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诗词园地     书刊编辑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经典展厅     当代名家     艺术资讯  
 
北京时间
新闻公告: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咨询服务 >> 阅读文章
 站内查找:

毛南族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2-12-21 10:12:49 查看次数:1935
 毛南族总人口数为107166(2000年)。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等地,有5.7万人,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55%。在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带有3.2万人,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30%。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

  毛南族聚居的环江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喀斯特山地、丘陵、峰林谷地交错发育,重峦叠嶂,千峰林立。毛南人居住的地方,又分成两个不同的地段。东北段是半石山区,也叫半平原区,群山环抱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田峒。西南段是大石山区,与东北相比,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人烟稀少,在崇山峻岭之间形成蜂窝状的大小峒场,毛南语称为“晓桐”。而贵州的毛南族聚居区是一条成南北走向的狭长盆地。

  毛南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少霜雪,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可达1500毫米左右,很适合农作物的生产。这里石山陡立,风景秀丽。在石山之间,夹有小平坝,称作“田峒”。境内有小溪伏流,可供灌溉,以种水稻为主。水源缺乏的大石山区,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农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米、小麦、高粱、红薯、黄豆、棉花和烟草等。土特产有樟脑、土硝、棕皮、油桐及麝香、灵香草。矿藏有煤、铁、猛、锑、水银等。毛南族人民有饲养“菜牛”(食用牛)的丰富经验,他们用一种叫“卧鸟”的青草,配合其他一些野生植物作为饲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小牛或者老弱残牛喂肥。用这种饲料喂养的菜牛,肉鲜味美,曾远销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之一种。毛南族人民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布依族人民相互交往,许多人都能操壮语、汉语或布依语,并通用汉文,用汉字记载本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弥补本民族无文字的缺陷,在历史上,毛南族人民还模仿汉文形声字的结构方式,假借汉字的音、义来拼写毛南语,构成“土俗字”,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史诗、民歌和宗教经书等。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壮族人对毛南族的称呼是“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毛南”之称源自地名,最初见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该书称:“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茅滩”又写作“茆滩”,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茅滩”,谓此地人“茅滩蛮”。尔后的汉文古籍、碑文亦有用同音异字“冒南”、“毛难”、“毛南”之类记载该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如元明时代称“茆滩团”、“茆滩堡”等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毛南人立有《谭家世谱》,碑文中开始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此乃毛南族名称的正式出现。据毛南族大姓谭姓家谱载,始祖谭三孝在明嘉靖(16世纪中叶)年间从湖南省常德府武陵县辗转迁来毛难土苗地方,与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而形成民族共同体。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正式确定毛南族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而贵州的毛南族自称“哎绕”、“印吞”、“哎吞”等,也是“本地人”、“自己人”之意。其他民族则称他们为“偒僙”或“佯僙”等,1990年7月27日才正式确认为“毛南族”。

  对于毛南族的族源,史料记载较少,方志碑文族谱记载亦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与布依族、仫佬族、仡佬族等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都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

  殷商时期,百越人就活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毛南族是由秦汉以前的“骆越人”,隋唐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宋元时期,部分僚人与侗水语支诸民族被统称为“伶人”。《广西通志•诸蛮》载:宋高宗绍兴时,“安抚使吕愿中诱降诸蛮伶、侬、僚、侗之属三十一种,得州二十七,县一百二十五,寨四十,峒一百七十九”。伶、侬、僚、侗这些山地民族归顺后相互交流融合。明清时由“伶人”之一支“苦亻卖   伶”同其他民族在环江三南地区融合形成毛南族,在贵州则称“佯僙”人。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毛南族由骆越、僚人、伶人、“佯僙”人、苦亻卖   伶到最后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宋庆历四年(1044年)以思恩县(今广西环江县)人区希范为首的反抗斗争,就曾攻破环州等地,斗争持续一年之久。清乾隆年间,贵州毛南族刘兵头、刘同老、刘啊福等,联合反抗当地杨氏土司的统治与剥削。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石达开回师广西时,不少毛南族人民参加了太平天国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七军北上经过毛南族地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和汉、壮等族人民一起,组织了抗日人民游击队,迎头痛击日寇,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10月,毛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汉、壮等族人民一起,组织了200多人的一支武装队伍,歼灭了企图盘踞在毛南族地区的国民党伪保安第七团,俘敌100多人,缴获150多杆枪,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毛南族地区。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中,毛南族人民与汉、壮等族人民的关系日益密切。

