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咨询服务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德昂族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3-01-11 10:24:53 查看次数:2478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共有17935人(2000年),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1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德昂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有一定数量的德昂族。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广大山区,是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区。气候属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厚。这里所产的龙竹,干粗梢长,直径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镇康地区所产龙竹最负盛名,大者如柱,直径盈尺,二千年来即为著名特产,史书称之为“濮竹”。它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料,肥嫩的竹笋还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田垦地,栽种水稻、旱稻、玉米、荞子、薯类以及核桃、黄麻等作物。新中国成立后还种植橡胶、紫胶、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种茶。住宅周围,是菜地也是果园,除各种蔬菜外,还有香蕉、黄果、芒果、菠萝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时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活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区设“茫施路军民总管府”,封阿利(传说是德昂族的头人)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从14世纪中期开始,新兴的茫施傣族土司逐渐控制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区。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取极端蛮横的手段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塔岗瓦振臂一呼,德昂人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不久,塔岗瓦就指挥起义军攻破了茫施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往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茫施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地方政权抱有幻想,他们希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为傣族土司的反扑提供了机会。时间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起义军发动了猛烈的围攻。塔岗瓦带领起义军将士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力量悬殊太大,起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斗争极大地削弱了茫施土司的统治,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我云南西部地区领土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我国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各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抗战胜利后,德昂族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军队的镇压,各村组织了自卫队,经常伏击敌人,迫使他们不敢任意进村。新中国成立前夕,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向云南西部逃窜的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地区的解放。

 德昂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始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品尝。以上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和供物仪式。还要举行传烟和对歌的仪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规矩。第一天只能分别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泼水有着严格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别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谢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始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浇水,而浇水的主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贺他们和睦相处,永远幸福。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意拒绝或反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矩的人。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提高德性。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清洁平安,免遭灾祸,并能驱鬼邪。

  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节日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众人到佛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们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侣当夜也要参加烧白柴,为大家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众人待到柴堆烧尽,才将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爷将炭灰置于土罐中,供于神坛,以示给佛祖取暖。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在住室方面,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具有对称、和谐、严谨、庄严的美学特征。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柴作为礼物。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出殡时,棺木从东方抬出,棺尾部朝前,沿途撒草烟以示请诸鬼开路。由老人念咒经,大意是指给死者道路,不要再回家里、寨里作乱。葬法是在选定地点挖一长方形穴,以系在棺木两端的四根绳索把棺木轻放入穴内,放正后,砍断绳子和抬棺用的竹担,丢入穴中,然后掩土,不垒坟。埋葬时要取头东脚西位,不得面向本寨。葬后7天,要超度此魂。此后,不再认坟,也不上坟。各村均有一块公共坟地,德昂语称为“纳温”,不分等级、姓氏或家族,凡本村成员皆可葬入。德昂族还认为,灵魂有善恶,灵魂作祟导致凶死,所以对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而且不得葬入公共墓地。

  德昂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与艺术。

  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叙事长歌有叙述民族迁徙的《历史调》、描写帮工生活的《下缅甸调》等。德昂族神话以《葫芦育人》、《天王地母》神话较有代表性。前者说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后者说人是由天上刮下的一百零二片树叶变成。而另一篇《龙女人祖》神话则说:上古时有一个仙女住在山洞里,隔三年出来一次,她被另一仙人的后代看见,二人结合,生出子女,就是德昂族的祖先。德昂族的民间故事比较丰富。影响较大的如幻想故事《青蛙和绣花姑娘》,通过怪孩子青蛙与绣花姑娘异类婚配故事,歌颂劳动者善良、忠厚的品格。生活故事《三次奇怪》深含哲理。德昂族与傣族、景颇族交错杂居,其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兼具傣族细腻与景颇族豪放的特色。此外,傣族的《娥姘与桑格》、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都广泛流传在德昂族人民中间。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叫“嗄格楞当”,多系喜庆时举行。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图案雕刻是德昂族民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雕刻绘制的图案多是对称的双鸟、双虎、花草之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佛寺里,挂枋、板壁上常见有浮雕,图案多为“二龙戏珠”、“双风朝阳”之类,雕刻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德昂族人们酷爱体育运动,射弩、打铜炮枪和泥弹弓是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卫武器,也是一种狩猎工具,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德昂族的泥弹弓是猎鸟工具,形状略似弓,制作也较为简单,用一竹片绷上麻线或牛筋作弦,弦的中部用篾编一小方框,用来安放泥土搓成的圆形泥弹丸。

  武术在德昂族人们中间较为流行。德昂族武术除拳术外有棍、刀、剑、叉、勾镰。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格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禁止杀害或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拜天堂、憎恶地狱。他们认为好人死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死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活的地方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蔚然成风。

