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28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2023年本科毕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在喜迎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和工艺美术学院成立5周年特殊之年,工艺美术学院本届本科毕业作品展以“无可替代”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来自工艺美术专业57位学生的57组艺术实践成果。
何为“无可替代”?是文化根基,是匠心智慧,是身体力行,是生生不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工艺美术学院围绕继承与发展传统工艺、工艺材料的新表现、拓展专业外延、理论与社会实践四大教学方向,注重传统材料工艺、文化、美学、造物观的传承与深化,引导学生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关注当下,大胆开展创作实验,对材料和技术进行探索创新,不断拓展与环境结合而产生具有现代意味、为现代环境服务的新体裁、新形式,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激发岭南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内核。
这群年轻的工艺人依靠双手,孜孜不倦,与青春对话,与时代对话,与悠远深邃的过去对话,与日新月异的未来对话。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对传承活化岭南工艺的探索,对工艺美术当代价值的思考。
在展览现场,笔者专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齐喆,畅谈工艺美术学院的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
毕业创作就是挑战自我极限
黄伟哲:今年的毕业展有哪些特点?
齐喆:今年的毕业展既有工艺美术学院一贯的延续性,又有一些新的面貌,在这么困难的三年疫情中,我们培养了一批有想法、有态度、有能力的青年工艺人才,我为团队里老师们的付出点赞。
艺术疗愈是今年的一个特点,由于疫情,大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工艺的形式给这种情绪一个突破口,去除单一的高大上、精致的表达,体察城市与乡村真实的生活,记录工艺化发展的文脉,挑战自我极限,享受创作作品的过程而不只是追求作品的完整性,有一些作品明知不可为或非常难,偏偏要去挑战,这就是青春的力量,是他们给予新时代的回应。
我们的毕业生大部分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经历比较单纯,但从毕业设计来看,他们不只是封闭在画室、校园,也开始关注起城市乡村最基层的生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在创作题材方面有既有宏观的,如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微观的,如自我和家庭、自我情感,还有关注环保题材的,如废旧材料再利用等等,尽管有些作品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整体来说,本届毕业创作体现出工艺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展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由于创作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有些作品也许没有完全达到我们导师要求的预期,但是我觉得毕业创作就是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不以最后成品为唯一追求,而是追求创作过程的自我极限挑战,我认为,在这一点上,这批学生做到了。
黄伟哲:如何看对待这些变化?
齐喆:研究生和本科生都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或者他们内心对这些也感兴趣。因为疫情,他们在家停留的时间延长了,同学们于是在家乡或周边进行调研,以学院工艺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在当地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如川东北竹编抹泥墙技艺、瑶族的纹饰、广彩、漆艺等,他们善于把自然景观、客观图像经过自我的抽象,进行图形化、平面化的转化与处理,展现出了创作者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展览现场
黄伟哲:工艺美术的特性是什么?
齐喆:工艺美术的创作是与基于人与物质、材料的接触,由材料的特性而激发一些创作灵感,甚至是边做边激发灵感,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数字技术最难取代工艺美术的原因。
学院工艺美术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
黄伟哲:请您谈谈工艺美术学院的价值。
齐喆:民间工艺美术以原生态的、原生地保留为自我的主要价值和取向;行业工艺美术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建立发展而聚集,以规模化、批量生产为目的;而学院工艺的体量相对于整个工艺行业是非常小的,所占比例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却是推动这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所以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定位要有前瞻性、跨界性、实验性,不能按照传统的、已有的规则去套、去搬,工艺美术学院应该不断去探索工艺的边界与可能性。
工艺美术是中国式设计的一种路径选择
黄伟哲:请您谈谈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
齐喆: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众的审美水平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手工艺品,国内的工艺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工艺美术专业的前景也变得更为广阔。我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那么就必须实现设计人才的中国式现代化,我认为工艺美术是中国式设计的一种路径选择。这是追求全球设计差异化的一种中国式主动选择,一种东方美学在生活中全面实现的可能的方向。例如意大利的设计就与美国的设计完全不一样,意大利设计恰恰保持了多元性,意大利的工艺匠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展,他们的当代设计和设计家也更注重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