!

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和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多行善,日积月累就会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所以,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一代代龙的传人,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其实都是提倡人们行善,善,通俗的说,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行为准则所做的好事,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步追寻善德的历史。

今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在大的灾难面前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在奥运会上越来越多的红旗!今天的中华民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品格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北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视窗,历经风雨,却越来越坚韧!今天的北京,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重任!

北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核心就是和谐与共荣!三教思想体系的良性建设与和谐发展,就是对北京精神最好的支撑。

无论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体系,都以处理人世间种种不和谐的因素为己任。百川归一,儒道互补,又加之佛禅,诸此芸芸,洞见其理。这些真理,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很多的启示!

北京,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上一条:胡立新居士文------龙与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
下一条: 胡立新居士——斗茶趣话
相关文章
 胡立新居士诗书作品——《红梅》 2012-05-07 10:45:10
 胡立新居士谈——中国佛教 2011-08-02 13:48:13
 弘扬民族文化 倡导和谐之风 2012-12-12 09:57:42
 水墨的春天来了吗? 2013-04-03 09:57:21
 艺术品“止损” 江西市场的4种渠道 2013-08-07 12:15:02
 山水大化 诗书一炉 2013-04-01 10:17:36
 用书法的方式关注中国画 2009-09-28 14:59:35
 文化部召开专题座谈会调研美术发展现状 2013-03-29 10:10:05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晋唐心印》
 新中国最优秀的二十部长篇小说
 吴昌硕:花果四屏
 黄宾虹写生秘诀
 齐白石笔下草虫世界,意趣盎然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研究院——民族风交流笔会
 由贵到雅 书画投资不得不知的六要素
 内地“烧钱”艺术大腕叹“艺术身份证”难打
 投资10亿元 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开建
 故宫研究院成立 2万余"宫藏"甲骨文有望解密
 艺评:给西方观众看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评:偶然天价不代表艺术市场黄金时代到了
 舶来品中国受注目 铜章艺术品7倍增值
 民间糖画艺术:短命的艺术品可长期保存
 艺评:土豪怎么能来艺术品市场的真复苏?
  阅读排行  
 2012年杭州首届“印象西湖”财富浙商当代艺
 “笔墨华彩”欧洲书法展作品展示
 当代书法家名录
 贺兰山岩画拓片品赏
 艺路阳光——迎接十八大、中国青少年艺术关
 书法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胡立新——亚洲艺术市场:中外拍卖行相互进
 胡立新居士——中国美术艺术院校目录
 2012年杭州首届“印象西湖”财富浙商当代艺
 胡立新——谈养生
 山西陶寺遗址:这里可能是最早的“中国”
 2012年杭州首届“印象 西湖”财富浙商当代
  歌山画水出东阳 亦佛亦道敢立新
 中华民族光彩慈善行启动
 胡立新诗书禅图片——王道永尊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