  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保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行祭祀活动。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示。寨心神也是寨子的保护神,禁止触摸,禁止在附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能允许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禁止砍伐。

德昂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始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品尝。以上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和供物仪式。还要举行传烟和对歌的仪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规矩。第一天只能分别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泼水有着严格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别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谢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始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浇水,而浇水的主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贺他们和睦相处,永远幸福。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意拒绝或反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矩的人。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提高德性。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清洁平安,免遭灾祸,并能驱鬼邪。

  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节日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众人到佛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们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侣当夜也要参加烧白柴,为大家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众人待到柴堆烧尽,才将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爷将炭灰置于土罐中,供于神坛,以示给佛祖取暖。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在住室方面,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具有对称、和谐、严谨、庄严的美学特征。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柴作为礼物。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出殡时,棺木从东方抬出,棺尾部朝前,沿途撒草烟以示请诸鬼开路。由老人念咒经,大意是指给死者道路,不要再回家里、寨里作乱。葬法是在选定地点挖一长方形穴,以系在棺木两端的四根绳索把棺木轻放入穴内,放正后,砍断绳子和抬棺用的竹担,丢入穴中,然后掩土,不垒坟。埋葬时要取头东脚西位,不得面向本寨。葬后7天,要超度此魂。此后,不再认坟,也不上坟。各村均有一块公共坟地,德昂语称为“纳温”,不分等级、姓氏或家族,凡本村成员皆可葬入。德昂族还认为,灵魂有善恶,灵魂作祟导致凶死,所以对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而且不得葬入公共墓地。

  德昂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与艺术。

  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叙事长歌有叙述民族迁徙的《历史调》、描写帮工生活的《下缅甸调》等。德昂族神话以《葫芦育人》、《天王地母》神话较有代表性。前者说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后者说人是由天上刮下的一百零二片树叶变成。而另一篇《龙女人祖》神话则说:上古时有一个仙女住在山洞里,隔三年出来一次,她被另一仙人的后代看见,二人结合,生出子女,就是德昂族的祖先。德昂族的民间故事比较丰富。影响较大的如幻想故事《青蛙和绣花姑娘》,通过怪孩子青蛙与绣花姑娘异类婚配故事,歌颂劳动者善良、忠厚的品格。生活故事《三次奇怪》深含哲理。德昂族与傣族、景颇族交错杂居,其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兼具傣族细腻与景颇族豪放的特色。此外,傣族的《娥姘与桑格》、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都广泛流传在德昂族人民中间。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叫“嗄格楞当”,多系喜庆时举行。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图案雕刻是德昂族民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雕刻绘制的图案多是对称的双鸟、双虎、花草之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佛寺里,挂枋、板壁上常见有浮雕,图案多为“二龙戏珠”、“双风朝阳”之类,雕刻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德昂族人们酷爱体育运动,射弩、打铜炮枪和泥弹弓是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卫武器,也是一种狩猎工具,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德昂族的泥弹弓是猎鸟工具,形状略似弓,制作也较为简单,用一竹片绷上麻线或牛筋作弦,弦的中部用篾编一小方框,用来安放泥土搓成的圆形泥弹丸。

  武术在德昂族人们中间较为流行。德昂族武术除拳术外有棍、刀、剑、叉、勾镰。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格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禁止杀害或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拜天堂、憎恶地狱。他们认为好人死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死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活的地方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蔚然成风。

  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保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行祭祀活动。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示。寨心神也是寨子的保护神,禁止触摸,禁止在附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能允许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禁止砍伐。

1950年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德昂族地区迎来了解放。获得新生的德昂族人民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开展清匪肃特斗争,积极安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1956年,根据德昂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针,对德昂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保山、临沧地区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因过去直接隶属于傣族土司,其政治经济结构与傣族相同,因此和傣族一样,实行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取消封建领主、地主所有制,把田地分给德昂族农民,使他们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不久在这些地区又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受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统治;同时这一地区荒地可以自由开垦,土地并不缺乏,因而改革和景颇族地区一样,实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即在党的领导下,认真依靠贫苦农民,团结一切劳动人民,团结和改造一切与群众有联系的民族头人,在国家大力扶持下,通过互助合作,大力发展生产,以及加强与生产有关的经济文化工作,逐步消灭阶级和原始落后因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后,德昂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经济、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政策保证了德昂族人民享受到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和民族自治权利。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改自治州)成立,其中德昂族代表有12名;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州、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1987年12月,在潞西市三台山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单一德昂族民族乡。1988年3月,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有由佤族、拉枯族、傈僳族、德昂族联合建立的军赛民族乡。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德昂族民族乡的建立,标志着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行使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德昂族地区的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较大的发展。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1956年开展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后,德昂族和当地汉、景颇族人民一起,亲密团结,艰苦奋斗,共同开发三台山,把三个荒坝子改造成了良田。人民公社化以后,广大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治山治水,德昂族地区出现一派兴旺景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德昂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99年10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配套性工作,同时,它又是以加快边境县域经济建设为着眼点,由政府领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的行动。这一行动对于德昂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配合中央的“兴边富民行动”,云南省委、省政府也相应作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德昂族的发展又迎来更好的机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德昂族地区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到2005年,潞西市公路总里程达1782公里。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弹石路的目标,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市乡道为干线、乡村道为基础的公路交通网络。该市还加强建制村和自然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乡村公路行车条件明显改善。

