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
今年是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洪绶逝世370周年。9月28日,由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开展。这是继2021年“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后,绍兴举办的又一文化盛事,对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峰,推进精神文化共富共享等具有重要意义。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代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镇陈家村(今诸暨市)人,著名书画家、诗人。他与王冕、杨维桢并称“诸暨三贤”,与崔子忠合称“南陈北崔”。他的画作,学古而不泥古,被誉为“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对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都具有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尤其钟爱陈洪绶的人物版画,称其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展览现场
据何鸣雷介绍,将这场陈洪绶书画作品展的主题定为“高古奇骇”,是出于与陈洪绶主要的艺术特色与精神面貌相贴合的考虑。展览以陈洪绶人物画为重点,选取了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另外还有他古雅清丽的花鸟画、师古出新的山水画、刚逸相济的版画、清新俊逸的书法和质朴率真的诗文。
为更全面地呈现陈洪绶“高古奇骇”的一生,绍兴博物馆携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35家文博单位,汇聚展出陈洪绶书画作品、文献手稿、碑刻拓片,以及其师友、后学书画、版画、古籍等相关文物10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25件。
本次展出的文物中,陈洪绶的书画作品有56件,除了展现陈洪绶“高古奇骇”的人物画,还有他古雅清丽的花鸟画、师古出新的山水画、刚逸相济的版画、清新俊逸的书法和质朴率真的诗文。其中不乏《观音图》《拈花仕女图》《钟馗像》《右军笼鹅图》《蕉荫丝竹图》等精品力作,是对陈洪绶人物画作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其追本溯源、别开生面的艺术精神的深度解读。


展览现场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展览提供了微信自助语音导览、多媒体互动查询等。同时,从陈洪绶书画作品中提取元素,原创设计陈洪绶书画表情包;利用陈洪绶版画博古叶子、水浒叶子等,开展集章活动,让传统书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展览配套读物《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将于近期出版,让观众在观展之余能更深入具体地了解陈洪绶的书画艺术。
展期将持续至12月20日。
部分作品欣赏

陈洪绶 扑蝶仕女图轴 绢本 93.7cm×45.7cm 上海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仕女画中突出的特点是下垂眉,上挑眼,大鼻头,小嘴巴,然而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态和情调。其仕女不重于写形,而在于写其风雅韵姿和不俗不凡的精神状态。“(陈)所作仕女图,风神衣袂,奕奕有仙气”。此次展出 的上海博物馆藏《扑蝶仕女图轴》,图绘二仕女作扑蝶之戏。人物头部硕大,体态纤弱,为老莲仕女画的典型姿态,衣纹用游丝描,婉转流畅,是画家晚年佳作。

陈洪绶 观音轴 绢本 821cm×24.3cm 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观音图轴》图绘观音送子形象。观音呈女相,阔鼻长目,面容略显苍老,额间白毫显示了她的神祇身份,她头戴烈焰宝冠,身着白衣,腰坠璎珞,跣足而立。怀中婴儿着红衣,手持莲花。作者以“钉头鼠尾描”勾勒人物衣纹,方劲有力,在描绘人物面部及手部时,线条柔和流畅。
将观音与送子相结合是佛教本土化的经典案例,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记载,观音菩萨有“应求男求女”的慈力。自宋以来,民间又将白衣观音与送子相结合,陈洪绶此图即为白衣观音送子像。

陈洪绶 蕉荫丝竹图轴 绢本 154.5cm×94cm 绍兴博物馆藏
此次展出的《蕉荫丝竹图》是陈洪绶晚年人物画代表作。画中蕉林蔽日,湖石奇崛,高士或小酌,或品丝竹,展现避世的闲情。芭蕉在佛教中有空幻、永恒之意,其母题或为他内心的写照。

陈洪绶 右军笼鹅图轴 绢本 109cm×50.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陈洪绶 钟馗像轴 纸本 180.5cm×89.5cm 中国美术馆藏
陈洪绶常以释道、历史或传说人物作为绘画主题,且多胞胎案较多,如《钟馗像》《右军笼鹅图》等均有多本存世。其中苏州博物馆藏《钟馗像》和上海中国画院藏《钟馗像》在人物形象高度相似。画上钟馗形貌似佝偻老者,乌帽簪花,玄衣龙纹,玉带橐键,右持宝剑,左执铜爵,作仄行却立之状。

陈洪绶钟馗像(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帽上戴花是陈洪绶在钟馗形象上的一个创新,中国美术馆藏《钟馗像》上也保持了这一特征,此版《钟馗像》构图饱满,且在钟馗身后增一侍从。两版《钟馗像》在用笔上颇为相似,人物细节皆以游丝描法勾勒,衣褶勾法类铁线描,行笔凝重方折,有金石意味。

陈洪绶观音像轴 吉林省博物院藏
此图绘观音端坐于菩提叶上,手执拂尘,面部经过艺术夸张,更显得雍容大度。高古游丝的衣纹描法,更见其精绝之处,犹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菩提叶勾勒之工细,表明画家有扎实高深的功底。画面上端有作者书写的经文,后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此轴为其晚年手笔,传世作品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