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子-天清地宁》:心清地宁中的生命澄澈
胡立新《贫道子-天清地宁》一首,表面是闲散日子的自然流淌:“一天二天三四天,清清闲闲性自行”,内里却涌动着道家修炼的精髓奥义。这短短四句如清泉,映照出心清地宁的澄澈境界,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生命深层安顿的门扉。
“一天二天三四天”,此句初看只是数日,细品却已超脱了时间的羁绊。它并非计数流逝,而是一颗心已悠然脱略尘俗时间刻度后,所呈现的混沌状态。此中已得道意,正应和了《道德经》“道常无名”之玄奥——当心灵不再被焦虑撕扯于昨日遗憾与明日忧惧之间,便如《清静经》所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生命才真正归返自身。
“清清闲闲性自行”一句,是生命摆脱重负后的轻盈飞翔。“清闲”二字,不仅指外在的无所忙碌,更是心灵滤去喧嚣后所显露的如镜本真;“性自行”更点出生命内在节奏的苏醒。庄子曾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当人放下造作,回归天性自然,生命即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顺应造化之律动——那是“道”在个体生命中自在的呼吸。
“地气神气冲盈气”三气流转,将宇宙生命能量贯通一体。“地气”承托万物,“神气”凝集精神,“冲盈气”则如《道德经》所描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阴阳激荡后生成的和谐充盈。当个体精神与大地精魄交融,生命便不再是孤岛,而成为天地宏大呼吸中的一部分,获得无垠的能量滋养。此句如“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微诗化呈现。
“心宁心安心常清”三心递进,层层打开内在的澄明之境。心宁如古井无波,不为外物所扰;心安如大树深根,无惧八方风雨;最终达至“心常清”,此“清”已非起始的“清闲”,而是尘埃落定后永恒的明澈朗照。这恰如禅宗明镜之喻,心灵在止息杂染后,终于照见万象本真,回归那不被染污的源头。
全诗语言至简,数字序列与“清”、“心”、“气”的复沓运用,形成如道家修炼吐纳般的内在韵律,于无声处蕴含大音。它启示我们:当心清如天,便自会感知大地涌动的神气;当心宁似水,生命便能在尘世喧嚣中辟出一方安宁的净土。
在欲望奔流不息的时代,胡立新此诗如一枚澄澈的玉,映照出古老智慧的光辉——真正的安宁不在外求,而在内心回归清虚的刹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时间的刻度,不再被外物裹挟,而让生命依其本性“自行”,便能体味“天清地宁”的永恒韵味。那恰如一朵云在无垠蓝天上的舒展,不占有,亦无滞碍,却拥有了整片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