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致首届山西阳高云林寺灯香诗会》
灯光无量光,悟觉彻尘寒。十方发愿力,悲心度众生。一切皆自足,往生一净土。焚香不落形,四洲皆感应。云林踏径步,明心花草间。诗性好拾得,寒山精舍闲。阳高喜大同,会意光明行。乙巳写于北京一阙宫
胡立新先生这首《贫道子——致首届山西阳高云林寺灯香诗会》以佛理入诗,通过灯香意象构建了一个超验的修行空间。全诗可分为三个维度解读:
一、光明的本体论(首四联)
"无量光"直指《华严经》"光中极尊"的佛性本觉,以灯火象征般若智慧破除"尘寒"无明。"十方愿力"与"四洲感应"构成空间张力,将个体的发愿升华为法界共振,暗合华严十玄门的"因陀罗网"观。焚香不执形相,揭示修行须破相归真,此中可见禅宗"即心是佛"的顿悟精神。
二、诗性的修行论(中三联)
"云林踏径"化用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趣,在草木明灭间参透空有不二。"拾得寒山"双关唐代诗僧与诗禅传统,将文字般若转化为"精舍闲"的证量。这种诗禅互渗延续了皎然"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的创作观,将诗歌升华为即兴悟道的法门。
三、大同的实践论(末二联)
"阳高"地理空间与"大同"精神境界形成镜像,呼应敦煌本《坛经》"法元在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光明行"既指代《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又暗合太虚大师"人间净土"的现代转型。结句"乙巳写于北京"将宗教超越性锚定在具体时空,完成神圣与世俗的辩证统一。
全诗以灯香为枢机,在"光-香-诗"的符号循环中构建起"理入行入"的修行次第。其价值不仅在于佛学意象的娴熟运用,更在于通过现代语境的转换,让古典禅诗传统在当代文化场域中重获生命力。这种"传统的发明"(invention of tradition)恰是当代佛教文学突围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