  新中国成立前,毛南族地区基本处于一种政族合一的自治行政建制中。毛南族都以同姓同族聚居,各个家庭以同宗共祖的关系聚居在—个村屯之中,一般一个姓氏为一个村峒。贵州平塘县的毛南族以刘、石姓为主。环江县毛南族以谭姓最多,约占本民族总人口的70%以上。此外还有韦、覃、袁、卢等姓。村落依山而建,多则几十户、少则十来户人家建立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毛南族的村落,分别称为“龙办”(村)和“晓桐”(峒)。“龙办”居住的户数较多,有20户至五、六十的,甚至多达100多户到200多户的。“晓桐”少则3~5户,多则有30到40户,有的为了开垦一座山地,单家独户住在半山腰或山顶上。

  据历史记载,广西毛南族地区元代为思恩县地,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1506年)思恩县改属河池州。在思恩实行乡、里、甲制,全县分4乡23里39甲。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历代行政建置和隶属关系更替不迭。咸丰年间,全县分前、中、左、右、后五团,团下设甲,实行军政合一的“团甲制度”,毛南族地区属后团管辖。光绪年间,这里设“毛难甲”,属思恩府镇宁乡。“甲”之下有上、中、下三“额”,“额”设“团总”。“额”以下又分“牌”,“牌”有“牌头”,一般管辖十户。辛亥革命后,也一直沿用了清代的团甲制度。1933年以后,又推行乡、村、甲制,毛南地方分设上南、中南、下南三个乡。上南乡辖隆盛、宝楼、普理、高岭、玉环、中乐、柴门等村43屯。中南乡辖信甫、社漠、上八、仁义、上义、敢强、昌崖(含南昌、松岩)、信洞、木洞等村21屯。下南乡辖六圩街以及波川、孟仁、景阳、凤夏、建在、醒龙、希远、后肯、宿邦等村24屯。

  明末清初时期,环江县毛南族地区就已经有了一种称为“隆款”的社会组织,由公众推举德高望重的男子为“村老”(贵州毛南族称之为头人或寨老),主持内部公共事务及婚丧嫁娶等活动。直到民国时期毛南族聚居的玉环、下城、堂八、波川等乡村都还保留有这种组织的残余。由“村老”主持制订出人人必须遵守的乡规民约,称为“隆款”或“议榔”和“保苗会”,以维护所辖村屯的共同利益与安全。“隆款”规定的法规条文有刻碑或写上木板立于有关村屯前的,也有口头传诵的。如贵州毛南族每年春耕前,以寨为单位召开寨户“保甲会”,制定“保苗法”,以管理当地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还经常召开“寨老”联席会,由“寨老”群集协商各寨的共同事务,协调各寨关系,交流执行“榔规”的经验和得失。

  除了村老,毛南族自然村中还有前面提到的牌头以及学董、武相公、文相公。“牌头”由村民推选出来或政府任命负责催粮,不管民事纠纷,但村、峒有事,“匠讲”去调解时,也请他去旁听。“学董”是毛南族各村、峒负责办学的长者。村、峒的武相公则必须精习拳术武艺,掌握一套骑马、射箭的本领,曾到县或府去应试过,考中合格才赐武相公称号。据说考中武相公的,上面派人送来“报条”,到家燃放鞭炮祝贺,把“报条”贴在大门边。这样他就被公认为村、峒的武相公了。武相公负责办拳术学堂,召集年青人学武强身健体。除义务传授武艺外,如有外敌入侵,他即组织团练抵御。有时逢年过节,武相公还带队表演武术助兴。

  毛南族素有尊师崇文的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思恩县就开始有儒学训导(衙署)。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创建学宫。18世纪以后,毛南山乡普遍设立了私塾。清末民初,上南乡设有8个塾馆。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民主思想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学馆、私塾改办为乡村小学,以满足更多的儿童上学的愿望。20世纪30年代初,不少毛南族人家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思恩县城、庆远(今宜山)、柳州、桂林等地就读中学或师范。但是,毛南族地区的教育总体还是非常落后。直到1950年,整个下南区只有小学24所,其中两所中心校,在校学生1229人。

