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刘怡鹤 记者 陈其珏)日前,在首届《加密上海·喜玛拉雅Web 3.0数字艺术大展》(下称“‘加密上海’大展”)暨喜玛拉雅数字美术馆开幕式上,记者再次见到了喜玛拉雅美术馆(下称“喜玛拉雅”)馆长沈其斌。在一群衣着时髦的年轻人中,他一身黑色中式服装显得很醒目。
身为喜玛拉雅开馆至今的馆长,沈其斌与喜玛拉雅共同经历了18年风雨。尽管从穿着到行云流水般沏茶的姿态都透出一股质朴、古典的中式气质,办公室也陈列着颇为厚重的书籍,他本人却更像一个“弄潮儿”。如今,随着Web 3.0数字艺术揭开新篇章,他再次站在潮头,掌舵数字美术馆,推动艺术生态变革。
“我没有把握,但我可以先去‘弄潮’。”几天前,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与记者进行一番深度对话时如是说。

预言:未来3到5年数字美术馆将遍布全国
“数字美术馆未来一定是各大美术馆转型的一个方向。”在沈其斌的描述中,数字美术馆将同时存在于元宇宙和现实世界中,除了传统的展厅,还将出现产品和互动等各种新内容和模式。数字美术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方式可更多样化,传播可无界展开。具体模式可根据不同美术馆的需求去探索,具有无限可能性。
数字美术馆并非一个噱头。沈其斌的这一设想已酝酿两年之久。两年前,通过各种契机,他接触到加密艺术,随后在喜玛拉雅成立了数字资产部,研究如何将喜玛拉雅近20年的沉淀转化为数字资产,以及如何构建平台来运作这些资产。
“加密艺术从出现到今天的发展,是一个冷热交织的过程。喜玛拉雅希望在这一艺术新浪潮中保持先锋姿态。”沈其斌说。
“加密上海”大展正是喜玛拉雅探索数字美术馆的开端。喜玛拉雅为这次大展推出了独特的纪念章,每一枚纪念章内嵌有芯片,其中包含一件数字艺术作品,专属于收藏者个人。这或许可作为衍生品和数字艺术结合的一个注脚。
沈其斌预言,未来3到5年,数字美术馆将遍布全国。
在担任美术馆馆长逾20年期间,他一向对行业发展有着敏锐预见。“近20年前,我任多伦美术馆馆长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寥寥可数。我在那时预言,未来十年,美术馆的‘战国时代’即将来临。今天的上海,美术馆不胜枚举,展讯应接不暇。今日今时,喜玛拉雅将率先探索,开创数字美术馆先河。”

“弄潮”:喜玛拉雅的数字化基因与传承
沈其斌认为,美术馆的核心使命和功能是作为全民全社会的美育课堂。提高受众的艺术认知、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是传统美术馆和数字美术馆不变的内核。
但在“不变”之上,Web 3.0时代对传播格局的重塑,让沈其斌认识到了数字化对美术馆的深刻影响。
“我曾在社交平台上做过两次直播,每次直播两小时,线上观看总人数都达100万左右。但一个线下美术馆,三个月来光顾的人可能都不到30万。”谈及曾经的“触网”经历,沈其斌眼睛一亮。
喜玛拉雅不仅早已积极布局Web 3.0,甚至其诞生就伴随着数字化基因。
沈其斌回忆:“2005年,也就是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喜玛拉雅开馆展的主题就是电子园林,那是一个视觉数字化的展览。这个展是什么效果呢?比如观众进入展厅后,人走到哪里,‘一群鱼’就会游到哪里。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熟悉的江南园林都是实物,我希望用数字化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我们的文化精神。”
当时的开馆展轰动一时,喜玛拉雅因此成为国内美术馆行业的标杆。辉煌时期,喜玛拉雅曾是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一面旗帜。
沈其斌自开馆就任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喜玛拉雅的“个性”,也折射出他的个性。“我给我自己的定位,就是‘时代弄潮’。17年前做电子园林也好,今天我们做数字美术馆也好,我没有十足把握,但我可以先去‘弄潮’。”他说。

期待:加密艺术从无序到有序
喜玛拉雅新的“弄潮”因加密艺术而起。那么在沈其斌看来,加密艺术到底对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沈其斌说:“收藏无外乎两个要素。一是价值,一件艺术品我买的时候花了1000元,一段时间后升值到3万元。二是身份,我是这件作品的拥有者,这彰显了我的性格、态度等个人符号,传达了一种身份确认。这是加密艺术收藏和传统艺术品共同的属性。”
但同时,加密艺术却引发新的思考: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艺术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我常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收藏家,他收藏了世界上仅存的两枚价值连城的邮票。但他还是觉得两枚太多,于是选择烧掉其中一枚,使仅存的另一枚更珍贵。”这是沈其斌熟悉的传统艺术品市场模式,存量决定稀缺性,决定艺术品的价值。
但加密艺术不同,同样的作品,在区块链上发行一万份,每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更有利于艺术的分享和传播,物以稀为贵的传统理念开始有所转变,身份属性则更加凸显。”沈其斌说。
他认为,加密艺术未来一定是一个新的方向。“尽管目前这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其中的玩法、制度、标准、价值循环等都还不够健全,但这就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从无序到有序,甚至说不定从无序中又会裂变出新的东西。我充满期待。”沈其斌说。
(本报记者仇子兴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