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皮肤》
皮肤通筋骨,心相光大千,归尘万物生,舍利坐净土。写于北京
皮肤:生命的天体与精神的圣殿
胡立新《贫道子-皮肤》以四行短章构筑起一座禅意盎然的宇宙模型。在皮肤这个看似寻常的生理边界中,诗人展开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将肉身与宇宙、现世与净土、存在与消逝编织成充满张力的精神图景。
"皮肤通筋骨"以解剖学视角开启诗性思考。皮肤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屏障,而是连接着筋骨的生命通道。这种由表及里的空间穿透暗合道家"形神合一"的修行理念,皮肤既是最外层的感知器官,又是通向生命内核的神秘甬道。当诗人将"心相光大千"注入其中时,皮肤的物理属性开始向精神维度裂变——每一寸肌肤都成为映照三千世界的棱镜,每个毛孔都闪烁着宇宙的星光。这种显微与宏观的辩证转换,令人想起佛经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宇宙观。
在"归尘万物生"的禅机里,诗人解构了生死对立的传统认知。皮肤作为生命最脆弱的保护层,终将归于尘土,但这种消逝并非终点,而是万物循环的起点。这种返本归源的智慧既包含着庄周"物化"的哲思,又暗合佛家"成住坏空"的轮回观。当诗人最后将视线投向"舍利坐净土",皮肤的终极意义在涅槃之境中得到升华——肉身虽逝,精神却凝结为舍利,在净土中获得永恒。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超拔,构成了完整的修行闭环。
全诗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精神跃迁。皮肤既是承载生命重量的容器,又是丈量精神维度的标尺;既是回归尘土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净土的修行法门。在当代都市的钢筋森林里,诗人以如此精妙的意象组合,为现代人构建起一座安放灵魂的禅意空间。这或许正是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给予诗人的特殊启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唯有保持对生命本质的觉知,才能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