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
中国的年画,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描绘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2023年伊始,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整合和精选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佛山市博物馆等10余家单位的年画收藏精品,推出了 “年画里的中国”展览。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佛山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主办,天津博物馆、天津杨柳青画社、武强年画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协办,精选300余件年画精品和年画印版,辅以年画制作工艺展示,将文物藏品和非遗传承相结合,从神祇、人物、风物、故事四个板块全面展示了蔚为大观的年画艺术,为广大观众了解和研究这一独特的文化宝藏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展览位于三楼专题展厅,展览时间为1月10日至3月29日。


展览现场
年画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一般采用木板水印或半印半绘的方式制作,大都于佳节张贴,营造热闹祥和的氛围,同时也寄托祈求幸福安康的理想。那么,年画里的中国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呢?
冬至大如年
中国百姓在这一天祭祖先、吃饺子和汤圆、画《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

《瑞雪丰年》杨柳青年画 天津博物馆藏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此图绘雪霁天晴,一片银装素裹,孩子们在院子里扫雪、打雪仗,玩耍嬉戏;一妇人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吸引,出来观看雪景。
小年辞灶
百姓将新请的灶神供上灶台,祈求新的一年如意顺遂。灶神形象与风格多变,但承载的吉祥诉求却是相同的。小年一到,年就更近了。

《灶王对》杨家埠年画 潍坊市博物馆藏

《灶王》清代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
除夕将至
门神此时也立于门上,做好了守护家宅平安的准备。门神也即“门画”,几千年来,从宫廷到民间,门神一直是华夏民族最喜爱的艺术形象和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尉迟恭秦琼》 桃花坞年画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藏

《福禄寿》朱仙镇年画 开封市博物馆藏
过年
贴上新窗花,供上家堂与天地爷,中国的年味瞬间就烘托出来了。中国的年画里记录了大江南北热闹的新春风俗,贴福字、欢聚、守岁、拜年、抖空竹、闹元宵、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新年景图屏轴》清 朱鼎新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与过年有关的画多称为“岁朝图”,可谓中国画特有的一大主题,应的就是岁末年初之景,其绘制从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元旦,常见的图式有岁朝清供、钟馗、新年景象等,其他类型亦取材祥瑞,祈求岁岁平安、朝朝如意,多反映文人的审美趣味。不管是阳春白雪之岁朝图,还是下里巴人之年画,都包含了中国人祈福新年、寄愿福寿康宁的思想,为节日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

《岁朝图》桃花坞年画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藏
这幅岁朝图描绘了清代大家庭过年的景象,由拜年、击乐、游花灯、放纸鸢、玩游戏、点爆竹等多个场景组合而成。画中长者端坐堂上,后辈纷纷前来拜年;新春欢聚,一大家人分作数拨,游艺取乐;麟儿园中各处玩耍嬉戏,平添热闹活泼的气氛。此《新年景图屏轴》画风工细生动,情节丰富,色彩艳丽,红色点缀其中,应了新年之景。作者择新春吉日创作此画,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欢乐,也饱含其乐融融、共享天伦的美好祝福。

《全神》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
此图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信仰者应有尽有,济济一堂,各得其位,共享人间烟火。
在三教并存的时代,人们除了知晓玉皇大帝官职最高及主要神灵的所司之外,对其他众多神灵的功效并不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为得到所有神灵的庇护,以及不慢待某些不知官位的小神,人们便将所有神灵一道请来同桌供奉,这就是武强人逢节必敬的《天地全神》。其位置固定在院落外门东侧的天地龛处。

《迎春图》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博物馆藏
《迎春图》年画长卷采用叙事写实的手法,描绘清代绵竹迎春会的盛况,呈现了众多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民风民俗,堪称绵竹年画的杰作。

《新春》杨柳青年画 天津博物馆藏
正月里
妇人带着如意郎君,怀里抱着胖嘟嘟的娃娃,回娘家“拜新年”。仕女娃娃年画里,美人温婉,娃娃可爱,呈现出农耕时代百姓们朴素的审美观。

《榴开百子》高密扑灰年画 潍坊市博物馆藏
这是闺秀房门画,又称美人条。据《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后来简称作“石榴”。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满足了人们的生育崇拜心理,成为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吉祥物。高密“扑灰年画”用扑灰的方法起稿,完成扑灰年画一共需要20多道工序,起稿方法的特殊性造就了扑灰年画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儿童乐境》杨柳青年画 天津博物馆藏
立春
万物复苏。农耕社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关键在于春,此时农家张贴历画《春牛图》,传达出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心愿。

《春牛图》杨家埠年画 山东美术馆藏

《民国二十一年发财春牛图》桃花坞年画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藏
元宵节
古代也称上元节,人们常通过赶庙会、吃元宵、赏月亮、放烟花、闹花灯、猜灯谜等形式庆祝。元宵佳节,年画里的百姓们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十子闹元宵》杨家埠年画 山东美术馆藏

《庆赏元宵》杨柳青年画 天津博物馆藏
春节期间
看戏听曲,恐怕是古代老百姓顶难得的赏心乐事了吧!“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补奇文”,传统文学的积淀,明清小说的繁荣,推动了故事年画、戏出年画的发展,买幅年画就能看大戏啦!

《白蛇传》年代不详 杨柳青年画 天津博物馆藏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至此故事初步定型。清代,故事情节又经不断增删修改,逐步成熟而广为流传。这幅年画的人物服装和背景为青绿色调,色彩雅致而统一。整幅画以一座小桥相连的水面及两岸串联起多个不同时空场景,将《白蛇传》的十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断桥相会”“游湖借伞”“南极仙翁洞府盗仙草”“水漫金山”“状元祭塔救母”生动而完美地融于单个画面,兼顾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画风独特,堪称故事年画的代表作。

《三国连环画》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