  德昂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如在2002年,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民族乡新修水利工程完成计划列项就达92件。到2005年,潞西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4.33万亩,水利化程度达44.15%,比“九五”末提高3.8%。工业方面,潞西市到200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制糖、制茶、建材、矿冶、水电为主的工业骨干企业群。

  各级政府还设立德昂族脱贫发展民族专项资金,以项目带动和扶持来促进德昂族地区的脱贫步伐。潞西市在2005年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民族贫困乡1个、边境贫困乡3个、温饱村21个、整村推进13个、重点村6个、安居工程1241户、易地扶贫搬迁1020户4779人,3750户1.7万人实现了脱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电价从1元降到0.52元。2004-2005年,潞西市还创建了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三组“兴边富民”示范村。这些措施使得德昂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得提高,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1593.19万元,人均收入2503元,农民所得总收入为579.54万元,人均纯收入911元,粮食总产2288吨,人均口粮304公斤。其中全乡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的750元增加了161元。2006年,云南省还争取到上海市的对口帮扶项目,对7个德昂族聚居的自然村进行重点扶持。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德昂族人民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德昂族群众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证,更谈不上学文化、讲卫生了。当时仅有佛爷和一些小和尚认识一些傣文。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子弟在各级学校中受到关怀和照顾,优先入学,在较集中的村寨还办起了小学。许多德昂族成年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德昂族也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教师、医生等。在医疗卫生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派出医疗队到德昂族地区。现在德昂族地区的适龄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特别是近年以来,在义务教育免收学费的基础上,云南省实施了对德昂族中小学生免除教课书费、杂费、文具费的扶助政策。“三免费”使得德昂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大增,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三台山德昂族乡所在的潞西市为例,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为68.1%。调整中小学校点144个,新建中小学校舍4.6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37万平方米,配备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18个、多媒体教室8个,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地区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在历史上,德昂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德昂族人民虽然也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病情和利用草药验方治病的经验。但因为缺少交流,医疗技术相当原始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前,德昂族各地瘟疫流行、疾病猖獗,人们无医无药,只好求神敬鬼。1942年,潞江坝大中寨德昂族死于恶性疟疾的达120人,占全寨人口的40%;因天花流行,多数儿童夭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德昂族所在的州、县都建立了医院,乡和村设立了卫生所和医疗站,医生等科技人员队伍茁壮成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逐步推行,2005年农民参合率达87.2%。

  潞西市还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扎实推进精神文明“三大创建”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村村通”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民族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丰富多彩,德昂族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长期以来,德昂族群众一直就住在高坡上,环境封闭,信息不灵。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德昂族的村寨都进行了整体搬迁,这为德昂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部署,加快德昂族脱贫步伐。目前正以整村推进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速推进德昂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2005年8月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贯彻实施经国务院批准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按照“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方针,扎实做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各项工作,大力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德昂族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明媚的春天。

上一条:保安族
下一条:鄂温克族
相关文章
 “雅昌指数”首次省级 2009-07-09 15:05:34
 广东夏拍周日开锣 放赝品入场注明收藏来源 2009-07-09 09:52:44
 艺术品拍卖“价格”有学问:通常开价只有估价50% 2009-07-09 09:49:18
 鄂伦春族 2013-01-11 10:53:00
 裕固族 2013-01-11 10:33:15
 俄罗斯 2013-01-11 10:16:57
 普米族 2012-12-21 10:24:50
 毛南族 2012-12-21 10:12:49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汉族
 基诺族
 珞巴族
 门巴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京族
 裕固族
 保安族
 德昂族
 鄂温克族
 俄罗斯
 乌孜别克族
  阅读排行  
 土族
 藏族
 黎族
 中国八大美院院长简介
 布依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傈僳族
 各省市文联主席
 畲族
 各省市画院院长
 拍卖公司简介
 基诺族
 白族
 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名单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