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的“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展。展览汇聚河南省老中青三代美术家作者,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等画种的150多幅作品从河南跨越900公里来到呼和浩特,为内蒙古人民讲述着中原大地的动人故事。

部分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展现了中原地区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厚重的地域风情和壮丽雄美的自然景观,让我们看到了河南美术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发展,领略到了中原画风的独特魅力。”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董从民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内蒙古与河南同为沿黄省区,两省美术工作者应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在讲好黄河故事上共同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希望河南美术界与内蒙古美术界加强合作交流,创新搭建省区交流平台,互通互鉴,合力促进豫蒙两地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表示,近年来,内蒙古的艺术家们用画笔展现“草原之风”,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一股强劲的民族美术力量。河南与内蒙古都是沿黄省区,同饮一河水、文脉相通。此次“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巡展来到内蒙古,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内蒙古人民感知厚重文化中原,触摸华夏文明根脉,欣赏“中原画风”的艺术魅力,在美术作品中“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同时,进一步加强豫蒙两地美术工作者的交流切磋、合作提升,共同为实现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步入展厅,厚重古朴的文化气息和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毛本华等人的《焦裕禄》、王根生的《愚公移山》、袁汝波的《红旗渠》、李弘林的《绝壁有路》,让观展嘉宾和观众对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有了更直观深刻的感受,进一步领略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郭建明的《粮安天下》、石二军的《筑梦者》、侯震的《城市的补色》、赵志杰的《过个肥年》等作品,以新时代河南画家的视角,反映了中原地区城乡人民的幸福生活状态和火热建设场景。刘杰的《中流砥柱》、陈红强的《云纹铜禁》、解少勃的《门神》、王圣松的《醉书畅吟(一)》等,则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河南厚重文化和民风民俗。题材丰富、面貌多样、形式多元的艺术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原风土人情,描绘出时代精神图谱。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原绘画历史悠久,中原画风形成了“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创作定位和“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用美术精品讲述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中国故事,是河南画家的使命担当。据介绍,近年来,河南美术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原画风”,持续开展“中原画风”全国巡展。2016年走进北京、山西,2017年走进安徽、河北、四川,2018年走进新疆、宁夏、青海、甘肃,2021年走进江苏、山东、陕西、福建、广东,2022年走进广西、浙江、云南、贵州、江西,2023年先后走进辽宁、天津、内蒙古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今年,还将走进黑农江、吉林、海南等地。经过多年巡展,如今,“中原画风”已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中原美术名片。
开展当日,河南、内蒙古美术名家集中观看了作品,并于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了“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内蒙古展研讨会”。刘杰介绍了“中原画风”巡展情况和展出计划,河南美术界近年来取得的新成绩和队伍建设情况,使内蒙古美术界对河南美术发展现状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刘国旗、陈晗晟、王永鑫、左大宁、崔雪冬等内蒙古美术界同仁畅谈观展感受,并就双方交流合作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出席研讨会的两地美术界达成共识,今后将互办展览、加强交流,共同为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弘扬作出贡献,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晗晟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原美术史厚重辉煌。近现代中原地区涌现出很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此次这些精品来到内蒙古展出,让我们大饱眼福,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也应该向河南学习,在走出去中取长补短。”看了展览,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记、呼和浩特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左大宁说,这批作品突出体现了一个“静”字,举重若轻,清新自然,可以让观众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中原画风的内涵。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崔雪冬直言,能在家门口欣赏中原各个画种的作品,特别幸福,但看完之后十分吃惊,河南美术的人才储备令人惊诧。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