  长期以来,毛南族地区发展缓慢。明末,他们还使用着木制的锄头和犁耙。到了清代,才比较广泛地使用各种铁制工具,土地也开始逐渐集中,阶级分化明显。这时,出现了不少贫无尺寸的“达火”(相当于雇农),只有少量土地的“挨火”(相当于贫农),自给自足的“马无”(相当于中农),以及占有大量土地的“分乃”(相当于地主、富农)。“分乃”通过地租、高利贷和雇工,对“达火”、“挨火”进行残酷的剥削。高利贷的年利率高达100%。农民租种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时,要自己出种子、肥料。一般要先负责交10~20%赋税,剩下的主佃平分,实际农民收入只有30~40%。此外,还存在有少量的奴婢,系由地主买来,或因债务沦没,终身为地主服役。当时,“田峒”中的可耕地和大片山林,已全部为私人所占有,只有少量距村较远的石山和牧场,才有村屯所共有,但是也很快被“分乃”侵夺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毛南族地区交通不便,粮食不足,人畜饮水和出行都很困难。农业生产条件还很差,当时使用的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锄头和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低下,产量也不高。水稻亩产量200~300斤,少数烂泥田(俗称冷水田)亩产只100斤左右,红薯亩产200~300斤,玉米亩产仅有100~200斤。加之遭受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毛南族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风俗习惯,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人们惜土如金,注重精耕细作,多实行轮种、间种、套种。牛不仅是毛南人耕田种地、运肥拉柴的好帮手,而且饲养菜牛也成了毛南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毛南族的食粮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他们的饮食习俗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百味用酸”。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都是待客的传统佳肴。酸类食品很多,尤以“毛南三酸”最有名,亦即毛南人自称的“腩醒”、“索发”、“瓮煨”。“腩醒”就是把猪、牛肉切成薄片,拌用生盐腌透,放置两三天等水份干后,将适量的香糯米蒸熟成饭,尔后放在簸箕里凉冷,与切好的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在坛里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用“腩醒”待客,是毛南人热情至深的标志。“索发”是一种酸味特异的螺蛳汤。其制作方法是把洗干净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密封三个月后再揭盖吃用。“瓮煨”是一种盐水酸菜坛。用来腌制各种蔬菜,如萝卜、豆角、黄瓜、生姜、辣椒等,这种酸菜坛可以防止瓜果蔬菜放久变坏。

  毛南人除了以米煮成饭、粥外,日常还喜欢用主粮或杂粮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毛南饭”、“糯米糍粑”、“甜红薯”等。饮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办喜事、丧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用大米、玉米、红薯、南瓜等酿白酒,酒的度数不高,一般20度左右。毛南族成年男子大都吸烟,但都抽本地产的旱烟叶,很少用外地烟。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面阔三开间,中间是厅房,两边是厢房。干栏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柴草以及其他杂物,门外有晒台。这样的建筑结构采光充足又可以防潮且结实稳当。毛南族居住大石山区,到处有石头,因此房基或山墙多用精制的料石砌成,用长条石制成登门的石阶,毛南话叫“突结”(意即石梯)。干栏的楼柱也是石柱,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不少家庭在这些石制用品上都雕刻有花鸟鱼虫图案,既经久耐用,又美观悦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干栏式建筑逐步淘汰,改修硬山搁檩式建筑和砖混结构的方盒式楼房,一般也是两层,也有个别经济较好的楼房修建3~5层高的。

  毛南族服饰与附近的壮族、仫佬族相似,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和样式。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忌穿白色衣服,只有丧事时才穿。男装称为五扣衣,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所以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肚脐位置还有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缠黑头巾,长约八尺。从左至右有规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顶,走起路来,布须抖动,形似小羊角,故称羊角巾,毛南话叫“挂爪”。盛装时还要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的两头用红、绿、黄、蓝、白绒线镶成锯齿形的布须。缠腰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黑色花边的左开襟上衣和裤子。衣服大多数是青色或蓝色的布料,配上银饰和顶卡花,穿着端庄秀丽,朴素大方。姑娘们还系上一小块长方形的围腰,上边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款式。“双桥”鞋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成两条花边,像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像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在鞋面上构成勾头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精致素雅。这些绣花鞋,通常放在箱子里保存,赴喜宴和走亲戚时才拿出来穿。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

