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在线上数字会场中推出,大会以“万物互依”为主题,中外知名艺术与设计院校的教育家、设计师、艺术家们,联合来自社会学、海洋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等不同领域的业界专家一起,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艺术与设计教育,寻求其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与发展。
此次会议由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跨界工作坊、主题展览、国际学生论坛五部分组成。在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上,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校(院)长,与清华大学领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和各界嘉宾齐聚数字会场,共同拉开本届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帷幕。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彭刚致辞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彭刚致开幕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马赛致欢迎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主持本次大会开幕式。
彭刚副校长在开幕辞中,首先对本届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强调,跨学科的议题组织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理念层面与清华美院近二十年来着力发展的艺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契合,在实践层面有清华大学雄厚的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实力作为有力支撑,希望大会能够成为清华美院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清华美院特色的学术品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马赛致辞
马赛在欢迎辞中向来宾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五个主要板块,并从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出发,阐释了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变革的世界要求设计教育者们运用前瞻性方法探索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求教育者之间、艺术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广泛交流,通力协作。举办本届大会,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们交流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探索,分享艺术与设计领域中的新创作和新感悟,提供了一个跨时空、跨文化、跨领域的学术平台。

杨冬江、吴琼分别主持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上半场和下半场
开幕式之后是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论坛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琼主持。论坛在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哔哩哔哩号,以及学堂在线、艺术中国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中外知名艺术设计学府的校(院)长们围绕“万物互依”的大会主题,就变革世界和多元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构建各专业交叉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内部生态,以及设计、教育和社会互依互存,设计产业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协同进步的外部环境,分享不同文化、不同院校、不同路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于差异中寻找共识,共同探寻全球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未来方向。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教务长纳伦·巴菲尔德发言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教务长纳伦·巴菲尔德认为:“艺术和设计教育的变革已扬帆启程,我们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儿,甚至不知当前身处何处。但我们清楚的是,一条更加互联互依、更加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前进道路已然摆在我们面前,也即:万物互依!”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发言中谈道:“艺术与设计教育要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发展之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我认为:‘融合创新’就是一个要不断深化研究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学术任务,也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课题”。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发言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看来:“AI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维的工具;它是人自我认知的镜子,也是人类社会意识的镜子。AI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未来的一部分,让我们与AI一起进化!”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斯蒂芬·博特利发言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斯蒂芬·博特利认为:“我们是学生求学之旅中的共创者和设计者。通过线下工作室和线上交流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我们将学院设计的所有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造出开放、透明、信任的教学文化”。

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长泽忠德发言
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长泽忠德说道:“世界在变化,设计也必须变化。设计能否超越设计?对于新的明天,对于万物互依的局势,我们需要突破所有界限,跨领域地进行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马赛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马赛说道:“一个世纪前,产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传统行业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动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诞生了包豪斯和设计学科;一个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生成了许多传统领域和传统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呼唤着复合人才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弗朗西斯科·祖洛发言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弗朗西斯科·祖洛认为:“设计学科是一门‘超学科’。设计师通常需要非常垂直的知识体系,而当需要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时,设计师又需要快速填充该领域的知识空白”。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艺术是向内的,但是艺术的教育一定是向外的,尤其在全球互联互通的当下,美育不仅要作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要作用于民众、民主乃至整个国家”。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发言
在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看来:“胸怀国之大者,秉持人民之心,使艺术教育扎根于中国大地,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杨佩华发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杨佩华在发言时说道:“未来的经济局势十分复杂,随之而来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设计教育只有为学生提供跨越学科、超越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构建出更优良、更可持续的未来设计生态”。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认为:“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互利、互享、互助、互通,打造湾区艺术与科学、设计与产业、教育与社会互联互依、共享共生的学科新生态”。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发言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说:“未来的设计师不应是孤立的。设计师是有领导力的推动者,而非竞争者,他/她可以将设计技能融入其他学科,帮助非设计专业的伙伴生产创意”。
开幕式和院校长论坛之后,12月16日、17日,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其余板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导览、及国际学生论坛陆续在线上推出。其中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为七个平行会场,来自艺术设计、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元领域的70余位行业专家、学者及教育者,以未来生存环境为主线,展开对虚拟生存、环境感知、媒介博弈、星际旅行、生物多样、海洋策略以及主动健康等多维内容的前沿讨论与探索。


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主题展
作为本届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重要板块之一,主题展览从11月25日持续至12月17日。展览从微观环境、海洋环境、城市环境、数字环境和太空环境五个角度,集结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艺术设计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作同学在不同专业背景下、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感知和思考,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践,更是学科交叉、思维碰撞的花火。
作为大会的收官环节,国际学生论坛于12月17日下午推出。论坛分为“人文美术”和“设计造物”两个专场,从“万物互依”的大会主题中衍生出“从问题出发”的论坛主题,旨在培养年轻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鼓励其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积极的思考和不断的求索中持续推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学术发展。
从院校长论坛到学术研讨会,再到学生论坛,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在探讨和勾勒全球艺术与设计教育现状与未来的同时,也将为不同学术背景的跨界、跨学科交流提供极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舞台,致力于高层次、开放性、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