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德的诗集《雕像》2015年3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诗集最突出的特色是:
一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作序并逐篇作了精彩点评,更易赏读。屠岸先生已年届九旬,他拿着放大镜仔细阅读,用他那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和宽阔视野,对几乎每一首诗都作了赏析,充分体现出了这本诗集的文学底蕴和诗意情怀。屠岸先生认为这本诗集“题材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文化、人物,爱憎分明,爱应该爱的,憎必然憎的,语言鲜活,思想纯正,感情充沛”。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二是《雕像》是一部“把新诗还给大众”的作品。 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读完这本诗集后,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把新诗还给大众”。他认为,近年来,最令人感到不解的就是为何新诗越来越难以解读。虽然我们并不要求新诗能像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人人都读得懂,但是,自胡适创作的第一部新诗《尝试集》出版一来,明白通畅却成了新诗创作的基本原则。尽管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艾青等诗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他们中却没有人写出让人读不懂的诗来。然而,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来,许多诗人的诗却令人越来越读不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固然在于诗人越来越迷恋于自我表现,既不敢直面现实,又远离社会,以至于完全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悠。这样一来,诗歌自然便成为孤芳自赏的阳春白雪,而令大众不得问津了。
张 培德的诗集《雕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标志着新诗的传统又得以恢复。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屠岸先生才一再将其与艾青的诗作比较。 的确,诗集《雕像》不但把新诗还给了大众,而且还表达了“对‘人’的一切的关怀”,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