  毛南族的银器饰物除了常用的银手镯、耳环、银项圈外,还有银麒麟、银环、银簪、帽饰、银颤花、银钗、银梳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毛南人的服饰也在更新变化,昔日蓝靛染制的青、蓝色土布正为红蓝黑紫多种颜色的西服、休闲服等所代替,一些富有山乡特色的民族服饰,只有在喜庆节日才能一睹风采了。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毛南族青年男女有唱歌恋爱的自由,但婚姻大事主要还是由父母作主,从相亲、定亲到举行婚礼都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毛南人的婚礼既繁琐又别致,别有一番风趣。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多,程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有“不落夫家”的婚俗,婚礼办完后新婚媳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再由夫家接回,生孩子以后才长久安居夫家。

  毛南族人传统的人生礼仪也很有特点。妇女在怀孕期间,家里人就会请师公来祭祀鬼神以解脱灾难,叫“祭解”,好让孕妇能够安全度过孕期,胎儿顺利出生。“祭解”有七种方式:血盘解、血罗解、落井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刀。孩子出生后,还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如办“三早会”、“卖猫月”、“肥固几”等。“卖猫月”毛南话叫“别年猫”,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3天举行,就是母亲产后的第一次串门。要串哪一家,先向对方预告,让对方有所准备,以便回赠一些礼品。老人说:回赠礼品,以后孩子才不咬衣角和手指。“肥固几”是仅次于婚筵的一次较大规模喜宴。多在孩子满五、六个月时举办,也有的孩子满一周岁时举办,很少超过两周岁才举办。届时,主家的亲戚朋友都送礼包祝贺,外婆家的亲戚、房族都赠送背带、被单等物。

  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之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过去毛南人认为,人老体弱多病,吃了“百家米”就会早日恢复健康,延年长寿。“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这种活动一般放在重阳节举行。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赶圩“讨粮补寿”。到了赶圩日,老人先准备好一些零碎钱,上街到米粮行沿摊讨米。老人来到米摊前,先向卖主讨话说:“我向你讨要一点米,可以吗?”卖主见老人家来讨米,知道是“添粮补寿”用的,也乐意献“粮”。老人自己抓上一把米,然后向米箩里丢下几分零碎钱,表示酬谢。讨了几十摊,约得三四斤米就可以了。讨来的这些米,回家后专门给老人吃用,直至吃完为止。这样讨米只赶一圩,吃完了如果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仍要办酒席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请亲戚朋友来“送粮补寿”。这种习俗体现了毛南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还流行。 

  毛南人死后实行土葬,请师公 “念经送葬”。尤其是老人的葬礼一般都十分隆重庄严,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才下葬。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还有自己独特的庙节——分龙节。即使和壮、汉族过共同的节日,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贵州毛南族过春节的主要活动有除夕之夜的“火把节”。广西毛南族有“放鸟飞”的习俗。春节来临前,广西毛南族人就将采集来的藤叶精心编织百鸟。编成的燕子、山鸡、鸬鹚、画眉等都是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除夕清早,各家主妇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还拌上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然后上锅蒸或煮熟。煮熟后把“百鸟” 提耳穿起来,吊挂在整根的甘蔗上,间隔均匀地一字摆开,架挂在堂屋香火前。孩子们嗅到百鸟的香味,等不得它们变凉,就央求着母亲给自己一只。于是,孩子们拿着烫手的百鸟糯粑,炫耀地满村子疯跑,在相互追逐嬉戏中比较谁的鸟儿更美,看谁家的鸟儿品种繁多,香味扑鼻;谁家的鸟儿精巧欲飞,引颈竞啼。

  掌灯时分,主妇们把串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堂屋正中的香火堂前,让百鸟面向大门尾朝壁,祈祝百鸟啄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丰收。初生小孩的年轻母亲这天专程回娘家为小孩领鸟,期望孩子们像百鸟一样伶俐可爱。这种点缀生活的独特民间美展,从除夕一直到元宵节。元宵这一天,人们砍断甜甘蔗,再煮百鸟群,晚餐用百鸟当饭,以果汁解腻,这就是韵味无穷的“放鸟飞”。

