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文字》
文字皆是符,通天接感应,拾得欢喜言,当得好收成。
字符通灵:当文字成为接通宇宙的符咒
在信息过载的喧嚣时代,胡立新先生这首《贫道子-文字》如一道清泉,重新唤醒了我们对文字最原始的敬畏。他将文字定义为“符”,这不是文学修辞的游戏,而是对文字本质的深刻洞察——那些横竖撇捺的组合,从来不只是沟通工具,它们是接通天地、感应万物的灵性媒介。
文字自诞生之初就带有神秘色彩。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先民早已参透:当人类掌握了符号系统来指称世界,便获得了一种近乎神力的能力。道家符箓通过特定笔画与结构沟通宇宙能量,而文字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字,都凝结着人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都携带着创造者的意识能量。当我们写下“爱”,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概念,更是在唤醒这种情感本身的振动频率;当我们书写“光”,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现象,更是在连接光明本身的能量属性。
“通天接感应”揭示了文字作为中介物的神奇功能。在道家的宇宙观中,天地人三才本是一体,而文字恰恰是打通这三者壁垒的灵媒。诗人吟咏“明月松间照”,我们眼前便浮现那片清辉;词人写下“大江东去”,我们耳畔便响起滔滔水声。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文字接通能力的明证。它像一根天线,一端连接着个体的心灵,另一端接通着宇宙的集体意识库。
更奇妙的是,文字具有双向塑造力。我们选择“欢喜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筛选与积累。积极的语言不仅表达喜悦,更会生成喜悦;光明的文字不仅描述光明,更会吸引光明。这种选择与收获的因果关系,在量子层面或许可以理解为观察者效应在语言领域的显现——我们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世界,世界就会向我们呈现相应的面貌。
文字的“收成”因此具有双重含义。在实用层面,清晰精准的文字带来沟通的顺畅与事业的成就;在心灵层面,美好纯净的文字滋养精神的丰盈与生命的觉悟。当我们习惯于运用平和、智慧、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我们不仅仅是在进行信息交换,更是在进行能量交换与意识提升。
在这个被碎片化信息淹没的时代,胡立新的诗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与文字的关系。每一个字符都是一粒种子,携带着古老的智慧与未来的可能;每一次书写都是一场仪式,连接着个体的命运与宇宙的韵律。让我们珍视这种符咒般的力量,在笔墨流转间,不仅收获世俗的成功,更收获生命的圆融与觉醒。
当文字成为修行,书写便是最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