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忠良》
万物皆忠良,出生在自然,正念培厚土,慈养佑天公。
万物有灵且忠:《贫道子-忠良》中的生态哲学重构
胡立新先生的《贫道子-忠良》以短短二十字构筑了一座思想的圣殿。“万物皆忠良,出生在自然”的开篇宣言,与其说是一种描述,不如说是一场哲学革命——它将“忠良”这一传统伦理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赋予了整个宇宙。
在诗人的眼中,忠良不再是士大夫对君王的单向度奉献,而是万物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契约关系。山川不言而孕育生命,是山对地的忠良;江河奔流而不息,是水对道的忠良;草木岁岁枯荣而守时,是植物对季节的忠良。这种忠良没有誓约的束缚,没有利益的考量,它是存在本身最本真的状态,是宇宙间最恒久的承诺。
“正念培厚土”一句巧妙地将佛家的“正念”概念与土地相连,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当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纯净如初雪,每一次行动都充满觉知,大地便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培厚土,不仅是农人的劳作,更是每个生命体对宇宙的回馈——我们如何对待脚下的土地,土地就将如何回馈我们的子孙。
而“慈养佑天公”则完成了一个惊人的视角转换。传统观念中,天公是施与者、保佑者,但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天公亦需佑护,而佑护的方式正是“慈养”——以慈悲之心滋养万物。这种思维的颠覆性在于,它将人类从自然的征服者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将单向索取转变为双向滋养。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悄然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壁垒。在工业文明的叙事里,万物是人类可随意取用的资源;而在诗人的宇宙观里,万物是与人类平等的“忠良”,共同构成生命的交响。一草一木的枯荣,一山一水的呼吸,都与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
当我们重新凝视这首诗,会发现它不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一剂治愈现代性焦虑的良方。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胡立新用古老的汉字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家之路——回归到与万物为友、与自然为伴的本真状态。那里没有主客二分,没有资源与消费者的对立,只有彼此滋养、互为忠良的生命共同体。
这首诗的力量正在于此:它让我们记起,我们从来都不是自然的陌生人,而是这片厚土上永远的孩子,是万物忠良中的一员。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一点,每一口呼吸都将成为与宇宙的对话,每一步行走都将成为对大地母亲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