  “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或“五月庙节”。过节的日期因村而异,以铁坳为界,上南、中南乡定在自农历夏至算起的第一个亥日,下南乡村寨则定在自夏至算起的第一个辰日。毛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气象经验和宗教观念,认为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前后,降雨量有明显的不同,前时雨水均匀正常,后时则时雨时旱,容易出现旱灾,这是由于天上的“龙”布雨不均匀所造成的。要保证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就要祭神拜祖。过分龙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祭祀神灵与祖先都在三界公庙举行,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有时候还跳毛南傩舞,傩舞融歌、舞、戏、面具为一体,人们头戴木面,在打击乐伴奏下翩翩起舞。现在还进行一系列的民间文体活动,如对歌、踢踺子、爬杆、同顶、同拚等。

  贵州和广西的毛南族都过端午节,但节日的内容和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毛南人身处崇山峻岭中,树木丛生,植被茂盛,中草药丰富。他们认为端午节这天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药力最强。把采回来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用草药水给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种皮肤病。每年到了端午,毛南人男女分工明确,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的原料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大米与糯米的混合)磨成浆,滤去过多的水份后,做成团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老人说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有钱的大户,这天还要吃蛇餐,买来扁头风和过山风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锅煨,加上草药。老人说这天吃了蛇肉蛇汤,就不会生疮、患风湿和其他癣病。各家各户还采来枫树枝插于大门边,以驱除各种妖风毒气。贵州毛南族还利用这个节日聚会唱歌,各寨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毛南族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谜语笑话等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到目前为止已搜集到的民歌曲调有30余种,散文类作品200多篇,韵文歌词3万多行。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水牛的上牙是笑落的》、《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盘古歌》、《十二月歌》、《要吃嫩笋等四月》、《恩爱石》等都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

  毛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毛南民歌内容丰富,体例独特,常用的有“比”、“欢”、“排见”、“耍”四种。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啰嗨”,故又叫“啰嗨”歌。在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四句或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由若干首合成一组,再由若干组合成篇,一篇少则十多句,多则几百句不等,叫做“排见”。“耍”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小调式童谣儿歌,每句五字,四句一首,属儿歌类。

  “毛南戏”源于民间,形成于道教跳神节目,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传统剧目。毛南戏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及“师公”的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有二胡、笛子、唢呐、铜鼓等伴奏。贵州毛南族舞蹈更是形式多样,猴鼓舞、火把舞、拦门舞等种类繁多。

  毛南族的壁画、石雕、木雕、剪纸、织锦、刺绣、腊染和建筑造型等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以雕刻和编织最有名。在异彩纷呈的石雕艺术中,石墓的雕饰最有特色。如今存留在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这里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的始祖谭三孝就葬在这里。这些墓全用大块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矗立,在上面雕刻有刀笔浑圆、凝重工整的楷体书联、墓志以及精致优美、多姿多彩的故事图案。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跃马扬鞭、姜太公江边垂钓、儒生寒窗苦读,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古墓群就像一座楼阁更迭的古城,是毛南山乡的艺术宝库之一。作为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毛南族古墓群已经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南山乡盛产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长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帽、凉席。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经久耐用。最著名的就是用当地产的金竹和墨竹编制的花竹帽。俗称“毛南帽”,又称“顶盖花”,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这种帽子精致美观又非常实用,是毛南族独特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将竹材劈削成只有半根火柴梗那么细的竹篾,编成带有精细美丽的花纹图案。编制的竹席也很有名。毛南凉席以当地盛产的“泡竹”为主要原材料,先用刀削成薄篾,用手工编制而成,韧性特强,光滑凉爽。

  毛南族人民在农闲节庆之间依天时地利举行一些体育项目。主要体育项目有同填、同顶、打陀螺、打棉球、地牯牛、抛沙袋、走三棋等。其中“同填”、“同顶”还曾参加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奖。

