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是不得不提的重要部分,魏晋时期中央集权被削弱,为了吸纳全国人才,这才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
隋朝时算是制度建立,随后不断扩充发展,到了唐朝趋于完善,科举制度筛选出的人才也有了进一步的细分,比如探花、榜眼、状元,而其中状元就是我们熟知的第一名。

想要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那必须苦读才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可以用“十年寒窗苦读”来说明过程的艰辛,很多人就是靠着寒窗苦读改变命运,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
可就在我国清朝末期的时候,刘春霖通过苦读成为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郎,奈何生不逢时的他用苦读换来的不是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一生漂泊、孤苦非议,在大清灭亡后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终于“清”,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中断,即使经历十几个王朝的更替也是越来越兴盛的状态。并且通过科举制度培养出许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科举制度的影子我们也能看见,那就是现在的高考制度。
若从头开始说起,还要从隋文帝创造科举开始,虽然创建之初并不完善,但却是中国开创性的大手笔。
最初科举只为选拔官员,不管是考试科目的设计还是整个考试流程都有一些合理之处,甚至科举最初还有寥寥几人参与的情况。要不是当时的大臣劝谏,恐怕科举制度就会废除。

时间来到唐朝,这时候科举制度经历了隋朝的不断改进和对百姓进行普及,这才有了今天科举的空前繁荣的状态。唐朝将考试科目进行扩充,武则天还将殿试纳入考试之中。唐朝不管是规模还是人数,都是历史上最多最大的程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影响到了国外,当时的日本派遣使者前来学习,归国后便如法炮制,唐朝科举也逐渐影响到整个亚洲,奠定了今天亚洲的人才培养制度。

然而盛极必衰,明清时期科举走上歧途,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官员在科举之时徇私舞弊、肆意敛财,彻底违背科举设立的目的。
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都是对科举制度最大的破坏,最终十九世纪彻底衰落。然而科举制度却在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当时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唯一出路。

金榜题名最后状元
时间到了1904年,慈禧为庆祝自己的七十寿宴,决定开科举并亲自阅卷点状元。这一次的科举除了选拔人才的目的,更多的考虑是为自己撑场面,为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风范。
慈禧太后在一众考生中选择,她一眼就看到了文采斐然的刘春霖,不仅是因为文采好,还因为他的名字,慈禧自言自语念叨了几遍“春霖、春霖”这名字十分吉祥,有着久旱逢甘霖的寓意。
慈禧觉得他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所以便选了他当状元,可以说一朝金榜题名,一生风光无限。不过如此幸运的刘春霖可能根本没想到,自己竟成了大清最后一位状元。

很快刘春霖便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正值动荡年代这份修编还没做够一年,朝廷就派他到日本求学。只因清政府已是风雨飘摇,百姓对政府统治大为不满,清政府必须要摆出改革的姿态才能重获民心。
这时候派出状元刘春霖去日本学习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是因为刘春霖出入官场没有身居要职,其次是因为状元身份非常拿得出手。派刘春霖去显得清政府重视,能表现出清政府最大的诚意和决心。
于是刘春林带着慈禧的期待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学成归来后以为能一展拳脚和心中抱负,但是这一切都是刘春霖的一厢情愿。回来之后刘春霖根本没受到重视,但凭着状元的头衔也得到了不错的官职,于是在官场上混了几年。
本以为一生就要这么碌碌无为下去,没想到辛亥革命爆发,刘春霖这个最后的状元一时间不知该何去何从。

民国建立艰难生存
民国政府建立后,刘春霖非但没受到状元身份的歧视,反倒是因为文采出众又有日本学习经验,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让他担任秘书长一职。刘春霖也勤勤恳恳,为新政府效力,可逐渐他发现民国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并不是一心救国,所以毅然辞官归隐。
后来日军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想邀请刘春霖担任教育部长,刘春霖本就是有气节之人,怎么可能甘心成为汉奸,他断然拒绝邀请,甚至为了不被打扰直接切断和外界的联系,每天专心于书法练习。

离开政治领域的他,依然没有放弃自身的技能惠泽社会,他选择自费在家乡给孩子们修建学堂,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学知识见世面,不被日伪政府蒙蔽和欺骗。
日本政府虽然吃了瘪却还是想笼络他,毕竟作为末代状元郎,虽然在政界没有太多突出的成绩,但是庄园的身份却能拿去大做文章,所以刘春霖仍然被多次拉拢,甚至不惜威胁刘春霖昔日的同窗旧友前来劝说,但不管是谁他都不愿意妥协。

刘春霖如此坚决的态度让一直伏低做小的日本人直接恼羞成怒,于是派人将刘春霖一家洗劫一空,瞬间刘春霖的生活陷入困境,连带他的家人也一同受难。即便是如此,他也仍然保持内心的原则,并没有因此而跟日本人妥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行为越发猖狂。
刘春霖便想到自己写的字一直为人称赞,干脆做个卖字先生了此一生也好过做他人工具,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卖字生涯。直到1942刘春霖与世长辞,许多人感叹他的气节,纷纷前来吊唁。

小结:
纵观刘春霖的一生,想靠着寒窗苦读一展拳脚,奈何生不逢时,清朝的灭亡让他的人生发生巨变。好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刘春霖都能守住内心的底线和自己的气节,成为我们所仰望的真正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