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笨拙》
笨笨有喜乐,乐生大慈悲。拙拙一真趣,一切皆圆满。乙巳写于北京陋室
大智藏拙处,真趣满乾坤——解胡立新《贫道子·笨拙》
这首四言诗如一方未经打磨的汉砖,在粗粝中透出温润的智慧之光。诗人以"笨拙"为舟楫,穿越儒释道的思想长河,于北京陋室的方寸间拓出一片浑融的精神原野。二十字间暗藏三重境界:以笨破执、以乐生慈、以拙见真,最终抵达圆融无碍的生命至境。
"笨笨有喜乐"开篇即颠覆世俗智巧的价值体系。双叠的"笨"字如宋代牧溪《六柿图》中参差错落的墨团,在看似无序中暗合天道。此笨非愚,乃是勘破机心后的澄明,恰似临济义玄"逢佛杀佛"的峻烈中包裹的赤子之心。明代思想家李贽倡"童心说",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诗人以笨拙守护的正是这般未被世俗尘埃沾染的本真。日本禅僧良宽书法中的稚拙笔触,恰可作此句的视觉注解——那些歪斜的线条里,跃动着超越法度的生命欢欣。
"乐生大慈悲"揭示精神升华的隐秘通道。此乐非感官愉悦,而是破除我执后自然流露的悲悯,如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绵延的披麻皴,在山水起伏间蕴藏对众生的深情凝视。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佛陀微扬的唇角与低垂的眼睑构成悲智双运的完美具现,正与此句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北宋周敦颐窗前草不除,言"与自家意思一般",这种物我同体的境界,恰是乐中生慈的生动演绎。
"拙拙一真趣"以动态叠字展现修行功夫。双"拙"如良渚玉匠持砣琢玉的往复动作,在持续叩击间渐显神徽真容。道家《阴符经》云"愚人以天地文理圣",禅宗青原惟信见山三阶段的公案,皆与此句异曲同工。八大山人晚年画作中凝练的枯笔,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主张,都在印证拙中求真的美学真谛。这种"拙趣",实为对《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当代诠释。
"一切皆圆满"终以华严境界收摄全篇。此圆满非外在功德的累积,而是内在世界的完整显影,恰如宋代钧窑窑变釉中浑然天成的霞光紫烟。诗人蜗居北京陋室而能作此语,暗含比刘禹锡"斯是陋室"更透彻的悟境——不仅安贫乐道,更在尘劳中照见三千世界的庄严。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以虚空为纸,以须弥为笔"的譬喻,正可注解此句打破局限的宇宙意识。
乙巳年京城的风掠过陋室窗棂,这二十字如陶渊明东篱下的秋菊,在喧嚣中自成天地。当数字时代的焦虑蚕食着现代人的心灵,此诗恰似一帖清凉剂:那些被算法驱赶的"聪明",何若返身拥抱笨拙中的大自在?就像敦煌藏经洞的抄经生,以最笨拙的笔墨,在黄麻纸上留下了最璀璨的文明之光。这般境界,恰似傅山笔下"宁拙毋巧"的碑刻——在斧凿的斑驳间,汉字筋骨里跃动着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