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提起北方皇家园林,人们大抵是用崇高巨丽、恢弘气派来描述,而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清代行宫别苑,却在庄严肃穆中,不经意间能找到婉转的柔美——“一亭一径足谐奇趣”,虽然信步在颐和园中,却能在谐趣园感受到南方园林的小巧秀美。
再如圆明园,就在其东部、福海四周摹拟了杭州西湖十景之三: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作为我国最经典的江南自然山水园之一,江湖、山水、洞壑、溪泉等自然特色,彰显着江南园林的婉约秀逸,生动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园林境地,对后世的园林营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南北园林二者看似有着截然不同的造园风格,因何在同一空间格局中交融借鉴的呢?
钱维城是清朝官吏、画家。初名辛来,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人。因其精湛的画功,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深得乾隆赏识,光是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笈》中,他的作品就有160多幅。
钱维城曾先后两次随乾隆帝南巡并奉命绘制出著名的《西湖三十二景》,雄浑的笔法、淡润的色彩、纯熟的技巧使其笔下的江南山水秀美,绮丽动人。
但即便如此,画卷上的还原程度也没法让乾隆完整的欣赏到西湖盛景,于是在修建皇家园林时便将西湖十景加入其中。这使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江南湖光山色巧妙的融合在了北方皇家园林的空间格局中。
《无款设色杭州旧迹图册》也是描绘杭州三十二景的佳作。与钱维城的作品内容多有重合,而表现手法更为细腻,山树粲然,尺度合理。画中景观,很多都仍然存在,但也有已经消失或者仅存遗迹的,因此这幅图册也颇具历史价值。
无论是为了记录西湖片刻的秀美,还是成为圆明园造园时的参考,中国传统山水画彰显着“寄情山水”的意趣,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山水美学”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架起南北园林之间交融借鉴的桥梁,使得清代皇家园林呈现出多彩多元的艺术格局,彰显着兼续并收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促进着清代园林文化实现极大的飞跃。
走进“物上山水”展,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卷中的群山逶迤,流泉飞泻,烟霭飘浮,水光荡漾,领略园林背后的文化交融、思想碰撞。
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线下更多精彩展览与科普内容,邀请大家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