  “同填”,就是两人对抗的意思。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大小,可根据场地大小随意而定。圆圈中间画一条笔直的中线。比赛时,运动员前臂屈在胸前,双手握左右上臂下端肘关节,双脚叉开50公分左右,身体下蹲,运动员用全身力量冲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同顶”和“同填”比赛规则差不多,它是用一根二米长、直经约八公分的木杠,木杠中间系一条红布(绳子也可以)。比赛每队3人或4人(也有一对一的),运动员腰扎一条腰带,没有腰带的可用几层布垫腹部,比赛开始,甲乙运动员面对面各站中线一米,木杠中间系的红布(或绳子)对准中线,裁判员提起木杠,运动员各双手握紧木杠的一端,置于自己的腰带或堑布上,打开左脚或前弓后箭。哨声一响,双方用力对顶,谁被顶倒或被顶出线外,就算输了。如果是多人,在上面的一人则踏在下面的人交叉手掌的掌心上,成骑马状,手和肩顶住木杆,全队人同心合力,把木杆的中心悬垂线顶过对方规定线的一方,便是胜方。

  “地牯牛”是贵州平塘县卡蒲乡毛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与“同填”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比赛在平地上举行,先在划出中线和边线,而后两人在中线用头顶着头,或肩抵着肩,形成“斗牛”。《广西通志》称:“以首触撞若羊”说的就是这项活动。比赛宣布开始,两人用力顶抵,谁被抵到边线外,谁就输了。

  毛南族信仰多神。明末之前,毛南族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后来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鬼师、道士、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统属不同,分工明确,专门从事法事并收取一定报酬。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也即“武教”,又叫“师公”或“鬼师”。

  许愿和还愿是毛南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集体宗教活动。毛南族凡有事都要事先起愿,一般小愿自己在神明前声明就行了。如果能如愿以偿,就要按所许的愿来还愿。毛南话称“还愿”为“肥套”,是向万岁娘娘求子和向其他神祈求出入平安、人丁兴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的还愿活动。还愿活动分“黄筵”和“红筵”两种,“黄筵”是单家独户向神祈求的小范围祭祀活动,而“红筵”则规模比较大、仪式繁多。除请师公来跳神舞外,还要杀鸡、鸭、牛、猪等18头牲畜作祭品,如果这一代没做,下一代要偿还,所用祭品要翻倍,法事时间更长。

  1949年11月24日,思恩县城解放,1950年1月1日正式成立思恩县党政机关。毛南族地区的解放,掀开了毛南族历史崭新的一页。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当家做了主人的毛南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毛南族地区人民积极配合新政权,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建立了人民政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1984年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南和下南两个毛南族乡。1986年11月1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2月1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该条例的制定和执行是环江毛南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毛南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农田基本建设“改天换地”。毛南族世居大石山区,水资源丰富但难以储水。“石多土少水如油,雨降三日水淹地,雨停半日溪断流。” 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毛南山乡流传的歌谣。水贵如油,说明“水”在毛南族生产、生活中十分珍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带领毛南族人民兴修水库、山塘、人蓄饮水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环江毛南族山区先后修建了蓄水6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5座,特别是修建了容水量达130万立方米的南川水库,使毛南山乡农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还建造山塘水柜100多处,做到屋头村尾有水池,有的地方还用上了自来水。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乡共建水池、水窑453口,可以蓄水16282立方米,还铺设12.95公里的人饮管道,有的村还用上了自来水。人蓄饮水问题的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改善了毛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毛南族地区的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环江县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2005年,环江县农林牧鱼业总产值达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39%。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养殖业是毛南族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002年环江县取得“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共投入农业开发项目资金448.1万元,分别在下南乡、思恩镇、水源镇、洛阳镇、川山镇、大安乡、东兴镇等22个行政村作为秸秆养牛示范场所。充分利用“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资金,引进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在下南、川山、洛阳等8个乡镇建立秸秆养牛示范基地取得了成效。实施三年,全县菜牛新增出栏4.82万头,新增产值6784万元,得到国家的认可,并于2005年1月中旬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组验收。毛南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牛粮之乡”而饮誉四海。环江县2004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的全区县域经济进步奖的光荣称号。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毛南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改变了过去依赖矿业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河池• 环江工业园为龙头,制糖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工业、冶炼工业等齐头并进的局面。同时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世行项目、国债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桂西项目等进展顺利。2005年共与外商签订投资合同95个,累计项目到位资金4.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6%。森源夹心板厂、盛隆茧丝绸有限公司、毛苗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林加工企业和11万千伏变电站、城区给水系统扩建工程等一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79亿元,比自治县成立初期的1987年的1.05亿元增长9.32倍。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毛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过去出门主要靠步行,运输靠人力和畜力,信息闭塞,交通极不方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毛南山区人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兴修公路,使上、中、下南都有公路贯通,结束了过去靠两条腿与外接联系的历史。目前,毛南族聚居的各个乡村的通乡公路、通村简易公路都已经基本修通。广西环江县2005年全县等级公路达到40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9公里,三、四级路323公里。贵州卡蒲毛南族民族乡1992年成立后,国家民委、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加大了对这个地方的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基金1100万元,安排项目157个,卡蒲毛南族乡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中公路道桥建设项目88个,新修和维修公路15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简易公路,为农副产品市场流通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级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致富”的宗旨,切实加大各项经费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取项目建设、技术培训“两只手”同时抓的办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壮大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9期,培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11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际,全县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4亿余元,扶持4.86万农户种果5.35万亩,饲养母香猪7025头,母菜牛5812头,种桑8098亩,甘蔗2.63万亩。累计解决贫困人口温饱8.7万户41.7万人,解决3.73万户15.7万人的行路难问题,解决11.15万人、12.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3.61万人的用电难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03元增加到2006年的1879元。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兴建环江敬老院、环江社会福利院以及环江城区、东兴镇、驯乐乡等7个敬老院和配套建设12个门球场,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卡浦毛南族乡也建有可接纳100位“五保”人员的敬老院,为城乡无所依靠的“五保”老人建起可以依赖的家,使其有所依、有所养、有所乐、有所为,安度晚年时光。

