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一场自然天成的道场相逢
胡立新先生以“贫道子”为名所作的《萍水》,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随缘任运、自在圆融的生命图景。诗中“萍水”之喻,既是自然现象的绝妙捕捉,更是对道家“道法自然”与佛家“随缘不变”精神的精微诠释,揭示出生命相逢与心灵开合的至高境界。
开篇“萍水正相逢”即点破玄机。浮萍与流水本是无心之物,却因缘和合自然相聚,此中暗藏《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深意。诗人以“正相逢”三字点明此遇非刻意安排,而是天地自然运化的结果,恰如禅宗所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自在本然。次句“清淤结团圆”更见深意:浮萍在淤泥中生长,却能在污浊中结成清新圆融的整体。这既是自然现象的如实描摹,更是修行境界的象征——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回避尘世泥淖,而在于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在烦恼中证得菩提。淤泥在此转化为成就圆满的资粮,深合《维摩诘经》“烦恼即菩提”的般若智慧。
“四时透清凉”一句,将境界推向时空的永恒维度。浮萍随四时流转而枯荣,却始终保持内在的清凉本性。此清凉非肌肤之感,而是心无挂碍的究竟安宁,是《道德经》“静为躁君”的恒常本心。末句“开合自如间”乃全诗点睛之笔:浮萍叶片昼夜开合,完全顺应天时律动,毫无勉强造作。这既是道家“安时而处顺”的生动写照,又暗合禅宗“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平常心。开合之间,尽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自在神通。
此诗署名“贫道子”,道出诗人以质朴之心观照万物的立场。全诗未著一“道”字而道意充盈,未提一“禅”语而禅机流动。浮萍的开合、流水的聚散、淤泥的转化、四时的轮回,无不是大道运行的示现。诗人透过浮萍这一微小意象,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日常相遇的每个瞬间;究竟的自在无需逃离尘世,恰在顺应自然律动的开合呼吸之间。
《萍水》如一缕穿过竹林的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对“修行”的刻板想象。它告诉我们:当心灵如浮萍般随缘而住,如流水般无住生心,便能在这萍水相逢的人间道场里,体证那“开合自如”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