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新诗词《贫道子-太平大象》
太平中华情,大一统为先,东方无为治,功勋定象相。
《贫道子-太平大象》一诗以二十字构筑了一座微型的哲学殿堂,将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凝练为铿锵的诗行。与前作《太羊大象》相比,此诗标题直指“太平”终极理想,而末句“功勋定象相”的调整更凸显出动态的建构过程,展现出更为深邃的政治哲学思考。
首句“太平中华情”以恢弘视角确立文明坐标。此“情”既是家国情怀,更是《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文明共同体意识。诗人将“太平”与“中华”并置,暗示这不是抽象乌托邦,而是根植于五千年文明脉络的具体愿景,与董仲舒“春秋大一统”思想遥相呼应。
“大一统为先”承续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此“大一统”绝非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模式,而是回归《公羊传》“王者无外”的本源意义——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明共同体建构。诗人将其置于次句显要位置,揭示出这种包容性统合是实现太平理想的制度基础。
第三句“东方无为治”精妙点破文明路径的自觉。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智慧在此获得当代诠释:“无为”不是消极放任,而是《周易》“顺天应人”的至高境界,即通过尊重社会内生规律达到“不言而教”的治理效果。这种东方智慧与西方干预主义形成深刻对话。
末句“功勋定象相”是全诗哲学巅峰。“定象相”三字较前作“立象定”更显能动性,既包含《周易》“观象制器”的创造意识,又暗合佛教“破相显性”的超越精神。诗人启示真正的功勋不在于有形政绩,而在于建立能自我演进的治理范式,如《道德经》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全诗二十字构成精密的哲学系统:以“太平”为终极关怀,以“大一统”为制度框架,以“无为”为实践方法,以“定象相”为价值尺度。标题“太平大象”本身即具深意——“大象”语出《道德经》“大象无形”,暗示最高明的治理恰是“润物无声”的文明滋养。
这种诗学表达本身就是对“无为”理念的践行:用最简炼的语言激活最丰富的阐释空间,正如中国书画中的“计白当黑”,在文字留白处蕴藏无限哲思。诗人通过重塑“大一统”“无为”等传统概念,完成了对中华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世界提供了超越非此即彼的东方智慧。