  毛南族地区过去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生病后只能靠一些草药和“刮痧”、“拔火罐”等民间医方处理,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保障,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下南、波川等村流行霍乱,病死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0~4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拨给资金建立卫生院、卫生所,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1964年,下南建立了民族医院,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不断得到充实。2004年已经有20多名医务人员,配置有X光机、B超机及一些简单医疗机械。到2005年,环江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村级卫生所143所,拥有病床491张。全县卫生系统有职工613人,其中卫技人员539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188人,初级职称351人。并注意培养毛南族医生,及时处理常见病和流行病,初步建立了群防群治的医疗卫生网,为毛南族群众就医取药提供了方便。

  毛南族向来重视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至2005年底,广西环江县有小学341所,其中村完全小学159所,教学点182个,在校学生29616人,小学教职工2558人(含代课教师45人);初级中学21所,在校生17368人,初中教职工1177人(含代课教师2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高中生2837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220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5所,行政村成人技术分校146所。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过自治区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在校生巩固率为99.7%。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也在98%以上,在校生巩固率99%以上。

  进入21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之后,毛南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把毛南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并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农业发展、人畜饮水、基础教育、看病就医、收看电视等突出问题,毛南族和周边各民族一起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例如,经过党和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扶持,贵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民族乡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92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已由2000年的986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1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005年5月,国务院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第二年环江县完成了《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规划覆盖全县10个乡镇72个毛南族聚居的行政村,规划建设总投资1196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以工代赈项目、交通项目、能源项目、社会事业和其他项目等六大类共529个项目。目前,各项优惠措施和帮扶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毛南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走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上。

上一条:仡佬族
下一条:撒拉族
相关文章
 乌孜别克族 2013-01-11 10:12:41
 中久富莱首推“当代艺术匿名拍卖专场” 2009-07-20 10:39:53
 新邮崩盘跳水最高跌去七成 老邮逆势回升 2009-10-27 12:52:58
 单色釉成瓷器投资新热点 成交额达13亿港元 2009-10-27 12:47:09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2009-10-20 14:53:40
 阿昌族 2012-12-21 10:21:51
 白明:收藏常需“雾里看花” 2009-10-19 15:46:40
 布朗族 2012-12-14 10:00:02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赞助商链接
  最新更新  
 汉族
 基诺族
 珞巴族
 门巴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京族
 裕固族
 保安族
 德昂族
 鄂温克族
 俄罗斯
 乌孜别克族
  阅读排行  
 土族
 藏族
 黎族
 中国八大美院院长简介
 布依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傈僳族
 各省市文联主席
 畲族
 各省市画院院长
 拍卖公司简介
 基诺族
 白族
 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名单

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 世界胡氏宗亲网 | 中外新闻网 | 国家民委 |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 雅昌艺术网 | 课程导报 | 书行天下 |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 华人频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C) 2009-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www.mzwh.org. 联系邮箱: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