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798艺术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美图艺术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联动展出,其中北京展览共展出25位(组)艺术家原作,占据北京798艺术区的798艺术中心的两层空间,并于距此不远的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进行一年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展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展览现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每年一卷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另一种发表形式。此次展览基于2021年卷的《年鉴》,对2021年一年中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现象与突出问题的深入梳理、阐述和展示。本届“年鉴展”相继于北京、上海、厦门共同呈现。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2月26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
《年鉴》自2005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卷,现已编辑至2021年。其基本工作方法一直强调的是持续而深耕,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伴随着的各种问题。《年鉴》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从而将艺术现场“文献化”和档案化。
此次展览分为六个艺术家主题单元和八个文献主题单元,集中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年鉴展全面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艺术家主题包括“媒介的可能”“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公共”“艺术在地性”“观念呈示”;文献主题包括“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转向”“当代艺术教育”“美术馆建设”“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生态艺术”“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组织”。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展览现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了与中国传统艺术(以考古文物和书法、国画等为主)和世界文明(以外国经典美术和油画、雕塑等为主)以外的第三种艺术——现代艺术(2000年之后统称“当代艺术”),在教育部学科体系中被称作“实验艺术”。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传统,艺术都有辉煌的历史和明晰的审美标准,但是当代艺术正好与之相反,是以击破旧有标准和探索从来就没有过的创新作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所谓当代艺术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对“艺术”这个概念的重新的建立、补充和扩展,多少都对以往的艺术标准有所突破。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展览现场
当然,今天在国内有些人说“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的美术”,这么说似乎没错,只是与我们这里所从事的“当代艺术”无关。可能有人会问,你们凭什么知道哪些东西会是具有创造和反省价值而加以选择和记录呢?我们正是意识到当事人无法确切知道,因此就应该把发生的这一类的所有的活动尽可能记下来。从意识到中国出现这件新事物的1986年起,我们就已经开始系统记录,这一年正是“85美术新潮”这个概念被提出之时,当时提出就是针对之前(1978—1985)艺术现代性探索的汇集和分类归结。就在这一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成立了。一直到今天,CMAA档案几乎每天持续性地观察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各种努力和实验(虽然其中有几段略有缺漏),每年把记录的结果变成《年鉴》,基本不作判定和评论,而是给历史留下一道中国现代化崛起的精神和思潮的痕迹。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判断,因为在档案和《年鉴》编辑过程中,诸多事实被比较和统计,并与世界对比,还在不断与未来数据矫正。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展览现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导言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以年度为期,对中国艺术的现状的检阅与展现。
1986年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性艺术的进程与发展,反映中国整体的艺术成就和创意思想,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形式向艺术界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这次已经是第八届。
此次展览是基于2021年的2891个展览,通过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850种文献,统计出111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并以本年度14个专题来集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年鉴展全面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其中有25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北京展区,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区,然后整体再在厦门展区集中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的最新锐、最前沿、最积极的创造力量从模仿到原创、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目前中国艺术已经进入文化转型期,当代艺术显示出已经覆盖艺术史发展至今所有的基础方法和创作能力,与世界平行;同时也直接面对相应的挑战,当代艺术与科技不同,在世界上和历史中已经没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楷模,模仿就是抄袭!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与整个全球艺术界一样,都必须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和世界未来的使命。
所以,这个展览反映了《年鉴》所记录的中国艺术的探索在2021年以来出现的新的代际转向,这种代际的转向与作者的年龄无关,有些8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期”成果的艺术家,依然在精神最前沿面对着紧迫而深刻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可能,做出激烈和狂放的反应。当然,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正在涌现,而且不断地涌现,共同面对同样的压力和复杂的要求。虽然国内展场和国情有所限制,但从全球范围的表现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成果还在突破,在艺术的观念上已经全面地和世界平齐。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以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依赖资源,而是以中国人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将全世界自古以来的文明作为自己取用的基本资源。在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问题之外,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运用艺术的特殊性质,不断利用对人的局部而深刻的特殊观察和体验来进行创造,而他们创作的手法和面貌,必然与现在全球各地的所有艺术家拉开差距,而且在中国艺术家互相之间也要保持相对的差异。
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显现出一个与科技相结合的特殊而集中的方向。科技变化和创新的基本素质和原创性的激发,也逐步与艺术接近。实际上,当代艺术从来都是产业(制造)和创意(创造)的实验室与发动机。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艺术家
蔡国强、蔡磊、曹斐、曹澍、陈华峰、陈亮融、陈秋林、陈庭、陈维、陈彧君、程新皓、代占坤、丁世伟、丁乙、方力钧、付小桐、高洁、高磊、郭城、郝量、何岸、何多苓、何云昌、贺勋、胡为一、胡晓媛、黄炳、姜波、蒋鹏奕、蒋竹韵、金亚楠、李明、李怒、李青、李维伊、李秀勤、李勇政、梁绍基、廖国核、廖雯、林博彦、林枞、林慧晶、刘聪、刘商英、刘韡、刘小东、刘昕、刘玗、刘雨佳、刘云、马轲、娜布其、庞茂琨、彭可、彭祖强、蒲英玮、钱丽丽、邱岸雄、邱瑞祥、任莉莉、桑火尧、沈心怡、施勇、史莱姆引擎、宋琨、宋兮、苏畅、孙逊、孙一钿、谭婧、谭平、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恩来、王光乐、王璜生、王凝慧、王拓、王彦鑫、王玉平、邬建安、伍伟、向振华、肖江、徐跋骋、徐冰、徐维静、徐震®、闫冰、杨伯都、杨光南、杨健、杨洋、杨重光、姚念宇、叶甫纳、尹秀珍、于艾君、于吉、袁可如、张培力、张天怡、张文心、张移北、张永基、赵赵、钟慰、周轶伦、庄辉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
参展艺术家
曹澍、陈华峰、陈秋林、高洁、高磊、姜波、胡为一、李青、董功(直向建筑)+李怒(合作艺术家)、林枞、马轲、任莉莉、施勇、宋兮、童文敏、王光乐、王璜生、邬建安、徐跋骋、姚念宇、杨光南、杨洋、杨重光、于艾君、张培力
主办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798艺术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美图艺术中心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策展人
朱青生
执行策展人
顾佳君、谭维、李文敬
时间
2022年12月20日—2023年1月15日
10:00-18:00(逢周一闭馆,2023年1月2日除外)
地点
798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798艺术区798中二街)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