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资讯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从贵族沦为布衣,终成一代花鸟大家


来源: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2-15 15:46:48 查看次数:174


颜伯龙(1898─1954年)满族,正黄旗,北京人。名云霖,字伯龙(以字行),号长白布衣,所居椿草堂。著名的花鸟画家,工山水、人物、翎毛、走兽。名云程,字云霖,号长白布衣。

旧时祖上为大金国完颜氏,后又在清朝世袭镶蓝旗佐领之职,辛亥革命清朝覆灭,一夜间沦为布衣,又因颜先生祖籍长白,故称“长白布衣”。


颜伯龙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继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画系,(颜伯龙初时就读北平艺专,师从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王梦白等名师,为王梦白入室弟子。文学上师从林琴南。

与李苦禅、汪慎生、王雪涛、邱石冥皆为同窗之友。 毕业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学校及艺术专门学校国画教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


常言道“西画有人物、静物、翎毛诸种,形象真实,但只是标本画,而配景极少。或于风景画中偶然出现花鸟而已”。颜伯龙先生深知国画不同于西画,以已之所长,对花鸟画深究独创,为使国画艺术弘扬于世界而尽自己之职责。

除讲课授徒之外,并观摹历代名迹,深谙古法,教学相长,于国画中之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有所长。

在不断拟古的过程中,逐渐做到兼收并蓄,集宋、元、明、清历代花鸟画法之大成,亦在不断融入自己的丹青意趣,终成一代花鸟大家,形成了颜氏“兼工代写”的独特花鸟画法。








































上一条:华喦:苦涩的风雅
下一条:为人民而作,中国国家画院200余件作品绘写“最美劳动者”
相关文章
 感谢著名书法家张景海先生为父亲八十寿辰创作书法作品 2017-09-08 16:35:39
 幻影的名画:王时敏梦中的黄公望 2023-03-02 16:19:27
 “开屏行动”数字艺术大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启幕 2023-11-22 18:01:42
  冷漠的深度:《贫道子-冷漠一世》意象三重奏 2025-06-11 15:45:50
 清代花鸟:四时和气册 2022-12-02 15:55:36
 艺术品修复作坊步入殿堂?中国油画进入修复时代 2009-12-28 10:42:34
 2023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将开幕 AI、元宇宙“黑科技”将上演 2023-05-31 17:42:26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目中无人》 2024-09-25 15:44:31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俊俏》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色彩》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踏重阳》
 “时序有光——郑光旭油画作品展”在北京开
 亲爱的翁帆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不可醉饭》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变态》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环保吟》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太行山崖柏树礼赞》
 千岛映画 笔墨生辉 —— 中国民族书画院杭州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千金绝》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定风雨》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东坡归来兮》
 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梦姥姥仙游》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记第十四届中
  阅读排行  
 谷枋鄄画作
 官景辉先生、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
 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
 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
 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景辉
 胡立新居士——毛泽东欣赏的长联
 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墨海文馨——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
 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
 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
 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
 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纪念胡乔木诞辰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名单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5,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