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4月8日,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指导,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共同主办,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同日,“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来支钢水墨艺术的风格与特色进行了讨论。

皮道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研讨会学术主持):我们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开幕式,接下来开始进行研讨。大家知道来支钢这些年中开了不少的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从方方面面对来支钢的艺术都进行了评价,可以看出大家对他的作品都很感兴趣,今天的研讨会,希望大家都提供高见。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来支钢的画既有一种流动性的阴柔之美,又有一种坚硬的阳刚之美,这两个东西碰在一起,就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美。它是一种动跟静之间,固体跟流体之间产生的互相拼搏又互相欣赏,而且不分胜负,海不枯、石不烂,这就是生生不息的这个“活”字,因为有云烟,所以山更加“活”了。我从中体会到道家动静相生的一种活生生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

高法根(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来支钢创作那么大的画,要花很多的时间,从他这一系列作品中,确实能看到一个画家在追求的那种精神,真不容易。相对来说,他作品中表达的壮阔令人更有感觉,包括他笔下的云海、峰峦等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交叉,都是令人震惊的。总体上讲,他的画非常雄伟、很壮阔、气势磅礴。

周刚(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原副院长):来支钢在他的作品中把那种大气磅礴的东西画出来了,让我们有那种大山大水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很好。《潮》那张画语言统一,感觉更好。总体来讲,来支钢用这样的精力能够画出这么大尺幅的作品,对一个画家来讲,不管是画什么画,是相当的不容易。我知道画一张大画有多难,可见他所下的功夫,他的决绝之心,对艺术的这种追求是令人敬佩的,真的是很不容易。

尹舒拉(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来支钢的这个展览,尽管有曲折,但是从各个层面来认识,最后成功的开幕并举行了研讨会,这就是成功。来支钢的艺术路径非常好,“从外面打进来”这是一条好路径,我祝他能够“从外面打进来”,打得更成功。

单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来支钢这样一个气势磅礴的山水在杭州我们还没有见过,在一个新的语境当中,作为一个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三个大的展厅呈现出这种气势磅礴的大画,在体量上是被包容地进去,浙江美术馆整个空间也是很现代的空间,传统的书画就很容易被空间吃掉,但它跟现代的空间很契合。在尺度上它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共步呼吸的这样一个契机,艺术的这种时代脉搏能呈现出来,而不是在今天呼吸古人的气息。

司文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主任):来支钢的艺术到了一个当代水墨的范畴,在他特大的大画里具备了比较强的抽象性和当代性,在他的小画里面也可以找到一定的养分。其实他还是想表达心中的一个山水的世界,令我们感受到了视觉的冲击,我觉得他可能是专门为画大画而生的,这是我一个直观的感觉。但总体我觉得他的艺术还是属于当代水墨、抽象水墨,在他的大的、特大的作品里面,这两点更强烈。

黄河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来支钢的画确实是有传承,既有古又有今,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北宋,近代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继承,其实他有自己的开拓和创新,例如来支钢画云是比较独特的,在我们古代画里面,好像专门画云的不多。我觉得他在中国的山水画里面表达出一种动感的美,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代的展览空间是强调一种公共性,需要这种大画,来支钢能画出这种大画,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确实也是比较适合我们现代的展览空间。

李晓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策展人):来支钢的画中是有责任感的,不是西方的表现主义。理想主义可能我们都有,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是有着极强的社会意识的理想主义,所以你总归跟责任感和使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泯灭。他画作中的光感超出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是超现实的光感,但这种超现实又很正能量。

王少求(王少求美术馆馆长):来支钢的画,实际上以前我们就看过,而且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觉就是气势真的很大,一幅画居然就那么一面墙的布置,而且这个画面里,山的凝重跟水的冲劲,迎面而来,印象太深刻了。今天看到这么多的作品,而且还有更大的,算是有了一个稍微全面的认识。

陶文杰(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来支钢的作品有层次感,有体系感,有空间感,我第一个感觉是很震撼。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辈子是非常难的,来支钢用积墨的方法创作有一个新的突破,他作品的标识感非常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他的作品的张力与表现力,这一点来支钢做到了,是非常不容易的。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在江、浙、沪地界上,类似来支钢的作品的这种山水表达是比较少的,我觉得他画面当中其实是蛮诚恳的、蛮朴实的。在他这个画面里面,我看到了一个内在关联,就是做事蛮认真、蛮讲究、蛮厚朴。来支钢其实更多的是用了一个当代人观看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在用古人观看山水的方式了,这点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在整个来支钢的艺术里边,用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磅礴,《潮》那幅画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意外,就是这种气势磅礴感很强。其实绘画是骗不了人的,没有诚恳的态度,没有特别强烈的意志力,就无法完成这么一个大作。

蔡树农(《美术报》首席记者):来支钢的山水画在当代可以说是特立独行,在我们江南,尤其是在我们中国美院还是不多的。他其实整个创作就是与古为徒,但是又与时俱进,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很多画家、书法家是非常欠缺的,所以他这一点,我个人感觉是非常了不起的。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从来支钢的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形成了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或者创作体验,有一种进入画面的感觉。所以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整个过程性、体验性、身体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当代水墨理论里面,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东西。《潮》这件作品,它相对把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痕迹给减弱,把用笔或者身体性、表现性的东西增强,其实让这张绘画就更多的能够连接当代水墨的一些新的理论或者说把这个理论能够引入进来,让他的绘画就产生更多的阐释空间,其实还有现代水墨的这种表现。

姜俊(艺术评论家):我觉得来支钢的《潮》这张画,非常好的表达了艺术的抽象性和崇高,有很强烈的运动感的趋势。同时它非常巨大,就如同是一个很壮观的祭坛画一样,至于祭坛画祭的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是某种山水观念或者某种抽象性的观念等等。





展览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

来支钢 闲居跳出红尘外 123cm×133cm 2013年

来支钢 云间疏雨有声诗 97cm×60cm 2017年
(横屏观看)

来支钢 艺·道 249cm×1134cm 2009年

来支钢 江雪 249cm×31cm 2021年

来支钢 江雪(局部)

来支钢 潮(局部)2020年

来支钢 老子入关(局部)2023年

来支钢 圣域(局部)2020年

来支钢 写生作品 2023年

来支钢 写生作品 2023年

来支钢 银装素裹(局部)2023年

来支钢 云道图(局部)2015年

来支钢 写生作品

来支钢 写生作品

来支钢 写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